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复习哪些书比较好?
第一,剧情内容相关。
《劝善》全剧共分三卷,西游故事主要在中卷。其中《观音渡厄》中所写的人物和情节,遣将捉猿,白猿开道,渡黑松林,渡冰池,渡火焰山,渡烂沙河,捉沙僧,与《西游记》所写的比较接近。就人物而言,主要有:铁扇公主。在《观音渡厄》中,观音菩萨派她的十个朋友去“穿越火焰山”,因为火焰山挡路。她用的工具是铁扇。“铁扇风剪,天造地设。”它的作用是灭火:“使充满火焰的风扇打开,他就可以畅通无阻地开路。”这个形象和西游记里的铁扇公主有很多相似之处。
Sukeyoshi他的出场词是“幽默,会上白公司叫白介绍,当时人家不笑。”观音菩萨派他渡十友“渡烂沙河”:“使沙河淤洞将开,使他到西番界”。在观音眼里,这只猪白洁的形象是“有着猪头和猪腮的猪,还有善良在里面。”这是蛇头,和牛头是一样的。“这只猪白洁和《西游记》里的猪八戒有很多相似之处。
白猿。先看他的自我介绍:“白猿生活在碧云窝,所以不断变化又能怎样?”天上瑶池的王太后也让我把桃子压平了三次。当他在周穆王当兵时,他变成了这个身体。已经一千多年了,他的神通广大。“这很容易让人想到《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至于神奇的力量有多大,白猿自己解释说:“山不怕高,水不怕恶,何苦担心野魔!有了我金刚椽这一枝,万里山河被夷为平地。不是我自夸,也不是我巧合。九天之上,瑶池王太后曾经让我把桃子压平。今天要开道了,还怕什么水远啊!“这种自信和骄傲和孙悟空没什么两样。
《遣将捕猿》中,观音菩萨吩咐、马、赵、文、关四人“取白猿之精,请其开道,灭余党”,因为伏罗卜“一路妖魔多。”降服白猿后,观音菩萨告诉他:“孝敬伏罗卜,择母取经,西天见活佛。山河险要,恶鬼侵,派你保护他,就为驱魔开路。”这和西游记里孙悟空的任务一模一样。从此,白猿出家为道,忠心耿耿,兢兢业业,保护弗罗布西游,一路穿越冰池、火焰山、烂沙河,行程千里,终于见到了活佛。这只白猿和孙悟空之间显然有内在联系。
观音。观音菩萨是“劝善戏”西游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她“住在南海,寻访香山。世间有悲欢离合,我能知道悲欢离合的意义”,以及“一穷二白难。”而成为飞禽走兽,武将文人,长与短,鱼与蓝共舞千手。“不用说,观音菩萨也是福禄伯西游的主要向导和帮助者。她开导佛洛伯说:“南海是无边的,是有福的,在西方有一个佛可以皈依。母亲把骷髅放进行李,快点往西不要呆晚了。"当弗洛布按照观音的安排踏上西行之路时,她帮助制服了白猿,让他充当保护者,并承诺"如果有什么紧急情况,我会亲自再来。“不仅如此,观音还亲自出马,在黑松林里变成女人试劫,在烂沙河里变成罗进国王捉拿沙僧。这和《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非常接近。
沙僧。主要是在烂沙河里,白猿被困在烂沙里。后来,观音成了罗进国王,降服了他,命令他“带着白猿护送孝子去西天”。这个沙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西游记里的沙僧,虽然两个形象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就剧情而言,洛布西游是观音菩萨安排的,白猿一路保护洛布免遭恶鬼妖魔,观音黑松林考验伏罗布,翻越火焰山,烂沙河,这些在西游记中都可以找到。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给白猿戴上金箍棒的描述。《遣将捕猿》中,观音降服白猿,赐金箍棒。“只能穿,不许解开。”白猿翻筋斗逃走时,观音使了一招,让金箍棒紧紧箍住。白猿精,走一步就紧一步,紧一步就叫一声,赶紧回来。“白猿是死心塌地保护Frob西游的。这也可以在西游记相应的情节中找到。
首先是结构和写作的关系。
在西游记的故事部分,劝善剧采用了连环画的结构,即以福禄伯、白猿、观音等核心人物为主线,贯穿了穿越黑松林、冰池、火焰山、烂沙河等一系列短篇故事。这些故事意在描写福禄伯西游路上的艰难困苦,突出他顽强的意志和虔诚的用心。西游记也采用了同样的结构,以唐僧师徒为核心,贯穿了一个又一个故事,只不过故事比《劝善》多,驱魔故事的描写也是这个意图。这种链接结构包容性很强,可以容纳很多类似的故事。
从上面列举的相似点或相似点来看,《劝善戏》中的西游记故事与《西游记》的情节内容和结构有关,并非偶然,两者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西游记》和《劝善》哪个更早?这种渊源关系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郑志珍编导的劝善剧。万历十年(1582),他写了一篇序言,说他“从慕琏手中接过救母之事,编成《劝善故事》三卷”。可见此时他已经完成了该剧,研究者通常以这一年作为劝善剧的首次出版时间,高士山房是首次出版。关于《西游记》,无论是作者还是创作出版时间,虽然研究者做了很多努力,但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大家的看法也大相径庭。西游记学界通常认为是吴承恩。如果这个观点是真的,问题就好解决了,因为他死于万历十年。陈在万历十八年(1590)写的《吴社阳存稿序》中明确指出:“吴汝忠死几十年。”(3)就这样,吴承恩在郑知真写《劝善戏》之前写了《西游记》。就《西游记》版本而言,一般认为《十德堂》是现存最早的版本,有陈于万历二十年(1592)所作的序。但显然不是第一版。至于《西游记》第一次出版是什么时候,由于资料缺乏,很难确切知道。总的来说,可以说《西游记》和《劝善戏》是同时创作出版的,时间比较接近,而《西游记》似乎更早一些。
