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狄更斯经常写孩子的不幸?

这和童年生活有关

十几岁时,由于家庭生活的窘迫,他只能断断续续地去上学。后来,他被迫在工厂里当童工。15岁后,在律师事务所做过学徒、书记员、法庭记录员。20岁开始做报社记者,报道下议院。1836年,《波茨随笔》出版,这是一部描写伦敦街头巷尾日常生活的特写集。同年,连载小说《匹克威克外传》相继出版,几期后引起轰动。这是一部流浪汉小说形式的幽默作品,以漫画的方式反映了英国的现实生活。在《匹克威克外传》获得初步成功后,狄更斯与凯瑟琳结婚,并专门撰写长篇连载小说。

狄更斯于1812年2月7日出生于朴茨茅斯的波特西。我父亲是海军的一名小职员。他嗜酒如命,好客奢侈,经常入不敷出。他从小会表演会唱歌,经常被父亲带去酒店表演节目。10岁时,全家被迫搬到债务人监狱,从11岁开始,他们就承担了繁重的家务。在鞋油作坊当学徒时,因为包装娴熟,被雇主放在橱窗里当众表演,被当做广告观看,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永久的伤痕,从而对不幸的孩子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坚决脱贫的决心。他只上过几年学,主要靠自学和深入生活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文学素养。16岁,在律师事务所做文案,走遍了伦敦的大街小巷,了解了很多社会。后来,他在一家报纸担任采访记者,熟悉议会政治的各种弊端。24岁时,她与报纸出版商霍加斯的女儿凯瑟琳结婚,生了65,438+00个孩子。由于性格和趣味的不同,给他的创作带来了不幸,尤其是晚年。采访结束后他开始创作文学。他经常带着笔记本在伦敦偏僻的角落和村庄游荡,为自己未来的创作收集丰富的素材。他一生都在努力写作。晚年经常白天写作,晚上应邀背诵作品。繁重的工作、家庭和社会的困扰,以及对改变现实的失望,损害了他的健康。1870写小说《埃德温·德鲁伊之谜》时去世。

创作:狄更斯生活在英国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大量小资产阶级贫穷破产,无产阶级受到残酷剥削,陷入赤贫。当时英国发生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即宪章运动,对狄更斯影响很大。他的作品反映了宪章运动时代人民的情绪和要求,但他始终是一个改革派。他同情劳动人民,害怕革命。他抨击资本主义制度,不断揭露其罪恶,但并不主张推翻它。他希望通过教育和影响来改造剥削者,通过他们的善良和慈善来消除社会矛盾。他用生动幽默的笔触真实深刻地反映了生活。在他34年的写作生涯中,他写了14部小说(包括一部未完成的小说),许多短篇小说、散文、游记、剧本等等。狄更斯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早期(1833 ~ 1841):狄更斯开始文学创作时,最早为《伦敦晨报》写特写,主要表现伦敦城乡的风土人情、风景、生活的爱恨情仇。1836,特写集锦出版。1837年,第一部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开始在报纸上连载。作者通过匹克威克和他最亲密的朋友的旅行,揭露了当时英国现实生活的黑暗,描绘了作者心目中“古老而美丽的英格兰”,反映了作者不受封建主义压迫和资产阶级剥削的思想和乐观精神。作者还批评了英国的议会制度、法律、司法、监狱等。,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描写了绅士、司机等各种人物,倡导实施道德教育的理想。这部小说结构比较松散拖沓,但以平民为主角,这是前所未有的。它是狄更斯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第一个成果。

《雾都孤儿》(奥利弗的译本,1838;凌翻译的第二部小说《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第一部感人至深的社会小说。此时,他虽然没有意识到社会罪恶的根源,但却通过孤儿奥利弗的经历,揭示了社会底层人们悲伤而不诉说的生活图景。奥利弗在贫穷的济贫院忍受不了屈辱和饥饿,逃到了伦敦,却又一次掉进了贼窝,最后被一个“善良”的资本家救了出来。但作者在这里也暴露了资产阶级伪装慈善的面目,显示了他当时创作思想的深度。小说《尼古拉斯·尼克尔比》(1839)塑造了一个资产阶级掠夺者的形象,揭露了小生产者在巨大工业资本的排挤和压迫下的贫困和破产。作者通过尼古拉斯·尼克尔比老师的经历,揭露了英国教育制度的黑暗。那时候,所谓的穷人学校成了营利性场所,学生只能吃到半饱,鞭笞成了主要的教育手段。小说中随处可见作者用愤怒的笔和仇恨的眼泪痛斥资产阶级的虚伪和贪婪。

后期(1848 ~ 1861)是狄更斯创作的鼎盛时期。由于英法革命运动的失败,资产阶级反动势力更加嚣张,狄更斯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入,作品反映了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他着重描写小人物的善良、温暖和道德影响。乐观情绪已经被沉重、压抑的情绪和强烈的怨恨所取代。此时的主要作品有《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利》、《双城记》和《远大前程》。这些作品的主题是深化;艺术风格也有不同于以往的特点。作者善于用典型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在着重描写小人物的善良、温情和道德感化的同时,对资产阶级罪恶、惨无人道的社会制度进行了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概括。

《大卫·科波菲尔》(1850)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其成就超过了狄更斯所有的其他作品。它通过一个孤儿的不幸经历,描绘了一幅广阔多彩的社会画卷,揭露了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司法的黑暗腐败和议会对人民的压迫。作品刻画了不同阶级的典型人物,尤其是劳动者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弱者的深切同情。作者还试图通过大卫·科波菲尔最终的成功来激励人们保持对生活的信心,并试图培养读者的人道主义观点。小说还是以大团圆结尾,可见作者的一贯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