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为何古人这样记载?
这句话与一个典故有关系。相传在明朝时期有一个才子名叫曹学佺,曹学佺年幼的时候家里很贫穷,母亲靠卖烧饼把他拉扯大。他也很争气,考取了功名,被派到广西一带去任职。在他任职的地方,有一些皇亲贵族,仗着自己的身份特殊,就养狗斗狗。
除了斗狗之外,闲的无聊的时候还会故意将这些恶狗放出来,任由狗在大街上乱咬人。看到街上百姓四处逃窜的样子,他们就开心得哈哈大笑。曹学佺还没有到任时,就已经听说了有这样的事情。到了之后一看,果然和传言说的一模一样。
曹学佺就想着,一定要想个办法好好治一下这些皇亲国戚。有一次,皇亲国戚又照旧将狗放出来咬百姓。有一名秀才跑得比较慢,眼看就要被狗给咬死了。这个时候路边一位屠狗的冲出来,把狗给杀了,救下了秀才。
那些皇亲国戚看到自己的狗死了,非常恼火,抓了屠狗的和秀才到曹学佺面前,要求曹学佺判屠狗的死刑,给他的狗陪葬。曹学佺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认为屠狗的没有错,相反的还要求皇亲国戚赔偿两人医药费。
皇亲国戚觉得自己很没有面子,于是私底下就收买了秀才,让他改口供。就说自己那天是在和狗玩耍,屠狗的冲出来就把狗杀了。秀才为了钱,也惧怕皇亲国戚的势力,竟然真的就改了口供。曹学佺一听就知道有问题,于是对秀才进行拷问。
秀才禁不住拷问,就说出了实情。曹学佺非常生气说,人家救了你一命,你非但不感谢还要诬告人家,差点就要了人家的命!于是就写出了这幅对联: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对照当时的情况来看,真的是非常贴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