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新生:越南中部游记(18)避暑胜地大来

大榭城的精髓在于春香湖。这个香蕉形状的湖是随着1919年一座大坝的建成而出现的,它的名字是为了纪念17世纪反抗暴政的越南女诗人春香。该湖位于整个城市海拔最低的地方,有许多溪流流入。湖水清澈,岸边林间小路幽静,花草遍地。

湖的东侧是一座低矮的小山,山坡上有一座蜗牛壳形状、粉红色的博物馆,环湖有一条7公里长的柏油路,已成为城市主干道的一部分,沿途经过广场、酒店和高尔夫球场。主城区与湖泊之间有一条宽阔的隔离带,从东北向西南延伸。市区面积不大,略有起伏,点缀着许多法国殖民时期的雅致别墅。主要建筑都是近几年新建的,大部分都注意保持和以前一样的风格。当然,精致和审美还是有明显差距的。

天主教堂小巧精致,与绿色的老邮局和外国小洋楼很搭配。越南末代皇帝保达的“行宫”就藏在这组建筑群的后面。很明显,建筑老旧,需要修缮,但御印、军印、帝国旗、军旗都放在它曾主管国事的房间里,令人印象深刻,又不失越南末代王朝的威严。

在城市的西北部有一个优雅的别墅区,那里的灌木和草地已经修剪过,是休闲的好地方。花了65,438+0个小时参观了两座汉代禅宗的寺庙,一座叫赤库林寺,一座叫伏苓寺,两座都是临湖背山。晚上香客少,所以寂寞安静,充满禅意。

一百多年前,法国学者伊尔松在印度支那腹地的长山山脉南段探险,“在人群中寻找他”,最终选定了高原福地——达特镇,先作为他研究地理和生物的基地,后吸引同类人进行商业开发,这里变成了避暑胜地,不仅因为这里荒野平坦,还因为不远处有许多美丽的山峰、沟壑、流水和瀑布,位置适中。

但更重要的是气候。热带气候是西方人殖民热带地区的一道可悲的坎,也是发展这些避暑城市的直接诱因。比如英国在加尔各答发展大吉岭,在新德里发展西姆拉。美国历史学家罗兹·墨菲(Rhodes Murphy)说:“管理全印度的政府在1912年之前一直位于加尔各答,但在夏季最热的几个月里,它搬到了喜马拉雅山凉爽的山麓。”"

热带环境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考验,对他们的健康严重有害,尤其是因为上层社会要求他们像在家里一样穿全套毛料衣服,暴饮暴食,大量饮用葡萄酒和威士忌。“西方人也不能幸免于地方病,他们的惊人死亡一直持续到20世纪。”“他们中大约有一半能活着回到中国。”耶尔森发现了地理意义上的大禹,但西方人的生存需求带来了大禹商业发展的动力。大榭给了低纬低地越南另一副面孔,另一个世界:热带酷暑不再,却温暖如春,秋夜凉爽。

一座城市就像一朵鲜花拥抱着一个湖泊,半个城市被青山覆盖。在如此低的纬度找到如此凉爽的世界是罕见的。重叠的山脉之后,仍然是热带气候下的高原。虽然这么“袖珍”,这个地方叫“西苑”,但在高高的长山脉和狭长的沿海平原之间,却是一道闪光。造物主给了越南一个相当宽阔的可以望山观海的平台,让越南中部以扁担一般的形状在湄公河即将结束的时候俯视下游,让人眼前一亮,几万平方公里的“尤物”诞生了,无疑增加了。

取得独立地位的安南历代王朝一路向南,侵占并征服了波瓦国。同时,他们还自称“亚文化圈”的首领,打着“以华换洋”的旗号向西发展,到达长山南端,几十上百个弱小民族聚居的“蛮荒”之地,以西苑为囊中之地。这种古代文明进化的必然过程,大大增加了越南的纵深和腹地,在西苑这个地方轻松划分了五个省。

大榭,被称为“高原明珠”,是林奈省的省会,位于西苑地区的东南部。这个由法国人开发的避暑胜地并没有因为西方人退出统治而黯然失色。相反,它之所以成为越南游客的最爱,是因为越南,尤其是其南部地区,近十年来走出了危机,不断发展。

清晨,我们漫步在波光粼粼的泉水湖畔。空气清新,景色宜人。我接连遇到四五组穿着光鲜亮丽婚纱的年轻男女,摄影师正在为他们留下美丽的画面和微笑。这难忘的一刻,将成为年轻人步入婚姻殿堂的起点。难怪店主告诉我们,大榭的外号是“蜜月之都”。3月的大禹远未进入旅游旺季,将迎来盛夏的客流高潮。外国游客可能更喜欢在越南柔软的海滩和景点度过时光,但大叻周围众多的湖泊、瀑布、常绿森林和原野仍然吸引着一些喜欢野外活动的人的注意。小秦说,每逢节假日,大来往往成为西贡外资企业白领的首选。

