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安最长的一天到两个城市十五天,其实不需要马伯庸(我)。
我曾经特别崇拜马伯庸,被他的短篇小说迷住。但是最近看的长篇小说,让我觉得“赞”字可以收回,爱情也要平淡了。
马伯庸的历史小说,大体有两种类型:
首先是史料不足以考证,考证不足以脑补,这就勾勒出了史料表象下的巨大冰山。这一类型的代表作是《风雨洛神赋》,已经到了虚实相生的地步,堪称绝唱。另外,三国配角的演义也可以用在这个占卜中。写这种类型的小说很难。
第二种是“在真实历史的夹缝间填充无数看似真实的细节,创造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的古代世界”。其实是受限于古代的技术条件,把当今影视剧流行的故事类型和桥段搬上了历史舞台。这一点在《龙溪风起》的后记中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为什么罗贯中、陈寿只是爷爷,而雅克、福赛思、丹·布朗是爷爷奶奶?无论从比例(外国人占四分之三)还是中国人习惯的男权尊重,都不难窥见此类小说的底色。龙溪的风云,长安在京十五天中最长的一天,都是这个部门的代表。
一直以来,我对马伯庸的《陇西风起》情有独钟。我也觉得这部小说绝对不是任何一个网络作家可以随便用白话写出来的。人物塑造虽然单薄,但也经不起马伯庸写了那么多书毫无进步的软肋。但我还是愿意把《陇西风起》称为马伯庸最好的作品。
为什么?正因为这个故事表面上的男主角是一个虚构的人物,这个虚构的人物和虚构的故事才表现出伟大的历史真实。这个故事是基于田雨晴先生出色的考证和一个基于蜀汉历史的经典历史假设。(从这个意义上说,田雨晴应该是龙溪的父亲和母亲,马伯庸应该是一个稳重的女人。)历史学家的考证只能到此为止,小说家却有运用虚构的自由,走上史料和考证做不到的最后一环,从而让整个故事轰轰烈烈。历史上有没有可能发生龙溪的故事?完全有可能。说到底,龙溪是马伯庸第一部小说的结束,第二部小说的开始。从此,第一类小说只构成了第二类小说的桥梁和彩蛋。
而马伯庸的《龙溪起风了》,虽然广受书迷好评和欢迎,但在影视圈并没有引起什么波澜。浸淫了这么久,最近才突然冒出来要拍成电视剧。思考小说,回忆内容。我已经感觉到了在街上跳的尴尬。毕竟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马伯庸还没有完全被影视笼罩。真正的事是写小说。一部完全不按剧本写的小说,要改编成影视并不容易。另外我好像在豆瓣上看到一个差评。
或许马伯庸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不符合影视的爆米花剧本不是好小说!
于是乎,我一度以为80后文坛的闪亮之星直奔首都赚快钱,一骑绝尘而去,把很多埋头码字的作家甩在了身后。
咣当,长安最长的一天诞生了!唐朝的时候车马慢,什么都没有,古名包装,居然在马伯庸yy下做了一堆黑科技小玩意!爆炸,追逐,打斗,入地,水火!其实换个衣服就可以给安起任何名字:民国12点,纽约12点,哦对了,他写的就跟24小时美剧一样!
我们看到了一个只是若无其事地扫了一眼的坏帅哥,有着美剧中个人英雄主义的风格,像一系列英雄电影,也像一个RPG游戏:一个“格格不入”的小主角,如何一个人拯救长安,挑战不可能...
读者可能第一眼就很愉悦,第二眼就觉得似曾相识。甚至最后马伯庸一贯的烂尾水平再次曝光后,长安最长的一天除了失望还剩下什么?
林,你听我说:马伯庸的人物塑造向来是三国无双的。用一个外貌情节让人物站起来,然后用一堆象征性的、不露脸的描写,让读者很容易对人物产生刻板印象。比如在手指间玩骰子,嚼薄荷叶,掸眼窝,吃甜食...这种手法在《三国秘笈》中已经用到了极致,每一个谋士身边都有一只动物相伴,不堪入目。
更不能忍的其实是一部情感剧,因为马伯庸根本写不出来!男女主角之间尴尬的硬感情,生硬的对话,看你不明所以:这两个人怎么会“勾搭”在一起?弱者的刻画,说到女主,只能多加一个字!我很想劝马伯庸,如果写不出感情戏,就让主角一个人吧!《士兵突击》不是女的,收视率高!内容已经编好了,真的比硬凹好多了!
接下来说说最新的历史名著《两个北京十五天》(出版社给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