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佛教?
这是世界佛教联合会所作的佛教常识问答; 1, 佛教,是一种全世界约有3亿人信仰的宗教。"佛"这个词源于"budhi",意思是"觉悟"。佛教起源于大约2500年前,当乔达摩悉达多,也就是佛35岁觉悟得道时,佛教诞生了。 2,佛教是一种宗教吗? 对许多人而言,佛教与其说是一种宗教,倒不如说是一种哲学,或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佛教是一种哲学,这是因为哲学的意思是"爱智慧",而佛教的修行可以作如下的概括: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心灵处于觉知状态,并意识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开发智慧和洞察力。 3,佛教如何能利益我? 佛教解释了为什么要过有目的的生活,解释在世界中为什么有这么多非正义和不平等,并指出了在通向真正幸福的道路上的修行方法(生活方式)。 4,为什么佛教这样受欢迎? 佛教在西方国家受欢迎有许多原因。一个最好的理由是,佛教在物欲横飞的现代社会里为许多问题提供了答案;另外,对那些感兴趣的人而言,佛教对人的心灵的理解非常博大精深,提供了许多心理疾病的自然疗法。当今世界上许多权威心理学家发现这些疗法非常有效,非常先进。 5,佛陀是谁? 乔达摩悉达多于约前563年出生于Lumbini(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室家庭。29岁时,他意识到荣华富贵并不能保证人生的幸福。因此,他在当时的不同哲学和宗教寻找人类幸福的答案,经过六年的研究和思索,他最终找到了"中道",并大彻大悟。佛陀悟道之后,他在余生教导佛教的基本原理。这些基本原理,我们称为法(Dhama)或真理。佛陀80岁去世。 6,佛陀是神吗? 佛陀不是神,他也从来没有宣称自己是神。他是一个从自身经历中教导通向觉悟之路的人。 7,佛教徒崇拜偶像吗? 佛教徒有时对佛像表示敬意,但并不崇拜,也不为了祈求福报。一个双手轻放在膝盖上,面带慈祥微笑的佛像提醒我们要努力发展内心的安详和慈柔。向佛像鞠躬是为了表达对佛的教导的感激之情。 8,为什么许多佛教国家非常贫穷? 有一佛教的教义认为财富并不能保证幸福,并且财富是无常的。任何人无论属于富国还是穷国都在苦着。只有那些真正理解佛陀的教导的人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9,有许多不同类型的佛教吗? 由于习俗和文化的不同,各国对佛教教义不同部分的着重点不同,导致形成了不同的佛教。但佛教教义的核心-----法或真理是不变的。 10,其他宗教信仰是错误的吗? 佛教是一种对其他任何宗教信仰采取宽容态度的信仰体系。佛教认同其他宗教的道德教导,但佛教不仅如此。通过智慧与洞察,佛教为我们的存在提供了一个长期的目的。真正的佛教是非常宽容的,并不在意"基督教徒","穆斯林","印度教徒",和"佛教徒"之类的标签。因此从来没有以佛教的名义进行的战争,因此佛教徒并不极力鼓吹佛教,也不强力使他人皈依,佛教徒只是解释,如果能寻求一种解释。 11,佛教是科学的吗? 科学是依赖于观察,并能被检验的事实和普遍的自然规律构成的知识的体系。佛教的核心符合科学的这种定义。因为四圣谛(见下面)是能够被任何人检验和证明的。事实上佛陀亲自让他的追随者们检验他的教导,而不是盲目的接受。佛教与其说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到不如说是建立理解(理性)的基础上。 13,佛陀教导了什么? 佛陀教导了许多东西,但佛教的基本概念可以用四圣谛(苦集灭道)和八正道来概括。 14,什么是初谛(苦谛)? 初谛认为生命是苦的,包含着生老病死。我们也遭受着孤独,挫折,恐惧,尴尬,失望和愤怒等心灵痛苦。这些事实是不容反驳的。这是一种现实主义,并不是悲观主义,因为悲观主义期望着事情在变坏,而佛教解释了苦是如何能够避免的,我们如何能真正幸福。 15,什么是二谛(集谛)? 集谛认为苦由渴求和厌恶产生。当我们期待别人符合我们的期望,当我们要求他人与我们一样,当我们无法获得我们愿望的东西等等的时候,我们都在苦着。另外,得到了你想得到的东西并不能保证你幸福。与其不停地为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而奋争,不如尝试着调整你的欲望。欲望剥夺了我们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终生的欲求特别是对生的欲求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导致个体的轮回。因为渴求导致轮回,所以渴求导致身苦。 16,什么是三谛(灭谛)? 灭谛认为苦是能够被克服的,幸福是能够获得的,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是可能的。当我们放弃无用的渴求并学会每日活在当下(不再沉迷于过去,也不再憧迥于未来),我们就会获得幸福和自由。我们也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利益他人。这就是涅磐(Nirvana)。 17,什么是四谛(道谛)? 道谛认为八正道是通向苦灭之道。 18,什么是八正道? 概而言之,八正道是指我们的言行和谋生方式要符合道德规范;专注我们的心灵,使其充分意识到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通过对四圣谛的理解和慈悲心的培养来开发智慧。 19,什么是五戒? 佛教的道德准则存在于戒律之中。其中五戒是最基本的:不夺取任何活着的生命(杀戒);不谋取任何他人不自愿给予的财物(盗戒);禁止任何不道德的性行为,禁止沉湎于感官的欲望中(不邪淫);禁止谎言(不妄语);远离麻醉品,因为麻醉品使人失去觉知力(不饮酒)。 20,什么是因果律? 因果律认为任何原因都有结果。比如,我们的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这个简单的规律解释了世上许多事情:世上的不平等,为什么有人天生残疾而有人天生聪颖?为什么有人生命短促?因果律强调所有个体对过去和现今行为负责的重要性。在因果律下,我们怎样检验我们行为的后果?答案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点:一,看行为背后的动机;二,看行为对自身的影响;三,看行为对他人的影响。 21,什么是智慧? 佛教教导我们,智慧应与与慈悲一同培养。一个极端是,你可以是一个善良的愚人;另一极端是,你可以是一个知识渊博但没有慈悲心的人。而佛教用中道发展智慧和慈悲。最高的智慧是认识到在现实中,任何现象都是不完全的,都是无常的,不能组成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真正的智慧是不仅要相信佛陀对我们的教导,而且还要理解,实践佛教的真理(法)。智慧要求一个人的心灵开放,客观,没有偏见。佛教的修行需要勇气,耐心,灵活性和一定的智力条件。 22,什么是慈悲? 慈悲包含了与人***享,扶困救急,同情关怀等品质,在佛教中,当通过智慧我们能真正了解自己时,我们也能真正理解别人。 23,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佛教徒? 佛教的教义能够被任何人检验和理解。佛教教导我们,我们能在自身而不是在身外找到我们人生的问题的解决方法。佛陀让他的所有追随者们不要把他的话视为理所当然,而是要求他们要亲自加以检验。这样每个人根据自身作出决定,并对他们自身的行为和理解负责。这样佛教没有变成一组必须全盘接受的僵化的信条,而是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学习和实践的教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