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奖感言全文
莫言的获奖感言(全文)莫言最著名的电视剧《红高粱》深受很多书迷的喜爱。2012莫言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出生的作家。以下是莫言的获奖感言。欢迎借鉴!亲爱的瑞典学院会员们,女士们,先生们,通过电视或互联网,我想在座的各位或多或少已经了解了遥远的东北小城高密。你可能见过我90岁的父亲、我的兄弟姐妹、我的妻子和女儿以及我一岁零四个月大的孙女。但有一个人我此刻最想念,我的母亲,你永远见不到。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荣耀,我妈却不能。我妈生于1922,死于1994。她的骨灰埋在村子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穿过那里,所以我们不得不把她的坟墓搬到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根据坟墓,我们看到棺材已经腐烂,母亲的骨头已经与土壤混合在一起。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了一些泥土,搬到新坟里,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我觉得我妈是地球的一部分,我站在地球上说的话就是我对我妈说的话。我是我妈妈最小的孩子。我记得最早的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暖水瓶去食堂开水。因为饥饿,我不小心打碎了热水瓶。我吓得钻进草堆,一天不敢出来。晚上,我听到妈妈在叫我的乳名。我从草堆里出来,以为会被打被骂,但是我妈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她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妈妈去集体田里捡麦穗。麦田里的卫兵来了,摘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妈脚小,跑不快,就被抓了。那个高个子管理员呢?给了她一记耳光。她摇晃了一下,摔倒在地上。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来的麦穗,吹着口哨走了。我妈妈坐在地上,嘴上带着血。我永远不会忘记她脸上绝望的表情。很多年后,当守麦田的人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遇见我,我冲上去报复他。我妈拉住我,平静地说:“孩子,打我的人不是和这个老人一个人。”我记得最深刻的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吃了一顿饺子,每个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的时候,一个老乞丐来到我们家门口。我拿起半碗地瓜干送他走,他却愤愤地说:“我是个老头。你吃饺子,却让我吃地瓜干。你的心有多长?”我生气地说:“我们一年吃不了几次饺子。我们甚至不能给每个人吃半满碗!给你地瓜干就好。你要就要,要就要,要就走!”母亲骂了我一句,然后拿着她的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的碗里。我最后悔的一件事是,我跟着我妈卖白菜,有意无意多收了一个买白菜的老大爷一毛钱。我算完钱就去上学了。放学回家,看到平时很少流泪的妈妈泪流满面。我妈没有骂我,只是轻声说:“儿子,你让我妈为难了。”我十几岁的时候,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疾病、劳累,让我们一家人陷入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有一种强烈的预感,我母亲随时会自杀。每当我下班回来,进了大门,我就喊妈妈。听到她的回应,我感觉一块石头落地了。如果一会儿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会吓坏了,跑到厨房和磨坊去找。有一次,我找遍了所有的房间,却没有看到妈妈。我坐在院子里哭了。这时,我妈从外面进来,背了一捆柴火。她对我的哭闹很不满意,但我又不能告诉她我的担心。母亲看穿了我的心思,说:“放心吧,儿子,虽然我活得没意思,但只要魔鬼不叫我,我就不去。”我生得丑,村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有几个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哭了,我妈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鼻子眼睛不缺,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善良,多做善事,即使你很丑,也可以变得很美。”后来我进城了,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还在背后甚至当面嘲讽我的长相。我想起了母亲的话,平静地向她们道歉。我母亲不识字,但她非常尊重识字的人。我们家生活比较困难,经常每顿饭都要吃饭,但是只要我让她买书和文具,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一个很努力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是只要我因为读书耽误了工作,她从不批评我。有一次,一个讲故事的人来到市场。我偷偷去听书,忘记了她布置给我的作业。为此,我妈批评了我。晚上,她打着小油灯给家人做棉衣的时候,我忍不住重复白天听说书人讲的故事。起初,她有点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讲故事的人都是油嘴滑舌、不专业的人,从他们嘴里说不出什么好东西。但我重复的故事渐渐吸引了她。以后每个聚会的日子,她都不再给我作业,默许我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炫耀自己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很快,我就不满足于复述讲故事人讲的故事了。在复述的过程中,我不断的润色。