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从小好读书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作者:朱香记(富书签约作者)
读书和不读书的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世界。
01
最近朋友圈都在晒18岁,看到一些朋友的18岁和现在的变化,确实从小的家庭阅读条件太重要了。
从小饱读诗书,有良好阅读条件的人,在成年后大多都发展得很好。
即使可能中途遭遇波折,但是最终回到正轨以后会比没有阅读条件的人要更容易获得成功。
高晓松也是少时的饱读诗书给了他比常人更容易成功的条件。
高晓松出身于书香世家,爷爷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爸爸是清华大学教授,母亲则是著名的建筑学家,同时也是梁思成的学生。
高晓松曾在《鱼羊野史》中提到过:
我成长的年代没有微博,也没有电视,收音机里天天播的就是《岳飞传》,也没有其他娱乐方式,大家当然是读书长大的。当时我家里有好多书,连走廊里都摆满了书。我们家书柜下面都是卡片柜,上面是书,到处都堆满了卡片。因为那个时候没有谷歌搜索,看书得把笔记记在卡片上,这句话在哪本书第几页,等等。
从小有这样的读书环境,高晓松自然就有了饱读诗书的条件,也给他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他说,阅读是一种生活习惯。对自己而言,读书就像吃饭,不是一种追求,也没有太多的意义,“就是一种正常的生活”。
高晓松从小读了许多书,学习成绩也很优秀,后来考上清华,因为想要追逐音乐梦想退了学。
然后在各地流浪,做音乐,虽然在民谣音乐上,他的成就很高,但在家中,却被认为不务正业。
而做音乐的那些年,没人觉得他是一个文化底蕴很深厚的人,定位只是一个音乐才子。
后来他醉驾入狱,重拾书本,在狱中读书、写诗、翻译、创作剧本出狱后做文化节目,因为厚实的文化积累,他从音乐人成功转型为文化人。
知书上有一位网友是这样评价高晓松的:“肚子里有墨水的人气质和普通人不一样,这个事实好像是公认的。所以虽然高晓松是个胖子,是个不太好看的胖子,但是他看上去总是不让人讨厌的。”
这个不让人讨厌的胖子,知识已经像他的呼吸一样,吐纳之间,可见他的气质和涵养。
尽管高晓松也走了很多弯路,但是因为从小丰富的阅读和积累,又成为了另一个领域的楚翘。
02
我的朋友嘉怡,父亲是位大学老师,家里有很多藏书。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在我们那个三线城市,大多数孩子还只见过路边摊的连环画,嘉怡已经看过四大名著和很多世界名著了。
有的是自己好奇看的,有的是父亲强迫看的。
嘉怡父亲虽然是大学老师,但对教育遵循的是传统方法,对嘉怡很严厉。要求她饱读四书五经,学业要刻苦。
所以伙伴们在楼下欢乐玩游戏的时候,嘉怡被要求在家里背诗,中学的时候家里贴满了各种单词、诗句。
父亲常常会抽查嘉怡的古文背诵情况,一旦没有达到要求,便会用戒尺打嘉怡。
因此嘉怡很怕父亲,但也因为父亲的严厉而读进了很多书。
但是物极必反,父亲的严苛让嘉怡反感,反而更向往自由和放纵的生活,初三的时候,嘉怡早恋了,而且是和学校里的小霸王。
周围都是小混混同学,放学了嘉怡就和小混混们疯玩,学习一泻千里,父母很着急。
但十六七岁的少女,打是不能打了,请老师压制,父母严教,各种招都用上了,但嘉怡的逆反更严重了。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三年。
直到高三上学期,嘉怡喜欢上画画,于是父亲给嘉怡找了位名师,在老师的引导下,嘉怡的生活开始走回正轨,考了一所艺术院校。
虽然没有达到父亲的要求,但也算没有误入歧途。
后来,嘉怡做了一位纪录片导演,在工作中,从小饱读诗书的优势开始显现:
她对拍摄对象的洞察力非常强,对选题的把握也很敏锐,拍摄的视角也很深刻,工作没几年就获得了很多奖项。
因为从小熟读红楼梦,嘉怡很喜欢《红楼梦》,她去参加了本地的红楼梦研究协会。
因为对书的熟悉和深刻理解,发表了一些相关文章,她还当上了红协会的副会长。
她现在虽然还是不认可父亲对她的严苛,但很感激从小父亲给她提供的阅读条件,以及给她的文化熏陶。
因为她从小的文化底蕴,她学东西很快,在成年的工作和生活中都得心应手。
如果没有当初的饱读诗书,她不会如此轻松地驾驭目前的工作和爱好。
尽管中间走了一些弯路,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了她强大的世界观,以及看世界的能力。正是这样的能力让她回看自己的人生时,悟出更深刻的道理,不会误入歧途,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驾驭更好的人生。
03
从小没有良好阅读环境却很勤奋的人,会成功,可是这中间要付出的勤奋和努力会更艰辛一些。
我的大学同学文杰,来自一个小县城,父母都是普通工人。
从小家里的书就只有教科书和课外辅导书,到了高中才有机会看到一些名著,是因为学校要求家长买才有的。
他非常勤奋地读书,但是时间太少了,他的课外阅读时间并不多。
县城的高考生,更多时间是用来和各种练习题奋斗。好在他的勤奋有回报,他考入了省里的重点大学。
进入大学,有了丰富的阅读资源,在图书馆里,他发现了广阔的阅读天地,只要有空就会泡在图书馆里,读一天还要抱一堆书回去。
