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爸爸马之建(马氏家族)

马一鹰/文

六月一日儿童节这一天下午,“隆回一中86届大联欢”微信群的同学们在回忆童年;138班唐芳建同学说:“那时太穷太苦,能自力更生的都不会去花钱的。”

这句话,唤起了我的记忆和故事。

七十年代,爸爸马之建 [1] 在四中教语文,工资比较高(67元);但是他非常非常节约,省下来的钱都交给哥哥拿回给妈妈。当时,奶奶健在,来看望她的亲戚多,开销大。所以,就引申出三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N O.1

平常吃饭都是在食堂,很难得有机会去滩头街上吃一碗面(打牙祭),当时一碗面是两角。有一次吃到了,钱是怎么来的呢?因为刮风下雨,四中很多教室玻璃窗上的玻璃掉下来了;爸爸带上我和姐姐,提一个篮子到处去捡,然后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卖来的钱用来吃面。那个面可不是一般的面,是滩头独特独有的,现在再也体会不出那种感觉了。

N O.2

那时候,我非常喜欢看电影。有一次,电影院放《渔岛怒潮》,成人票一角、儿童票8分;爸爸让我去买学生票,可是那天学生票卖完了,因为迫切想看,所以买了两张成人票。完了!爸爸追着我打;到达电影院的时候,电影已经放了一半,只看了半场。

N O.3

有一天,爸爸和我在家里看书。突然,装蜂蜜的盐水瓶橡皮塞“啪”的一声冲开了,吓了我们一大跳。接下来,有趣的事情发生了。爸爸深表歉意。为什么呢?因为,有一次他发现装蜂蜜的盐水瓶的橡皮塞掉在桌子上;他认定是我偷吃,忘了盖回去,把我打了一顿。这下好了,纯属误打!

补充

爸爸的十六个时光片段:

NO.1

爸爸的日记中记载:“因为胡庶华的关系,我决定报考在溆浦的临时战时中学——国立师范学院附属中学。1944年12月初的一个大雪天,和马魁一起到达溆浦,被编入罗扬中队;随后各中队集合,聆听胡庶华做“读书救国”的报告,因为同学们大多来自沦陷区(东北、华北、华东、湖南各地的都有),怀念故乡,迫切要求抗日救亡,所以,报告让大家热血沸腾。”通过查阅《国师附中 - 搜狗百科》,简单了解了一下:爸爸当年入读的是借用赵家村和赵氏祠堂和民房而成的临时校舍。

NO.2

爸爸一生钟爱诗词、文学、曲艺创作,代表作有“乐府诗体”古典诗歌《少司命》。1950年底,爸爸作为随军记者开赴抗美援朝战场,与魏巍相识。1951年9月,爸爸调入北京中***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化部解放军文艺社,与魏巍、郭永江(荒草)成为同事(当时的编辑同事一***18位);郭永江和爸爸一样,都在哈尔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炮兵政治部工作过,当时正奉总政治部首长之命,帮助高玉宝修改自传体小说《高玉宝》(罗荣桓定名);他们四人经常一起散步、游玩,彼此交流创作经验、体会。

魏巍当时担任《解放军文艺》副总编辑。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隆重推出魏巍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毛泽东随即批示“印发全军”;1951年10月到12月间,魏巍和冯雪峰、孙犁、陈荒煤、陈企霞、柳青、李季、徐光耀、康濯等一起访问苏联,特意购买苏联香烟送给爸爸。

NO.3

爸爸的学生周天斗和爸爸很有渊源,以下是他的叙述:

马老师是一位重感情、讲义气的知识分子,众所周知的大好人。和我舅舅袁人杰从高平永固镇高小再到湖南大学,一直是同学、朋友,在读大学期间又一起从事党的地下活动;毕业后不久,马老师参加了抗美援朝,我舅舅参加了湘西剿匪,以后没有再见过面;1966年前常有书信往来,谈诗词、谈理想、谈工作。1963年秋天,马老师调入隆回三中不久就四处询问有谁认识我舅舅,恰巧我的班主任黄百魁老师对我政审表中填写的舅舅名字有印象;所以,1964年上学期开学不久就来找我了,从此,我和马老师交往密切、感情深厚。