但事实上,单纯比较《西游记》和《劝善戏》的写作和出版时间,并不能解决问题。如果说《劝善》是受了西游记的影响,直接照搬了里面的人物和情节,也就是为什么写的这么粗糙,人物和情节差别很大?比如白猿、猪白洁、沙僧、铁扇公主等人物形象都比较粗糙模糊,很难说是受了《西游记》的启发。相反,从《劝善》西游故事的粗糙原始形式来看,说《西游记》受其影响更为现实。但问题是,在《西游记》之前,已经有了杂剧《西游记》和平话《西游记》,其中的人物和情节比《劝善》更丰富、更充实,其创作时间肯定早于《劝善》。《劝善》里的西游记故事即使对西游记有影响也不会那么直接。两者关系相当复杂。
之所以有这么多问题,主要和两本书的写作方式有关。如前所述,《西游记》和《劝善戏》都是一代一代累积下来的书,很多人物和情节都不是作者虚构的,而是来源于以前的民间传说或其他文学作品。在作家面前,有一个庞大的故事群供他去检索。这些故事作为素材有的来自很早,经过长时间的流传才被吸收。有鉴于此,关于两套西游故事关系的讨论,应该结合两本书的写作方式来进行。可见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是三言两语能解释清楚的。
显然,探究这种关系,对于理解《目连》故事和唐僧取经故事的发展与流传,对于研究《西游记》的写作过程和“劝善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正如有研究者所言:“探究这种关系,必将有助于《西游记》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甚至可能追根溯源。”④
学术界的不同意见
早在清代,学者们就注意到了这两套《西游记》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焦循的“戏剧理论”说:“西游记的浪漫是唐玄奘的西域记录。白马载经,松枝指向西方,也有自己的根;有猿有龙,救母戏里就有。”(5)但焦循只是指出了这一现象,并没有深究。20世纪,研究者在讨论《西游记》与目连戏剧时,有时会涉及到二者的关系,如赵的《目连救母的演变》、周的《中国戏剧与杂技》等。,但很少有深入的分析和充分的论证。然而,一些海外学者更关注它。比如1975年,日本学者太田陈辅发表了一篇《西游记》被目连救母劝善剧引用的论文。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学术界对目连戏研究的日益重视和深入,国内研究者才开始具体讨论这一问题,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以朱恒福、刘真等人的成果最多。
总的来说,学术界对这个问题还不够重视。但即使在这种有限的研究中,学者们的观点也并不一致,而是存在很大的分歧。虽然研究者承认“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借鉴”(6),但在具体论述中倾向于强调单向度的影响关系。这样,他们的意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派:
一派更看重目连故事对唐僧取经的影响。其中,朱恒甫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提出“目连异文为先,佛经为后,后者受前者影响”。“劝善戏虽然是明朝的剧本,但我们应该把它看作是北宋的产物,所以它先于佛经问世,它能对唐僧的佛经产生影响”可以说,行者帮唐僧取经的胚胎是在目连戏母中孕育出来的。黄通过对民间戏曲的考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当我们发现一批由民间代代相传的傩戏时,我们意识到,正是早期的‘目连戏’和‘目连卷’,对《西游记》故事的产生和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西游记》中的唐三藏、猪八戒、孙悟空、沙和尚、白等妖魔鬼怪的最初形象都集中在这些‘目连戏’里。”⑧
另一派强调唐僧故事对目连故事的影响,代表人物是刘真。他一方面承认“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塑造最初是以目连为原型,在'神功第一'目连的启发下逐渐完成的”,另一方面强调“取经的故事是目连戏吸收了西游记”,“白猿、沙僧等情节在目连戏的不断演变中受到了西游记故事的影响,进而融合”。相比之下,徐朔方说得更直接:“中卷《遣将捉猿》《白猿开道》《过冰池》《过火焰山》《过坏沙河》是根据小说、戏曲《西游记》改编的。”(11)刘也颇为肯定地说:“其中‘遣将捕猿’的九折,纯属抄袭杨景贤《西游记》杂剧中‘神僧降孙’第九回和‘接孙符咒’第十回。.....他就算不是从西游记小说里搬出来的,也是受了元代西游记的影响。”(12)朱万树也有类似的看法,但也有可取之处:“在郑知真写剧本之前的嘉靖年间,小说《西游记》就已经出版流通了。郑知真要么是从已经学过西游故事的木莲那里学来的故事,要么是从西游通俗故事里学来的木莲西游寻佛的故事,并将其充实到剧中,使之成为‘救母’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13)
