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枳壳简介

枳壳为中药名,出《雷公炮炙论》。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 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枳壳呈半球形,直径3~5cm。外果皮棕褐色至褐色,有颗粒状突起,突起的顶端有凹点状油室;有明显的花柱残迹或果梗痕。切面中果皮黄白色,光滑而稍隆起,厚0.4~1.3cm,边缘散有1~2列油室,瓤囊7~12瓣,少数至15瓣,汁囊干缩呈棕色至棕褐色,内藏种子。质坚硬,不易折断。气清香,味苦、微酸。麸炒枳壳表面淡黄色,偶有焦斑,质脆,气香,味较弱。

枳壳味苦、辛、酸,性微寒。归脾、胃经。具有理气宽中、消滞除胀的功能。用于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脏器下垂。枳壳生品辛燥,作用较强,偏于行气宽中除胀。用于气实壅满所致之脘腹胀痛或胁肋胀痛,瘀滞疼痛;子宫下垂,脱肛,胃下垂。麸炒枳壳可缓和其峻烈之性,偏于理气健胃消食。用于宿食停滞,呕逆嗳气,风疹瘙痒。麸炒枳壳因其作用缓和,适宜于年老体弱而气滞者。

《中华人民***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详见百科词条:枳壳 [ 最后修订于2017/4/25 22:48:01 ***481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