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艾玛的短篇小说《岛》(发表在《收获》杂志2021第6期)

第一次买《收获》,看的第一篇文章是《艾玛的岛》,很喜欢。虽然第一遍看完的时候还有些云里雾里,但是它的好已经感受到了。马上看了第二遍,有了一点清晰的思路。

艾玛一定是她的笔名。我去百度了一下。艾玛出生于1970,现在已经52岁了。我从2007年开始写作出版小说,也就是37岁开始。现为自由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其著作《贾茶》入选“2018丰收文学排行榜”第4篇中篇小说,其著作《画助梦》获第二届“罗峰奖”全国非虚构散文大赛优秀奖,其著作《白耳夜鹭》获首届“短篇小说双年奖”。她是湖南人,现在住在青岛,在那里她得到了《岛》的灵感。

青岛有蜿蜒的海岸线。附近海域有100多个小岛,有常住居民的岛屿有7个。《孤岛》讲的是一个时代住在岛上的一家人,试图从心理上离开这个岛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我看到了我无法摆脱的孤岛式封闭文化对人的侵蚀,人的挣扎,人性的摇摆。

1.母亲

父亲和母亲的冲突是故事的主线。父亲和母亲自由恋爱,过着甜蜜而郁郁葱葱的生活。但岛上漫长的婚姻却因为封闭甚至封建的渔父文化而逐渐瓦解。死去的大女儿是埋在母亲心里最尖锐的一根刺,但肯定不是唯一的一根刺。男主角去父亲的老朋友林纾家喝酒,林纾用筷子狠狠地打了他的头一下,说:“你这个没用的货!没有规则也不错?让女人闹?”岛上女性的地位可见一斑。也许它们一直都是渔船主人的附属品?相比之下,主人公回想起年轻时母亲带他离开小岛去市场时的轻松和快乐。那个时候,我妈才是真正的我。她可以果断花钱,热情地和我打招呼。那她在岛上什么都做不了。

在这几十年的过程中,我的母亲可能不会总是听天由命,但她可能会反抗。有些反抗是无意识的,比如抱着林叔的女儿星儿,想起自己的女儿,在奶奶面前哭。有些抗拒是主观故意的。比如奶奶去世后,奶奶住的院门被封了,我立刻在这里学到了一种理解的快感。有些抗拒是无奈的。比如她后来开始信仰外国宗教。如果她没有信仰,恐怕她很容易变得抑郁。宗教是她原谅丈夫,原谅婆婆,原谅这个岛,让她能继续活下去的救命稻草。我和她一样感激这种教导。有些抗拒是最后的决定。我父亲不理解我母亲,恨我母亲的神,砸我母亲的偶像,导致我母亲最终决定离开,离开他,离开这个岛。这最后一根稻草——偶像的崩溃——是整个故事的冲突最高点,也是故事所有角色中最强烈的离开小岛的举动。

母亲几乎是整个故事中最勇敢的人,虽然她是被逼的。

2.父亲

文章没有花太多篇幅直接描述父亲的早年生活。但有两个间接的场景,依然在我心中竖立起一个封建老人般权威的父亲形象。有一个场景,主人公五岁的时候,他父亲带他上船,他摔倒了,哭了,吐了。他的父亲不适应他的儿子,一个渔民,并表现出厌恶的表情,他永远不会忘记。还有一个场景是,爸爸在炕上睡觉的时候,妈妈和他都在轻手轻脚的做事,也会相视而笑。这说明不是那种因为照顾父亲而得来的轻手轻脚。反而像一个楼主的长工看到楼主终于睡了个午觉,喘口气,偷点乐子。

岛国文化中的男权主义对父亲的影响似乎根深蒂固,牢不可破。

精彩的是,文章的最后,父亲悲伤而愤慨的一句“她把一切都告诉了她的上帝,上帝也知道了一切,但上帝什么都没告诉她!”它似乎再次告诉我们,其实父亲还是有一种渴望,想听听母亲内心的话。也许当年他女儿的遭遇并不是他的本意。也许他也有他的最后一招。长期喝酒可能是他反抗的一种形式。

或许,在强硬的外表下,他也在虚弱的挣扎。

3.奶奶,林叔,其他人

奶奶抱着女儿哭的时候,不耐烦的骂妈妈让她不要哭。

男主角去林叔家喝酒,林叔就骂他,怎么能让女人闹事呢?

