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的主要内容

《狼》中有三个故事,分别刻画了贪婪、凶狠、狡猾的狼的形象。都是屠夫在不同情况下杀狼的故事。第一部聚焦于狼的贪婪本性,第二部聚焦于狼的欺诈伎俩。第三部着重描写了狼的利爪,但最后都被杀死了,所以作者肯定了屠夫在杀狼中的正义行为和巧妙策略。

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独立却又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主题。它启示我们,不要像狼一样向小人妥协屈服,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善战,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一篇文言短篇小说。第二本入选八年级第34册,山东教育出版社第30册,七年级第20册,七年级18册。

扩展数据

创作背景:《狼》选自蒲松龄著名小说《聊斋志异》,简称《聊斋志异》。它的标题意思是记录书房里的奇闻异事。《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书房名称,“之”意为描写,“奇”意为奇闻异事。故事大多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

蒲松龄出生于书香门第。早年他也想利用科举做官。不幸的是,他试了一次又一次,只能靠教书为生。他从小就对民间鬼故事感兴趣。大约四十岁时,他开始在业余时间写《聊斋志异》。据说蒲松龄为了收集素材,曾经在家门口开了一个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蒲松龄用这种方法收集了大量的离奇故事,经过整理加工,收入《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它成功塑造了众多艺术典范,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奇幻,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狼》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屠夫遇上狼),两头狼追屠夫,屠夫有时会屈服,然后被迫自卫反抗。第二段分两层:第一层,从“年轻”到“被几刀打死”。在描述了两只狼对屠夫“虎视眈眈”之后,作者换了一种笔法,写到一只狼居然自己走开了,而另一只狼则假装是一只温顺的家犬,然后闭上眼睛打起了瞌睡,看起来十分悠闲。这是狼和屠夫拿刀玩的新把戏。

二楼写着屠夫杀了眼前的狼,准备上路。警惕地翻到积累的工资后,发现又有一只狼在钻洞。作者以屠夫的锐利目光,点出狼“隧道而入,以攻后方”的企图,揭穿了他“半入,只露尾巴”的弄巧成拙的丑态,第二次“死亡”已经圆满结束。

写作至此,屠夫才点睛之笔,点出“悟前狼,盖以诱敌”的道理,与上层紧密呼应。这让屠夫和读者意识到,如果只知道狼的凶猛特性,不了解狼的欺诈一面,就会上当受骗;只看到眼前的狼,却不去注意隐藏的狼,满足于一时的胜利,最终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