一夜之间,世界著名导演是怎么骂漫威漫画的?

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发表“漫威漫画不是电影”的“鄙视”言论后,一语激起千层浪。好莱坞舆论场已经变成了漫威漫画团队阵营。

另一位世界电影大师《教父》系列的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在法国接受琉米爱尔终身成就奖时说:“马丁说这不是一部电影,真是太好了!他还没说过漫威漫画电影讨厌。”

《12只猴子》的导演特里·乔里安(Terry gilliam)更是出言不逊,直言“我讨厌超级英雄电影,那是一坨屎!成熟点吧!我们不可能一辈子都是少年。”

然而,能说会道的托尼·斯塔克(Tony Stark)小罗伯特·唐尼前两天也在节目中被问及漫威漫画,但他表示:“漫威漫画电影一直受到质疑,但如果我认为这是一个对电影艺术的冲击和‘麻烦问题’,我愿意成为‘问题’之一。当你像野兽一样冲进去,改写行业竞争模式的时候,这是非常强大的。”

当唐尼说那个野兽的时候,他指的是漫威漫画。

但是,以漫威漫画为代表的一系列好莱坞超英大片,真的有这么鄙视吗?

这样的电影发展模式其实也是另一位宫主掀起的浪潮。

是的,斯皮尔伯格。

从65438年到0975年,他制作成本700万美元的惊悚片《大白鲨》在全球票房收入4.7亿美元,从而开启了好莱坞大片的黄金时代。

从此,“大制作+全球发行”成为美国电影业的灵丹妙药,并延续至今。

只是到了今天,药方变成了“超级英雄”。

不知不觉中,好莱坞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发生了变化。正如唐尼所说,美国电影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美国电影业的商业模式战

目前,美国电影产业的格局已经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大阵营——以“五大”(过去是“六大”,今年3月迪士尼正式收购福斯,成为“五大”)为首的传统好莱坞电影公司,面对以网飞和亚马逊为首的科技互联网公司。

“五大”是迪士尼(福斯)、环球、华纳兄弟、派拉蒙和索尼。

对于五巨头来说,每一部电影都是独立的产品——每一个产品都必须盈利。

好莱坞走的是“全球发行”的路线,所以每部电影都必须同时在北美、南美和亚洲销售...所以只有“普世价值+视觉奇观+强大的品牌号召力”才能让全世界的粉丝为之买单。

“钢铁侠可以拯救世界。我喜欢钢铁侠,所以我要去看钢铁侠和漫威漫画电影!”

网飞,亚马逊,甚至新的苹果...拍电影的目的和五大完全不一样。

亚马逊是电商巨头,拍电影不是靠电影本身赚钱——亚马逊打算让你成为它的Prime用户。

每月花费65,438美元+02.99美元升级为Prime用户后,不仅可以免费观看亚马逊的视频内容,还可以享受许多购物折扣和电商增值服务。

亚马逊要的是654.38+0万喜欢看电影的用户,而不是654.38+0万买票看电影的消费者。

其他互联网公司也有类似的想法。

华尔街允许科技互联网公司低利润运营,因为他们最看重的是“成长性”和“盈利预期”,而不是现在就赚大钱。

但是,“五大”股东绝不会允许你的电影产品只有1%的利润。

在好莱坞,有一些小型的独立制作公司分散在两大阵营之间。

他们是“五巨头”的迷你版,在当今极其有限的空间里苦苦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

最近,新锐独立制作公司A24制作了“以小博大”的代表作《月光》和《贵妇鸟》,在奥斯卡上大放异彩。

A24的资金来源于私募,主要依靠口碑作品和社交网络上的免费营销,节省了大量推广费用。

同样在奥斯卡上异军突起的《逃离绝望的小镇》的制片人布伦屋制片公司,是由“五大”之一的环球影业“养”起来的一个小制片公司。

他们只拍“迷你成本”的恐怖片,预算一般在500万美元以内。

如果电影让世界看着顺眼,就帮布伦屋制片公司做院线发行;如果不喜欢,环球会在其他小渠道发行该片,至少收回成本,不亏本。

幸运的话,布伦屋制片公司也可以帮助世界赚大钱。比如《逃出破城》,之前的《人类清洗计划》系列,引进中国的《死亡快乐日》。

在五大眼中,只要不是超级英雄或者成功品牌的续集,制作预算一定很低。

所以你只会看到500万美元成本的电影,很少看到3000-5000万美元成本的电影。

很多预算夹在中间的“剧情片”几乎都被挤出来了。

品牌运营——好莱坞的救命稻草

客厅数字电视,电脑,ipad,手机...互联网把世界上所有的内容都送到了你家。

仅网飞今年就将生产700多种内容。

在美国,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没有强有力的理由,人们不想离开家。

目前只有现象级的电影,比如《逃离破城》或者《黑豹》,才能让美国人花十几块钱,盛装走进电影院,因为如果你不第一时间去电影院,你就和你的社交圈脱节了。

“当一部电影上映时,你可以在广告空间的任何地方看到它,与你周围的朋友同时看到它,不断谈论它,并为此感到兴奋...这不仅仅是我的ipad玩家列表中的一个任务。”

