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什么是「意识流」和「意识流小说」?

什么是意识流?

[编辑此段落]

意识流是作家和评论家使用的误导性术语之一。它之所以误导人,是因为它听起来很具体,但却像“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一样五花八门——甚至模糊不清。确切地说,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使用的一个短语。它是由19世纪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的是人类意识的连续流动。詹姆斯认为,人的思维活动不是由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的,而是一个包含各种复杂的感情和思想的连续的“流”。

“意识流”一词最早出现在有关心理学的著作中,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在1884发表的《论内省心理学忽视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他认为人的思维活动是一种不可分割的、不可间断的“流水”。他说:“意识不是一个个碎片的连接,而是一个不断的流动。”用“河流”或“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不过的了。在这之后,当我们再谈到它的时候,姑且称之为意识流,意识流或者主观生活流。”后来,他在《心理学原理》第九章(1890)中进行了详细阐述。

詹姆斯提出的“意识流”概念,强调的是不间断的思考,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还强调它的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为意识是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粹主观的东西,它能使现在和过去不可分割。这一观念及其内涵直接影响了作家,并被他们所借鉴和借鉴,从而进入文学领域,作用于作家的创作,导致了“意识流”文学的产生。

事实上,詹姆斯的心理学理论并不是意识流文学产生的唯一诱因。和其他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一样,它也是20世纪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人们在新的经济结构体系中重新定位后挖掘出来的新的文学领地。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流行的西方非理性哲学和现代心理学为意识流文学创作提供了理论基础。法国哲学家柏格森(1859~1941)强调直觉是理解世界本体论的唯一基础。他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冲动”,即“意识的延伸”。只有它才是宇宙运行的唯一动力,客观事物无非是其外在表现。因此,我们永远无法通过理性的分析来把握世界的本质,只有通过直觉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了解世界,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在他看来,潜意识应该是文学的对象,作家必须深入人的内心世界,甚至潜意识领域,把握理性所不能提供的东西;打破传统的时间观念,按照“心理时间”的结构来工作。另一位对现代主义文学,尤其是意识流文学影响很深的理论家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他对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充分肯定无疑为意识流文学创作打开了眼界。他的精神分析中的潜意识和无意识理论旨在对抗“人是理性动物”的传统观念。认为潜意识乃至无意识是人的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动机来自于人的本能冲动;人类6的本能冲动往往受到社会规范和理性良知的束缚,使人充满矛盾。柞蚕家族的创作活动是一个突破理性,发挥本能冲动,从而释放被压抑的本能(力比多)的过程。

“意识流”这个术语在用来描述心理过程时显然是极其有用的,因为作为一个修辞术语,它具有双重隐喻意义,也就是说,“意识”一词和“流”一词都具有隐喻意义。这一思想为小说家借助意识流展现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展现人物的意识活动来完成小说的叙事提供了理论基础。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对小说叙事过程中人物连续流动的模仿。具体来说,围绕着人物表面看似随机生成、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人物观察、记忆、联想的所有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感、愿望交织展示,如实准确地描述人物意识的流动过程。在西方现代小说史上,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芙、福克纳和卡夫卡都因成功运用意识流而闻名于世。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在现代哲学尤其是现代心理学基础上产生的小说作品。意识流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碎片化的方式进行的,而是以流的方式进行的,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流、意识流的方式进行的。同时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意识意识和不合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组成的;也认为人的过去意识会浮现出来,并与现在意识交织在一起,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在主观感受上形成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并发展了这种时间感,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认为潜意识是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他们的理论观点促进了文艺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体裁,也没有公认的统一定义。它的特点是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照故事情节的先后顺序或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式的发展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顺序直线推进,而是通过与人的意识活动的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限制,往往表现为时间和空间的跳跃和变化,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和地点上的紧密逻辑联系。时间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经常交叉或重叠。这类小说往往以当时正在发生的一个事件为中心。通过扳机,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各个方向展开和收缩,反复循环之后,就形成了一个有枝有藤的立体结构。公认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有安德烈·贝雷的《彼得堡》,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伍尔夫的《到灯塔去》、《海浪》等。

心理小说主要分析人物意识层和潜意识层的情感、意识、思想、活动和态度,或者直接用人物的意识活动来架构作品。

心理小说起源于18世纪的感伤文学。感伤文学崇尚情感,诉诸艺术的力量,以英国作家斯汀(1768)的小说《感伤之旅》命名。《多情的旅行》和他的另一部小说《项狄传》(1765)主要描写了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和感情,充满了颠倒的时间序列和不合逻辑的联想,使文学开始有了新的内容,描写了人物复杂的印象和感情。英国作家理查森把对社会环境的描写和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结合起来,着重描写人物的感情和行为动机,把感伤主义引入西欧文学。他描写心理活动的代表小说有《帕梅拉》(1741)和《克拉丽莎》(1748)。当代法国作家卢梭的小说《新艾萝丝》(1761)和德国作家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都受到感伤主义文学的影响,着重描写人物的内心感受,着重描写他们的恋爱心理。

心理小说的先驱是19世纪的法国作家司汤达。司汤达擅长心理描写。他全神贯注于人们的心理现象,其他的一概不管。心理小说的心理描写反映了19世纪心理学的发展水平。他的心理描写是意识层面的心理思考,仅限于对心灵和感情的理性分析,不涉及潜意识层面生理状态的反映。所以他的心理描写非常冷静理性,充满了逻辑和理性,表现出了性格坚强和现实态度的特点。