就在那几年,他终于读到了《家》《春》《秋》,读到了张爱玲,还有《百年孤独》《少年维特的烦恼》《战争与和平》
而这些书,我的朋友嘉怡在小学和中学就已经读完了。
就像去年北京的文科高考状元,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父母是外交官,生活在北京这样的城市,从小视野大,见的多,确实比其他孩子有更好的条件。
加上从小父母给自己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塑造好的性格,都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基础比较牢靠,最后就水到渠成。
这样的孩子也是从小就有良好的阅读环境的。
勤奋的文杰毕业以后到了一家报社做记者,跑文化口。
做文化记者,自然需要深厚的文化功底,一开始,靠在大学的勤奋读书,文杰还能应付。
慢慢地开始发现自己的文化深度不够,在做采访选题的时候,总是很浅。
而那些从小饱读诗书的同事则能很轻松地挖掘出有深度的内容,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交流也是游刃有余。
为了提高自己,文杰所有业余时间都用来学习了,在同事们下班喝酒聚会的时候,他在大量阅读各种书籍,文、史、哲、经济类,还报名上了很多课程。
就这样,几年后,他也成为了“名记”,可是和同学们聊起来,他不无感伤,“如果年少的时候有阅读条件,他的成功不会那么艰辛”。
04
美国著名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曾做过一项实际调查。
采访了男子,这30位男子的出身相似,都是来自工人家庭,但长大之后,30位男子的发展差异很大,有15位成为了大学教授,另外15位仍是工人。
对这30人做了深度访谈之后,吉姆崔利斯发现他们的发展产生如此大的差异,是童年时父母在阅读方面给他们的影响不一样。
这15名教授中,有12人在小时候父母给他们读书或者讲故事;而在另外那15名工人中,只有4个人的父母给他们读书或者讲故事。
这15名教授中,有14个人小时候家中有很多图书或者其他印刷品,而另外15个工人中,只有4个人家中有藏书。
这15名教授中,12人的母亲和13名的父亲经常读书;而另外15个工人中,只有4个人的父亲和6个人的母亲经常读书。
这15名教授中,全部受到大人在阅读上的鼓励;而这15名工人中,只有3个人经常在阅读上受到鼓励。
如今人人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可是在少年时能够读到一些好书,甚至饱读诗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对成年后的影响如此之大,让人很意外。
那些轻易就获得成功的人,就像嘉怡也承认,正是童年时能有机会接触良好的书籍让她能更轻松地驾驭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高晓松的成功更是典型的少时良好条件让他轻松驾驭不同的领域,成为业中楚翘。
05
董卿的文学修养也令人大开眼界,董卿是真正地感受到阅读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她说:“一定要教会孩子的就是阅读的习惯,这是最起码的一点。”
董卿的文学修养离不开父母的培养,父母都毕业于复旦大学。
从识字起,父亲就让她每天抄成语和古诗,并且大声朗读背诵下来,稍大一点又开始抄写古文。
每年寒暑假,父母会给董卿开列名著书单,中华文化自小就渗进其骨子里,也养成了董卿爱读书的习惯,直到现在董卿还保持每天睡前读书1小时的习惯,几乎雷打不动。
而事实上,让他们成功的不仅仅是阅读本身,还有就是当阅读量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那些深厚的知识底蕴会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你会发觉这世界上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
这就等于掌握了某种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从而类推了解同类其他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
也就是有了触类旁通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掌握很多技能就容易多了。
而半路读书的人,本身在时间上就落后一步,形成通识能力的步伐就晚了,因此成功会更不容易一些。
但是,只要愿意去跨出这一步,愿意去学习,那么成功是早晚的事。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朱香记,富书签约作者,两个孩子的妈妈,和孩子一起玩着长大。用心生活,努力思考,尽力学习,用力去做一个最好的自己,也给孩子一个最好的榜样。本文首发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万新中产生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