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本纪第六》:“名为政,姓赵氏”,秦始皇本叫“赵政”,为何后来改为“嬴政”?
战国及秦汉以前,姓与氏是分家的,姓用来区别婚姻,氏用来区别贵{贝戋}。比如吕太公以姜为姓,以吕为氏。后来姓氏合流,基本的规律是以氏为姓,对人的称谓基本是氏字加名,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
战国时候,对诸侯及其子孙的称呼基本是某王某,或公子某。如在《史记》中,在统一六国前,对秦始皇大多是称为秦王政,他的长子则称为公子扶苏。就笔者所读而言,《史记》中见不到嬴政的叫法,更不要说嬴扶苏、嬴胡亥等等叫法了。 ?按姓氏合流之后人的称呼为氏加名的习惯,那么称呼秦始皇为赵政才更合适,因为秦始皇以嬴为姓,以赵为氏。 ?
《史记》《秦本纪第五》的最后明确说到,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徐、黄、江、秦都是嬴姓之后,“然秦以其先赵父封赵城,为赵氏”。
接下来的《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的开篇就明确说道:“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对于这一点,有些人竟然解释为由于秦始皇生在赵国所以又姓赵,顾后不顾前,一知半解到这种程度,也实在叫人惊叹。?
其实,在秦本纪中,对秦宗室为什么为赵氏的来龙去脉交待得一清二楚。战国七雄中,秦、赵两国都是嬴姓国家,《史记》《赵世家第十三》的开篇第一句即明确地说:赵氏之先,与秦***祖。秦赵两国不仅同姓,也同氏。
如果一定管秦始皇叫嬴政,也不能说错到哪里去,但还是要清楚地指出这一点,这只是后来人的叫法而矣,不符合上古的习惯,而且明白地区分这一点,还可以纠正另一个事实,就是关于赵高。?
赵高是历史上的一大奸恶,司马迁自然不会为他作传,但在《蒙恬列传第二十八》中,还是提到了一点:“赵高者,诸赵之疏远属也。”对“诸赵”两个字的解释演绎出一段很离奇的故事,说赵高是赵国赵宗室关系较远的贵族,他对秦帝国的灭亡所负有的责任是对秦灭赵的报复。这个说法流传很广,大概是出于某位著名的唐代历史学者之手。孔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可是后世的学者哪有孔子的求实精神,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连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讲坛上,也说赵高是赵国的贵族,可见此一谬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