马老师教育学生晓之以理,和蔼可亲。1964年5月一个星期二的晚餐后,很多同学在操场上打篮球,我和马老师还有另外几个同学在操场边聊天;我问马老师:“您戴眼镜是为了讲绅士风度吧?我们全校只有谭绍安、刘超庆和您三位老师戴眼镜。”马老师笑着说:“是呀!你长得很标致,来!我再给你添几分风度!”取下眼镜给我戴上。我一戴上抬头向前一看连忙跳着脚大声说:“不行不行!不行!我的头都晕了!”即时引起同学们哈哈大笑。这时马老师又笑着说:“戴眼镜不是为了讲风度,是眼睛近视了影响工作而非戴不可;你在学习时一定要注意用眼卫生,争取今后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戴眼镜”。听后我们很受教育,做眼保健操时重视认真多了。

马老师知识渊博,平常的课堂教学总是深入浅出,我们很容易接受。教初二语文时,教学生修改病句,有一部分学生对“用词不当、自相矛盾”不理解;他当即在黑板上写个例句:“一个黄昏的早晨,一位年青的老人,骑着一匹黑油油的白马在小小的大道上慢慢的奔驰。”学生一看就记住并弄清病因。教文言文,讲到文言文的“倒装句式”时,不少同学不理解,他立刻在黑板上写上极简短的例句:“宋何罪之有?”并解释说:“这句子按现代汉语的句式应该是:“宋有何之罪?”同学们一看就掌握了这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很容易掌握,并在平时和同学开玩笑时都用上这句式。教历史,同学们总是讲历史难记难背,特别是问答题、简答题、中国各朝代的顺序;马老师强调说:“同学们做问答题和简答题切不可死记硬背,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问答题答案的关键词和句;例如,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必须掌握起义的背景(原因)、主要领袖、经过、结果、意义五步曲,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才是真正的答案;同学们要记住,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马老师的这句教导启发了我们读书的方法,至今念念不忘。关于历史朝代的顺序记忆,老师很快在黑板上写了一段顺口溜: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不到五分钟我们就记住了,且至今不忘。

NO.4

吴雄魁,1967年在隆回二中读书,讲述了爸爸这样一件轶事:

一天冬天的傍晚,肖贤佑老师和一位瘦高个、戴眼镜的老师在食堂用石磨磨豆腐。我向肖老师问好,出于礼貌也向那位老师问了声好。肖老师受宠若惊的样子,连声说:“好、好”;那位老师将我望了望,没作声。这时,有两个三中的学生喊着两位老师的名字骂娘,说他们偷懒、豆腐磨得粗、不好吃。肖老师低头不语,那个叫马子建的老师却回应:“同学,不要骂娘,人人都有个娘的”。两个学生嘴里喊着:“好,马子建,你不老实,还要反抗!”就离开了。当天晚上,我在新教室旁又碰到了这位马老师。通过交谈,知道他和我小舅爷爷邹永尊是湖南大学的同学,两人交往多、感情好。马老师大发感慨:“你小舅爷爷任教于新化县五中,是一位革命志士、永固镇地下党支部书记,《隆回县党史》有专题记述。他不应该自杀,人一死,事情就说不清了”。我当时无言以对。接着马老师又提起老革命、水产部邹适今司长,说:“抗战期间,邹司长从宝庆府门口监狱被罗洪权势人物保释出狱后,和我一起住了几天,当时我和三哥马子谷住在长沙。邹司长大谈在监狱里的情况,曾大喊大叫‘我要读书、我要看报’,狱警只给看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看完后对着狱警把蒋介石的谬论批驳得体无完肤。后来邹司长从长沙去了重庆,再到延安,现在也被打倒了”。说起这些的时候,马老师眉飞色舞、神情兴奋。我能感觉到,这是一位坦诚直率、毫无城府的人,虽身处逆境,但坚强勇敢、乐观泰然。

NO.5

这是爸爸的学生杨理明师兄告诉我的一件趣事。

六十年代末,马老师因为有神经衰弱,睡觉不是很好。可能是有人告诉他,吃黄鳝有利于睡眠,他就到集市上去买黄鳝,结果被看见的学生批判是资产阶级享乐主义。马老师不紧不慢地说:“同学们,你们就没有见过资本家,他们是不吃这种泥巴中的动物的,只有我们乡下人才吃。”搞得几个学生无言以对。

