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呼唤灵魂》的体会
看完之后我的第一感觉:知识浅薄,驾驭不了。虽然我总是以一种谦卑的态度看待它,但是我得到的一切收获还是不清晰的,我无法有一个清晰的摄入和沉淀。如果用文字描述的话,我只能说“我的阅读”很随意,没有集中精力系统阅读,抓不住重点和大纲。如果只谈感受,我最直接的感受是:甘龙很焦虑,很恐慌,官员很小心,很累,民众的恐惧和恐慌更直接,更有替代性。用译者的话来说就是“民不聊生,各级官员疲惫不堪,皇帝坐立不安。”
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清朝的乾隆皇帝是无与伦比的。在他60多年的时间里,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建立和巩固的大清帝国,达到了权力和威望的顶峰。然而,就在李鸿治下的盛世似乎达到顶峰的时候,整个大清帝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叫做“招魂”的巫术之风搅得鸡犬不宁。
仔细看完这个故事,我不禁要问: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的意义是什么?200多年后的今天再讲这个故事,生活在今天的人能得到什么启示?在我们看来,这才是《呼唤灵魂》这本书可读性强、经久不衰的原因(尽管人们对书中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解读有不同的看法)。读这本书就是读历史。
张飞力教授是美国和西方中国史研究领域的知名人士。1964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是国内读者熟悉的费正清教授的高足。张飞力教授不属于那种著作等身的学者。事实上,在他30多年的研究和写作生涯中,他只出版过两部专著。《中华帝国主义后期的叛乱与敌对势力》和《呼唤灵魂》这两本书出版后,在美国史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被普遍认为在学术研究上起到了引领作用...本文探讨了促成近代中国国家和社会巨变的内在历史动因。《呼唤灵魂》展现了宏大的学术视野。在构建以“招魂案”为核心的宏大叙事过程中,在方法论层面上结合了社会史、文化史、政治史、经济史区域分析、官僚分析、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该书在1990出版后,获得了当年的“列文森中国研究最佳作品奖”。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感觉《呼唤灵魂》不是一本好书可以翻译的。虽然我们都是历史班出身,在国内和美国大学的历史系任教多年,但翻译这本书还是觉得很吃力。孔飞力教授写这本书时,引用了大量清朝的文献和档案。在讨论的过程中,他讲述了一系列曲折,同时结合自己对各种具有深刻历史人文关系的社会科学理论的理解,用极其生动细腻的英文写出了这本书!
这本书让我有机会回顾历史,阅读一些新颖的历史内容。
李鸿继位与乾隆起源。与他的父亲yìn zhn继承的过程相比,李鸿的帝国是在一个托盘上呈现在他面前的。历史评论是这么说的。但我从阅读中感觉到,谈论胤禛并不容易,摊开日历就更难了。“乾隆”这个称号意味着新继位的君主得到了上天无数的支持(“乾隆”),李鸿打算致力于发扬父亲留下的丰功伟绩。
状态维持与编织的关系。从招魂危机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对维护满清政权是非常用心的,他最担心的是“谋反”和“汉化”。满族文化是指清朝的男人“剃光额头,把头发编在后面”,通过执行理发令向满族汉人投降,以示顺从。汉族人抵制剃额,历史上与耻辱和惩罚有关。民众的心态,一方面是大部分人对巫术的恐惧,另一方面是部分汉人对清朝留辫子意志的抵触。于是,在头发上做文章的“巫术”就增添了政治色彩,造成了乾隆皇帝的焦虑和普通百姓的恐慌。
宫廷的写作技巧。一方面,李鸿没有公开提及公然威胁满清统治的理发问题,只是严厉处理了对满清声誉造成微不足道损害的文字表达问题。搞文字狱。此外,李鸿提倡满语和满文。这让我想起:秦和嬴政统一六国,不仅捍卫了主权,也统一了文化。
皇帝的想法影响着老百姓。当我读到“当地客栈和寺庙拒绝游客和僧侣住宿”时,我想起了《西游记》。《西游记》里好像有一集,皇帝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醒来后大怒,下令驱逐所有僧侣,禁止外来僧侣入城。现在想想,人的对抗是因为恐慌,被驱逐是因为背上写满了恐惧,无奈,无助。我的看法是,普通人的生活害怕皇帝的焦虑和恐慌。无知是普通人的致命弱点。