上述两派的意见虽然各有道理,但都没有完全解决问题,而且都不够严谨,更不用说他们之间的明显分歧了。就朱恒福的观点而言,他更关注的是目连故事对唐僧取经故事的影响,但并没有说明目连取经故事为什么会产生,也没有说明唐僧取经故事对目连取经故事有没有影响。此外,他对目连故事产生的时间以及目连戏剧与唐三藏取经故事之间的时间的判断也值得商榷。就刘真的观点而言,他一方面强调孙悟空的形象是受了木莲的启发,另一方面又说白猿是被《西游记》的故事所融入,这似乎有些矛盾。它们之间有什么渊源关系?他没有说清楚。再者,为什么孙悟空受到了木莲的启发,而木莲剧中的白猿却没有受此影响,反而越走越远,从《西游记》中取材?这也是一个需要说明的问题。
根据有关资料,关于西游记的两套故事,从产生到明代中后期的演变,已经有差不多一千年的历史了,它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无论是《西游记》还是《劝善戏》,虽然都是明代中后期创作出版的,但由于都是累积本,并不是个人的独立创作,所以单纯比较这两部作品的写作时间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更不用说《西游记》的具体写作出版时间了。
退一步说,如果我们找出这两部作品的直接来源,或许就能找出真相。但这也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由于两部作品作者的创作限于有限的资料,目前还不得而知。在两部作品写作之前,两套西游故事的演变过程和联系还没有完全理清。就《西游记》而言,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出版物是明实德堂的出版物,但这个出版物并不是《西游记》的第一个出版物。《西游记》第一次出版是什么时候,它的真实面目是怎样的,作品中哪些故事情节是原创,哪些是个人想象和虚构?这恐怕只能是一个无解的历史之谜。再来看《劝善戏》,在郑智臻写出来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木莲的故事以戏曲、宝卷的形式流传。现在已经无法明确他到底在哪里取材,做了什么。
其实研究者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的讨论也就变成了以西游记和“劝善戏”为基础,重点比较关于西游记的两套故事的产生和形成。作者认为这个想法是可取的。虽然目前可资利用的文献并不充分,但通过对现有材料的纵向和横向比较,可以大致理清这两套西游故事之间的关系,或许可以为解决《西游记》成书问题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两套西游故事来源初探
整体来看,无论是目连救母的故事,还是唐僧取经的故事,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西游故事。经过长时间的循环,形成了两个内容丰富的故事群,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大体平行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两者的关系也存在明显的交叉。也就是说,两套西游故事在产生和传播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起源。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影响和渊源是双向互动的,不一定是单向的。以下按时间顺序对两组西游故事的产生和演变进行考察和比较。
相比之下,目连故事的产生要比唐僧取经的故事早得多。最早见于西晋高僧朱法虎翻译的《兰盆佛经》(14),是后来木莲故事的来源。由于其所描述的救母故事与儒家所倡导的孝道不谋而合,因此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并形成了一个具有地方色彩的盆景俱乐部,佛教徒们也愿意借此扩大自己的影响。此时,木莲的故事还没有传到西方。
到了唐代,目连故事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在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变文等民间文艺的素材。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木莲的起源,大木《甘莲》中拯救阴间母亲的转变,木莲的转变,以及《圣经》中的经文。由此可见,目连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影响深远。这些变奏丰富和提炼了《兰经佛记》中的短篇故事,增加了一些人物,使情节曲折生动。但这些作品的重点主要是对木莲救母艰难过程的描写,并没有西方求佛的描写。可见,目连救母中的西游故事是在唐朝以后形成的。
这一时期,唐僧取经不仅真实发生,而且因其传说性,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为了这次旅行,玄奘自己写了《大唐西域记》,他的弟子惠理、颜训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来描述。这些记述虽然可信度很高,但其中不乏鬼神的超自然描写,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后来的《酉阳杂志》、《独志》等笔记小说中,都记载了唐僧取经的传闻。从我们现在掌握的材料来看,唐僧取经的故事还没有进入变文等民间文学领域。
到了唐代,目连变文故事和唐僧取经故事沿着各自的轨迹独立发展演变。前者因流传时间长,在民间影响较大,但两者之间并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