我会做妈妈喜欢的事,编造一些情节,有时甚至会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观众,不仅是我妈,还有我姐,我姨,我奶奶都成了我的观众。听完我的故事,妈妈有时会很担心,像是在告诉我或者自言自语:“儿子,你长大了会是什么样的人?”玩贫嘴就一定要吃饭吗?“我理解我妈的担心,因为在村里,一个贫嘴的孩子很无聊,有时候还会连累自己和家人。我在小说《牛》里写的那个因为言语而被村里人讨厌的孩子,有我童年的影子。我妈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成为一个安静、稳重、大方的孩子。但在我的身上,我表现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危险,但我讲故事的能力却给她带来了快感,使她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父母谆谆教导,我还是没有改变自己喜欢说话的天性,这让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我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因为年纪太小,身体虚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去草原上放牧牛羊。当我带着牛羊路过学校门口,看到曾经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架,心里充满了悲伤,深深体会到一个人即使是孩子在脱离群体后的痛苦。在沙漠沙滩上,我把牛羊放走,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一望无际。周围没有人影,没有声音,只有鸟儿在天空中歌唱。我感到孤独,寂寞,内心空虚。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看着天空中慵懒飘动的白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想。我们那里有很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有一只狐狸能变成美女陪我放牛,可是她一直没有出现。但是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里跳出来,我吓得蹲在地上。狐狸跑了,我还在那里瑟瑟发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旁边,看着那双蓝色的眼睛和我在牛眼里的倒影。有时我试图通过模仿鸟儿的歌声与天空中的鸟儿交谈,有时我会对一棵树倾诉我的心声。但是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很多年后,当我成为小说家的时候,当年的很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也有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苦笑。就像中国的圣人老子说的“祸福相依,祸从口出。”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却像我们的前辈沈从文一样,早早开始阅读这本社会生活的大书。上面提到的去赶集,听读书人讲故事,只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辍学后混迹于成年人之间,开始了漫长的“用耳朵读书”生涯。200多年前,我的家乡有一位伟大的讲故事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很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后代。在集体劳动的田野里,在生产队的牛棚、马房里,在爷爷奶奶滚烫的炕上,甚至在摇摇晃晃的牛车上,我听了许多鬼神故事、历史传说和奇闻轶事。这些故事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家族历史息息相关,让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我做梦也没想到这些东西有一天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痴迷于故事的孩子,入迷地听着人们的故事。那时候,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一切都是有灵性的,当我看到一棵大树时,我会感到敬畏。我看到一只鸟,就会觉得它随时会变成一只成年鸟。遇到陌生人,也会怀疑是动物。每当我晚上从生产队的车间回到家,无尽的恐惧包围着我。为了壮胆,我边跑边大声唱歌。那时候我正处于变声期,声音沙哑,语气难听。我的歌声对我的村民来说是一种折磨。我在家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坐火车去了离家最远的青岛,差点在木材厂巨大的木材中迷路,以至于当我妈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除了一堆堆的木材,我什么也没看到。但正是这次青岛之行,让我产生了离开家乡,去看看外面世界的强烈愿望。1976年2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妈卖了结婚首饰帮我买了四本中国通史简编。我走出了高密东北乡,一个我又爱又恨的地方,开始了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必须承认,没有过去30年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和进步,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我这样的作家。在枯燥的军营生活中,我迎来了80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听故事,用嘴巴讲故事的孩子开始用笔讲故事。起初,道路并不平坦,我并没有意识到我20多年的农村生活经历是一座文学富矿。当时我认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和英雄模范,所以虽然发表了几部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