主角一想到父母分开,就担心“城里的老人分开搞黄爱,没人说什么。在国内,就是废话和丑闻。”

这一切告诉我们,这种孤岛式的封闭文化正在侵蚀的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家庭,而是每一个人。

4.男主角是他

主人公在文章中没有名字,所以用了一个“他”来指代。

主人公的刻画是整篇文章中最有趣的部分。整篇文章似乎是关于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纠葛,由他的回忆和他现在在岛上看父亲的事实连接起来。其实我觉得“他”这个人物从小到大的思想和行为轨迹才是最能突出整部小说主题的关键部分。

如果没有“他”这个系列,故事不过是文化冲突导致的婚姻冲突。随着“他”的思想和行为轨迹,读者会感受到一种深深的被封闭文化所困而无法摆脱的无助感和无力感。

其实男主角和他母亲一样,一直在挣扎,只是他似乎比母亲更摇摆不定,这让故事显得更加悲凉。

他的摇摆是从小依恋母亲,站在母亲一边,但长大后似乎变得和父亲一样,开始嫌弃母亲。

他知道去岛上见固执的父亲不会有结果,但他还是去了,就像在那个雨夜找猫一样。

在上岛之前,他显然是同情和理解母亲的,似乎也有责怪父亲的能力。但是,当他爸爸告诉他,如果他妈妈腊月不回来就不要回来的时候,他弱弱地为她辩解。这句话似乎在暗示,当他离开这个岛的时候,他将很快说服他的母亲回来。似乎离开这个岛是她的错。

也正是在这里,我知道,埋藏在他心底,从他童年听到的海岛文化,一直都在。

文章的另一条线索是关于主角和妻子之间对孩子的拉扯。妻子梦见女孩,担心感冒对怀孕不利。他的态度总是很模糊,不清楚自己要不要孩子,喜欢女儿还是儿子。他爱他的妻子,也怕她被家庭价值观伤害,但他还是忍不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种矛盾的斗争就像他在父亲和母亲之间的摇摆不定。

虽然他早就离开了这个岛,但他从来没有能够离开里面。

就像林叔叔一样,虽然腿脚不便,但还是要在岛上过孤独的生活。似乎他们在精神上无法摆脱这个岛。

其实整个事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冲突,就是家长里短的事情。增强故事可读性的关键是作者以多年前婴儿的死因作为诱饵(悬念),引导读者继续读下去。贯穿全篇,串起父母的矛盾和主角与妻子的尴尬处境。

文章最大的亮点,我觉得是主角和妻子关于要不要孩子的隐性交流。起初,我不明白这些事件和我父母的事件有什么联系。直到第二次,第三次,我才意识到这是岛国文化的烙印。他的懦弱,不和谐,矛盾,更让人尴尬。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从这里开始。

作者做到了可读性、代入感、思想性、文学表现力这三个要求。当然,离开了第四个要求,让人想一想,又好像不太懂。好像还有一段距离。

作者选择的这个小岛上的生活主题是稀缺的,故事本身从独特的角度提炼了生活。整个故事基本没有不相干的情节。

看完这个故事,我立刻想到了自己。也许每个人都有这种想出去又不出去的困境,比如童年的阴影,比如某种执念。每个人都有这种挣扎。我觉得如果能在文末模糊地展开这个话题就更好了。因为每个人心里都可能有一个走不出来的孤岛。

附录:金句摘录

这些风车使这个岛看起来更像一艘船。好像它们细长的叶片再转一点,岛就会跑到大海深处。

父母对孩子隐瞒的那部分生活,就像一件破旧的皮衣。虽然他们盖得严严实实,但还是时不时会漏。

他在其中长大,像一条在冷水中长大的鱼,自然没有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站在码头上,他看着那些大风车,想起工程师说过他父母之间的一个螺丝钉坏了,只是不知道去哪里找一个新的螺丝钉来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