在越南的大叻周围还有一个少数民族人口密集的地区。土著大多讲孟高棉语系或马来语系,也有不少与长山西侧的老挝、柬埔寨土著同种族、同语言。如斯汀、马、,都讲孟高棉语系的部落方言,有自己独特的风俗和语言,有的还保留着母系社会的特征和痕迹。

后来,原来居住在中国南方或中越边境地区的苗、瑶、傣、壮(越南称傣、侬)等少数民族沿长山东侧南迁西苑,与土著民族、族群保持着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关系。进入环湖市场后,我们去了一家米粉店吃早餐。很多老男女蹲在长椅上喝茶聊天,就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珠三角地区的老人去一家小店喝早茶一样。这种情况我太熟悉了。

翻译来自广西,懂壮语。他悄悄告诉我,这些老人很多都说壮语。我让他用壮语和他们交谈。原来这些老人都是越南的侬人。他们的祖先随刘永福的黑旗军去越南参加抗法战争。刘永福奉清廷之命率领黑旗军主力进驻台湾省后,许多士卒及其家属留守,与原本生活在中越边境的侬族挤在一起,成为越南居民。他们大多原居宣光、安培等省,20世纪因修水库等原因迁居西苑。

越南的侬族和傣族与中国的壮族是同一个民族,但在中国和越南是分的。侬人和傣族人的区别取决于他们在越南生活的时间长短。历史上一直生活在越南的傣族人在过去的200年里移居到了越南。傣族和侬族现已发展成为越南最大的两个少数民族,据2009年统计分别有16263926和968800人。越南的拉基族和山寨族也是中国壮族的一个分支。

到了唐代,6、7世纪,史书上将壮族先民称为“西原人”。那时,他们在左右两边的河流中生活和活动。这个时候,他们还是中国的县。越南独立后,几百年来一直没有划界,或者说划界不清。“西原人”的活动范围是勘界后的中越边境地区。

我问老人,你还崇拜农高智吗?他们说,当然,他是我们的祖先。北宋时期反趾反宋的壮族先民领袖农在壮族人民心目中仍然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在达赖市

中越边界第一次勘定是在1078-1084年。《宋抄本集解》载:“元丰(1078)正月九日,交趾王李感德曰:傅蒙赐臣诏,即日起复职,使绥靖部诸官划清界线,故不侵权...闰正月十二日,交通部长在广南路说:...昨天,我把人们送回来了...对此,安南用中文编撰的《大石悦集全书》中写道:“甲子九年(宋元丰七年)夏、六月,派遣兵部侍郎李文胜,如水坪村,与宋议疆,定界。“甲子九年是1028。

虽然已经划定了边界,但是边民依然可以自由往来,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划界比较粗略,很多边境线比较模糊。中越边境边民往来自由,是因为当时双方都没有设立检查站,安南新王朝刚刚建立,没有对边境形成有效管辖。

目前,越南有54个民族。京族又称越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占人口的86.2%,其他53个民族均为少数民族。其中,中国有26个民族和13个民族是跨境民族,如中国的彝族,在越南称为罗罗、普拉、布标民族。中国的傣族,越南的泰族和鲁族;中国的瑶族被称为越南的苗族、巴田族和山游族。

两国跨境民族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界划分后分为两个国家的原住民,也有从中国迁移过来的,或者从中国迁移到老挝等第三国,再迁移到越南的,还有从越南迁移到中国的,比如防城的京族,海南三亚的回族。

在11,我离开了戴德城前往机场。

临近中午,太阳暖暖的,早晨的凉意消失了。人们脱下厚厚的风衣,用漂亮的衬衫把自己打扮得像迎接初夏一样。高原早晚温差大,让人为变化感到兴奋,同时也在改变着西平原上的植物品种。法国人从西欧引进了花卉的品种,多为兰花,还栽培了种类繁多的凤尾鱼,特别赏心悦目。现在他们正在成为花旦当地花卉出口的主宰者,仅仅一两百年后,他们就改变了当地人的种植习惯。瞬间,远离城市适合种植的厚厚的土层,被白色塑料大棚里的露天花园和大棚占据。

车子一路向下,除了丘陵,就是盆地,稀疏的松林,高原上的蒿草,片片茶园,无数小溪,千变万化的风景。很难想象这里是北纬12度的地区,与树木茂密、云雾缭绕的热带风光大相径庭,就像身处一个四季如春的温带地区。

大约30公里外,我们来到了一大片平原。除了中央隆起的几个山头,所有地方都是荒野平原,是建机场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