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起源地和终点

淮河起源地是河南省,终点地是江苏省。

淮河起源地河南省南部桐柏山主峰太白顶西北侧河谷和终点在江苏省扬州市三江营,干流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全长1000公里,总落差200米。淮河位于中国东部,介于长江与黄河之间,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和济水并称四渎,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

洪河口以上为上游,长360公里,地面落差178米,流域面积3.06万平方公里;洪河口以下至洪泽湖出口中渡为中游,长490公里,地面落差16米,中渡以上流域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中渡以下至三江营为下游入江水道,长150公里,三江营以上流域面积为16.46万平方公里。

淮河流域地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和山东五省,流域面积约为27万平方公里,以废黄河为界,整个流域分成淮河和沂沭泗河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分别为19万平方公里和8万平方公里。

历史演变

历史上的淮水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在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钟鼎文里就有淮字出现,历史上,淮河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是独流入海的四条大河之一。春秋时的地理著作《禹贡》记载: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古淮河在盱眙以西大致与今淮河相似,至盱眙后折向东北,经淮阴向东,在今涟水县云梯关入海。当时淮河并没有洪泽湖,干流河槽也较宽深,沿淮无堤。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防御金兵南下,东京(今开封)守将杜充在河南省汲县和滑县之间人为决堤,造成黄河改道,大部分黄水从泗水分流入淮。

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南决,从此长期夺淮入海,大量泥沙淤泥使淮河入海出路受阻,盱眙与淮安之间的洼地逐渐形成今洪泽湖,并冲淮南堤溢流坝,沿三河入宝应湖、高邮湖,经邵伯湖由夹江在三江营入长江。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淮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