NO.6

1969-1971年,爸爸下放到长鄄。

有一次不小心踩了一乡亲的扁担,对方要求爸爸把扁担绕头顶一圈,爸爸哪里肯。五伯父马明材拿起扁担就放到头顶,还自言自语:“弟弟不肯哥哥来”,瞬间化干戈为玉帛、皆大欢喜。

爸爸的同事袁新国先生,在众多的档案材料中找到一份文件:1970年3月26日,长鄄人民公社长鄄生产大队新屋院子生产队因为经济困难缺少耕牛,无法春耕生产。管理委员会特向隆回三中革委会申请,预支马子建一个月工资80元,解决暂时困难。

NO.7

我从爸爸的日记中看到一段很有趣的文字,说他自己平常很讲究营养,逢人就普及营养学。比如说猪肝中铁质丰富,可以补血;鸡蛋、泥鳅、黄鳝含磷脂多,可以治神经衰弱;青蛙中气足,可以治神经衰弱。小时候(七十年代),我亲眼见证过三件事情:

一、父亲听人说如果杀鸡不用刀,就可以让鸡血完整地保留在体内,这样的鸡吃起来有营养。他立马执行,想出一个好办法,要姐姐拿一根绳子和他一起把鸡解决。

二、他吃膳鱼是这样的:先煮死再破肠,然后炒着吃,血液要保留在膳鱼体内;据说这样营养价值更高。

三、在长鄄时,但凡有抓到蛇的,一般会赠送给他。他担心炖蛇的时候屋梁上的柴灰掉到锅里,就特意在大宅院的中心地段另起炉灶,蛇香四溢,让人垂涎三尺。

NO.8

马老忠善是长鄄马家人中德高望重的学者;其先祖马荣学是长鄄名士;夫人邹碧云是爸爸在隆回二中时的学生,常常夸赞爸爸的语文教得好。

1957年春,马老在邵水河畔和爸爸相见一次;当时马老在邵阳市一中读高三,爸爸自我介绍刚调到邵阳市二中。后来,在长鄄偶遇过一次。

1958年的时候,没有公路,马老家门口的大路,是长鄄至六都寨的必经之路;爸爸和两三人,从六都寨回长鄄,路过见马老写的门联,停下来念并夸。马老当时正在里屋养病,听到后,出来打招呼;要他们进屋,他们不进,闲聊几句即告别。

据马老说,他对父亲印像非常深刻,一辈子难忘!

2021年10月1日,马老撰写的《怀缅长鄄马氏知名先人马子建/ 马氏宗祠(十九)》发布在“美篇”,阅读量突破2.2万。

马老认为,人死后是在天有灵的,写爸爸的诗有这么多的点读量,也许是爸爸在天之灵的作用。

纵观爸爸的一生,不胜唏嘘、不禁扼腕,往事已矣、唯有追忆……

评价

认真拜读。很好。

——孟禄丁(中国抽象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

这是一篇非常好的人物传记,用朴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写作手法很像著名作家王阿成的《赵一曼女士》;2018年高考全国I卷试卷中,我曾对这篇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鉴赏。

——谢邺旻(艺术家)

向前辈致敬!

——阮炳黎(少将、原解放军总医院政治委员)

马老不平凡的一生,值得我敬佩。

——某部队首长

情真意切,父子情深。令尊是一位才华兼具、有功于国家民族的知识分子,甚为敬仰。

——曾树新(原隆回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党支部第一副书记)

马爸爸了不起!很早就走出了隆回,接触到那么多的名人,一辈子红红火火,是伟大的一生!

——王松林(原隆回县政法委副书记)

马爸爸有不平凡的经历,一生努力,终有所成。子女教育有方,个个学有专长,真的是将门虎子,家道兴旺。

——张宝廷(原隆回县工商联主席、总商会会长)

马爸爸英俊潇洒,一世英豪,名留青史。后人敬仰!

——刘建成(隆回县卫计局)

可敬可颂、可歌可泣,随军传奇、流芳百世!