对晚清经济方面的大致了解。银、铜等外国贵金属流入中国,换取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手工艺品。受通货膨胀影响,大米已经贵了十几年了。人口密集区的人要生存,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不能闲着。
朱批学了一些新名词,比如“朱批”,清朝皇帝在奏折上的红笔注解。朱批的奏折是一份私人文件,是官员和皇帝之间的私人通信。
中国的军事集团,八旗的精锐,由三部分组成:满人,投降满人的八旗汉人,与满人结盟的蒙古部落。满族只占23%,是很卑微的少数民族。
从《大清律例》中的十恶,读到了极其恐怖的“收割割人”,杀人后再肢解尸体的罪行。
混乱的伪证,毫无头绪的琐碎细节,还有很多不明原因死亡的犯人。关于招魂的怀疑集中在流浪者和僧侣身上,他们是受害最深的。为了给皇帝一个交待,官员们反复使用刑讯逼供,而犯罪嫌疑人为了躲避刑讯,不得不编口供,提供伪证。基层民众的恐惧只能引起他们的极度警惕,抓住细节,甚至发动一系列的攻击和殴打致死。
超自然力量?中国人认为一阴一阳构成宇宙,灵魂和肉体是可分的。荷兰一位汉学家认为,人的恐慌、焦虑、失眠可能与灵与肉的分离有关。所以,脱离肉体的“灵魂”是可以召唤回来的。
我在书上看到:“剪一个人的辫子,给他念咒语,会把那个人的灵魂和他分开。”“术士可以用人的头发吸取别人的精华,然后把这些精华转移到纸人和纸马身上。”其实在看之前,这个标题让我有点害怕。我胆小,怕晚上睡不着,做噩梦;尤其是读到这里,我会感到一种“恐惧”。这种“恐惧”很复杂,我想仔细阅读看看是什么,但又怕看出什么端倪。但是看了一下,发现“招魂”只是这本书里的一个关键词,一个核心关键词,一个引起社会极大恐慌的核心关键词(从招魂这一点上,我看到了当时的各种情况。李鸿的初衷是通过招魂来镇压叛乱,巩固政权。
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百姓的自救方法。《鲁班经》中有对付邪恶木匠巫术的咒语。比如:融冰,牛骨的图片等。(P138-P139)。还有盖房子时的邪法。以及薄松岭和袁枚(P146)的写作态度。
《呼唤精神》(Calling for spirit)让我想起小时候老人们对“夜哭”的呼唤。就是一边用手摸着孩子的头,一边叫着孩子的名字:“……马上就回来……”和老人们谈论着灵魂附体的传说。
水穆然说,我们应该对未知保持一种敬畏的态度。我觉得可以用在这里。不相信前世理论的人,请原谅我的这种看法。我们之所以不反对(我们很羞于谈论巫术),大概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影响有关。
公众的歇斯底里和卑鄙的腐败结合在一起,几乎造成了司法的大错。
整个社会其实都感受到了同样的危险,下层民众和上层权贵对同样的意外感到不解,这本身就暗示了社会中存在着一个密切相关的文化网络。但是农民、官僚、皇帝的生活方式不同,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也不一样,所以巫术恐慌对他们的影响也不一样。统一性和多样性在这里并存:在这个国家,一方面,各种事件分别发生在上层和下层,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社会就像一面棱镜,用各种颜色折射出人们对灵魂呼唤的看法。
伟大的事业往往会因为服务于它的卑微的人而变得不再伟大;伟人往往难以与大多数人的劣根性抗衡;当你快乐到极致的时候,往往会难过。
从13世纪开始,中国所有的朝代都是建立在征服的基础上:没有宫廷政变,没有行军叛乱,也有一些大规模的战役。实质上,所有这些通过征服建立的政权都是通过军事手段强加给全国人民的。
李鸿认为,正是因为满族有宝贵的民族传统,他们实际上才能比汉族更好地统治中国,他们特别有资格将儒家的道德箴言融入帝国的统治之中。满清宫廷里的婴儿需要两个阶段来表明他们的话语,一是表明政权的普遍性,二是捍卫政权的民族特性。
在李鸿的理解中,反叛和中国化实际上只是同一威胁的两个不同方面。
这些罪行的非人道性质,甚至接近食人,表明犯罪者违反了一系列基本的人类禁忌。
明远是个顽固的罪犯。即使受到严厉的惩罚,他仍然坚持说他没有剪人的辫子。审问他的官员想尽办法让他招供,但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一周后,明媛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