《大屏幕》的作者本·弗里茨说:

“Nerflix唯一的问题是如何建立自己电影的‘特殊感’,让观看自己的电影成为一种‘文化仪式’。用户渴望第一次分组欣赏这部作品。

这些是传统电影公司仅存的竞争优势——他们知道如何把电影变成社会现象;而互联网公司还不知道该怎么办。"

的确,对于《星球大战》和《复仇者联盟》电影来说,没有什么比去电影院看更让人享受的了。

“品牌(IP)仪式感”已经成为传统电影公司的生命线,也是对抗互联网最有力的武器。

在这种环境下,“五大”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品牌经理”,电影公司的核心业务也变成了“如何更好地管理这些品牌IP”。

有IP属性的电影,现在已经学会了电视剧的运作模式。比如漫威影业推出“漫威宇宙相”,模仿美剧中的“季节”概念。

“你买苹果产品是因为你爱苹果,”弗里茨说。“你去看漫威漫画的电影,是因为你对漫威漫画的忠诚,这改变了电影公司的经营策略。”

“2005年罗伯特·艾格执掌迪士尼时,将公司电影部门的运营核心转向了IP。他对卢卡斯影业、皮克斯和漫威漫画的并购,让迪士尼成为好莱坞的霸主,续写自己的辉煌。”

这时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的票房表现不如《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这些“续集”大多在第一周票房爆炸后迅速衰落。

《星球大战》传播“韩solo”的传闻至今负面不断,是否说明《星球大战》的品牌力已经被过度挖掘和透支?

粉丝也会产生审美疲劳。即使是续集,大家期待的元素也不一样。

对于漫威漫画的超英文电影来说,最成功的例子就是《黑豹》。

“电影”的定义受到了挑战。

近年来,美国电影的最高荣誉——奥斯卡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过去奥斯卡重量级奖项往往颁给当年票房最好的,比如《雨人》或者《阿甘正传》。

但是,现在的票房冠军《团圆4》永远进不了奥斯卡的眼睛。这也是因为商业模式变了。

其实好莱坞也意识到,最赚钱的电影也不能让他们骄傲。

电影业对电影的理解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分歧。

如果说电影应该有基本的艺术价值,而不是纯粹的商品,那么好莱坞已经很少拍这种电影了!相反,互联网公司接手了这项工作。

如果用“是否在电影院看”来定义一部电影,那你在手机上看的电影不就是电影吗?

科技互联网公司正在花费大量资金来制作和购买好的内容。

亚马逊在独立电影圈徘徊了3-4年。它已经取代了探照灯影业和米拉麦克斯过去的地位,成为独立电影市场的大买家。

有史以来第一次,一家互联网公司获得了奥斯卡奖。

互联网公司越来越敢于在内容制作上花大钱。网飞2017年在内容制作上花了60亿美元,今年计划花80亿美元;亚马逊2017的内容预算是45亿美元。

本·弗里茨(Ben Fritz)说:“我听到的版本是,互联网公司拿着支票簿四处游说,往往出价是环球和华纳的两倍,并立即支付预付款...拒绝网飞简直太难了!”

在重金之下,互联网公司聚集了大量的好故事和有才华的电影人。

当然,对于电影人来说,电影的定义也有过划分。

一种观点是由伟大的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代表的,他认为电影是为电影院制作的,应该在最好的电影院环境中被所有人欣赏。

在他心目中,你宁愿不看敦刻尔克,也不愿用DVD或手机看。

一位负责内容的网飞高管说,通宵能看的就是电影;需要几个晚上或者几个星期才能看完,也就是电视剧;能否称之为“电影”,完全取决于内容的长短。

现在市场上的一些“电影”遵循诺兰的定义,而另一些则符合网飞高管的定义。

什么是电影?什么是电视娱乐?

哪些电影应该在电影院上映?哪些只适合流媒体观看?

哪些电影可以参加奥斯卡?

他们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了。

但现实是,像诺兰、斯科塞斯、科波拉这样有话语权的伟大导演并不多。毕竟邀请他们拍片,想拍的片子分分钟抢着投资。

但其他导演要想赚钱,只能选择拍超英电影和商业大片。如果他们想拍自己的作品,恐怕就得去网飞和亚马逊要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