——曾昭生(大连的玉屏山老乡)

当年形势确实如此。

思念回忆意重情深。

——渔鼓瑟琴(网友)

马爸爸是一个年轻时帅气,结识了许多名人志士,经历曲折坎坷,富有学习精神,值得大家尊重的革命前辈!缅怀他老人家,记住他老人家的故事,愿他老人家永远活在后代的心中。

——戴玉春(著名书法家)

这是一篇很好的回忆文章,每次有想法的时候写一篇,经过时间的积累还能出一本回忆录。

马老师的家史很值得拜读,笔墨间充满趣味,出一本回忆录蛮好的;后期可以拍成电影或电视剧,这个题材非常有代表性,一代人的回忆。

——徐金玉(艺术家)

真是一位让人敬重的老一辈知识份子。

——常宛乔(艺术家)

根红苗正。

——黄?(艺术家)

情真意切。

——茶学梅(艺术家)

唏嘘……

——张航(艺术家)

尊父堪称为神。

——王虹(老同学)

有一种爱,它是无言的,是严肃的,在当时往往无法细诉;然而,它让你在过后的日子里越体会越有味道,一生一世忘不了,它就是那威严而深远的父爱。情深意切。

——李石玲(老同学)

此文情真意切,不矫饰,不做作,感人肺腑。

——谭日平(老同学)

细心拜读。原来马爸爸这么传奇,让人敬仰!虎父无犬子,后人更比前人强。

——唐芳建(老同学)

拳拳之心天地可鉴!点赞!

——马庶人(老同学)

将门无犬子。

——如昔(老同学)

1978年下学期,马老师担任我们班的班主任,语文课精彩纷呈;可不足一月,他就病倒了。体育老师杨士彬继任班主任,期中考试时,分快班;我考入42班,班主任是刘功勋老师。

——藕塘蒋定明(世交姻亲)

情真意切,令人感慨。

——马康贵(宗亲)

儿时能留下回忆的事情很少,所以弥足珍贵。大师的爸爸非常优秀。大师更是整个马家的荣光——国内传承家族文化、弘扬国粹第一人。

——马少焱(宗亲)

这些事,不记下来就可能永远淹没了……非常好。

——陈一文(表侄)

马氏宗祠创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三修于1935年,于右任 [2] 槽门题额;此图摄于80年代。

补充资料

[1]

马之建(马子健):又名马子建,派名永柱,字良材,号石村。1925年出生于长鄄马氏家族。自1936年起,先后毕业于新化私立长鄄高等小学堂、新化高平永固镇校、邵阳湖南私立邵陵中学、隆回黄金井成达中学、溆浦国立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邵阳湖南省立第六中学、邵东廉桥三民中学、湖南大学(原民国大学)。1944年秋任隆回黄金井成达中学学生自治会常务理事;1944年12月初在溆浦国立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聆听胡庶华做“读书救国”的报告;1945年春任邵阳湖南省立第六中学三民主义青年团区队副队长;1946年3月初参加“爱国学潮”,被开除学籍,从此与三民主义青年团脱离关系;1948年任民国大学四零级副级长;1949年4月参加“民大学生运动”,从宁乡串联到长沙,任纠察团团长;1949年6月在新化参加地下党员文诚生领导的地下工作;1949年10月调中***邵阳地委资江公学学习;1950年元月调新化高平黄信发动群众“减租反霸”,任工作组组长;1950年5月调邵阳地委整编;1950年底,作为随军记者开赴抗美援朝战场;1954年7月受训于河北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训练团,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参加五周年国庆阅兵仪式。自1950年6月初起,先后任职于哈尔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炮兵政治部宣传部、牡丹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炮兵政治部文工团、北京中***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北京中***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化部解放军文艺社、北京中***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化部、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师范学校、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湖南省隆回县第二中学、湖南省隆回县第三中学、湖南省隆回县第四中学。交往过的重要人物有万毅、钟赤兵、邱创成、唐凯、李俭珠、赵军、杨平、刘少奇、罗荣桓、傅钟、萧华、陈沂、陈其通、邹适今、胡庶华、鲁荡平、翦伯赞、张天翼、魏巍、郭永江(荒草)、高玉宝、梅兰芳等。一生钟爱诗词、文学、曲艺创作,代表作有“乐府诗体”古典诗歌《少司命》。

[2]

于右任:清朝光绪五年(1879)出生于陕西三原。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民国开国元勋、同盟会骨干、南社重要成员。曾任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达34年;同时,他还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的创办人之一,并担任复旦大学校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