司汤达的心理描写分为社会心理和爱情心理两个层面,描写了时代的总体心理状况和精神面貌,细致分析了爱情心理的微妙变化和发展过程。他对人物内心张力的表现具有现代意识的特征。因此,他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由于他的心理意识所表现出的“现代性”,他在全世界仍然拥有广泛的读者。代表作《红与黑》(1830)。

19世纪著名的心理小说有奥斯汀的《爱玛》(1816)、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1857)、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1877)。心理小说的情节通常比较简单,心理描写的代表作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来构建的。一种是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包括他们的思想和内心独白。小说中用来描述人物心理活动的主导词通常是“他想”、“他一直在想”、“他自言自语”、“我想”、“我说在心里”,这是一套传统的心理描写。

作者的分析是心理学的。心理小说经常分析人物作为叙述者的心理。这些心理现象都是人物本身没有意识到,也没有清楚认识到的问题。作家告诉读者他对人物心理的认识和理解,形成作家的心理分析。小说描写作家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引导语通常是“他没想到”、“他错了”、“她不知道”。比如《包法利夫人》中对浪漫爱情的心理分析,就是作家对爱玛爱情发展结局的心理预测和对其原因的心理分析。作者的分析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

人与物相关,主要是刻画人物性格。心理小说的情节叙事简单,事件平凡简单,大量的心理描写为塑造人物服务,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性格。比如于连性格气质中的反抗与妥协,自尊与自卑,多疑与敏感,感性与冷静,都是通过心理描写刻画的淋漓尽致。安娜的爱情与母爱、反抗与激情的人格冲突也在心理描写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心理描写从属于情节。19世纪的心理小说还是有情节框架的,心理描写依附于情节,没有独立性。情节触动和触发心理描写,将心理描写串联起来,体现了传统小说叙事的线性因果关系。它不同于现代心理小说中独立的意识流描写。

情节是心理上的。心理小说中的人物体验和心理描写是相互分层、有机结合的。情节像画一条河,心理描写像一条小溪,灌满了河水,灌满了情节,形成了以心理描写为主的叙事结构。情节的心理化通常表现为三种情况:开始、插入和叙述。启蒙以一个小事件为基础,引出大量的心理描写。比如连牵德瑞纳夫人手的细节,导致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插入就是把现实描写的细节插入到心理叙事中。比如对艾玛不堪忍受的无聊家庭生活的描写。叙事风格是叙述情节时的心理叙事。叙事引出心理描写,心理描写引出剧情。比如《红与黑》第四十三章对连与马特尔爱情关系的描写,既是叙事,也是心理描写。

心理小说在20世纪发展成为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并传播到欧美国家。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社会意识的产物,其理论基础是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意识流”的概念是由詹姆斯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就像一条河流,是一种不间断的主观意识形态的流动。

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如下:

1.用心理时间构建作品。意识流小说家有意打破传统时间观念和传统心理小说的时间顺序,消除逻辑时间界限,将感觉中的过去、现在、未来拧在一起,形成主观心理时间,以人物心理时间的变化来架构作品。心理时间的叙事方法有反向时间序列、循环时间序列、反向时间序列、倒叙时间序列和前瞻时间序列。

2.意识流的描述。意识流小说注重人物意识活动本身的表现,作家退出小说,注重描写人物心理的感受,挖掘深层意识,揭示隐藏的灵魂和内心世界。意识流的描写是动态的、无逻辑的、无理性的。描写层面分为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描写方式有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意识转移、意识流语言。

3.用心系人,用心系事。意识流小说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活动,化解人物心中被压抑的情结,很少描写人物的身体特征,淡化情节甚至取消情节,事件极其微小。写一部精神宇宙范围内的精神史诗。

写纯意识流小说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作为一种艺术手法融入到其他类型的小说创作中,心理学永远是创作型作家的表现场。

以下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相关资料:

马赛尔·普鲁斯特(1871-1922)法国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小说《追忆似水年华》(1913-1927)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之作。小说以叙述者“我”为主线回忆往事,插入“我”的所见所闻。根据人物思想流动的心理时间来架构作品,刻意描写人物意识的流动。用人物的主观感受取代传统小说中人物命运和冲突的主导地位。作品以“内部审计”为特色,被认为是“一部题材和写作技巧都有创新的新小说”。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是爱尔兰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尤利西斯》(1922)被认为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也是20世纪现代派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小说叙述了6月1904日,广告代理商布鲁姆、他的妻子莫莉和年轻艺术家斯蒂芬在都柏林的活动。这一天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布鲁姆日”。小说通过三个人一天的经历和各个器官的感受,描绘了都柏林社会生活的全景。

威廉?福克纳(1897-1962)是美国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1929)与《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并称为意识流小说的三大代表作。小说从多个角度讲述了三兄弟和他们的姐姐凯蒂母女的故事,深入到人物的潜意识,描写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病态心理。别人如我弥留之际,八月之光,沙龙!押沙龙!都是意识流的经典小说。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评论家,也是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和意识流小说的创始人。她在总结和借鉴一些意识流小说家创作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意识流文学的表现手法,并对其进行了理论阐述。1919年,伍尔夫发表了她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作品通过一个女人看到墙上一个模糊的点而引起的意识流动,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多变性。《达洛卫夫人》( 1925)和《到灯塔去》( 1927)是伍尔夫意识流的代表小说。前者表现了达洛卫夫人在家庭聚会上再次见到旧情人彼得,得知附近有个精神病患者自杀,他们的意识跳了很多;后者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名利和恩怨之外的彼岸世界的向往,向读者呈现了人物的深层意识。

伍尔夫的小说不注重事件与人物的关系,而是注重人物思想感情的再现,注重环境和景物描写的印象效果。她的写作充满了音乐性,她用音乐性的“形式主义”结构作品给读者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