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东亮的从军人到农民转变

第一年年底,农场的首批产品莲藕和鸡可以上市了。贾东亮担着两箩筐莲藕到黄盘村村口市场第一次做起了小贩。没有自行车也没有凳子,贾东亮往村口地下一蹲,心情就开始沉重了。堂堂副团级军官竟然在这里和普通菜农一样讨价还价斤斤计较,甚至忍受一些当地菜农的百般刁难,他不知道自己“图什么”。

但想到那个“庄主”的梦想,想到“人的一生都是在推销自己”,他忍了下来。但语言障碍也是贾东亮“推销自己”的一大难题。当地人一听他带河南口音的普通话,就认为他是外地的二道贩子,轻蔑地叫他“北佬”(意味北方来的人),产品也卖不出去。无奈之下,贾东亮只好请当地雇工在前面叫卖,自己拎着秤跟在后面一言不发。后来人们发现这个操着带河南口音的普通话的外地人卖的鸡鸭确实好吃,就直接找上农场。现在,不用去叫卖,他再也不愁产品卖不出去了。

第二年,农场遭遇了巨大的考验。1999年的初春,广宁遭遇了罕见的寒冷天气,一场霜冻洗劫了农场的果树,鱼塘和自来水管都结了冰。太阳一出来,冰融化了,鱼塘里水面上都漂着死鱼,香蕉树都倒下了,菠萝也变黑了。冻坏的菠萝和香蕉只好5毛钱一斤卖掉,那一夜亏损达10几万元,复员老本全没了。 “一场霜冻把我冻醒了。”贾东亮说。也就是那一夜的霜冻,原本只知道一腔热血埋头苦干的贾东亮意识到科学种植和科学管理的重要性。他开始考虑调整种植结构。

他劝说妻子取出家里的所有存款,加上向亲戚借钱和请战友担保从广宁银行的贷款,把180亩山林全部改种砂糖橘。从挖坑种树,到锄草除虫,再到抹芽摘果全部亲自上阵。到第三年年底,靠养殖业农场才开始有了利润。

此外,贾东亮从书上学理论,找专家学技术,找老果农学窍门。广宁各级党委政府也经常通知他去参加各种培训、讲座。自从有了电脑和网络,贾东亮能够及时了解新的信息,为扩大生产规模和销售渠道奠定了技术基础。7年过去了,贾东亮规划中的综合生产生态型农场已经逐渐成形。

贾东亮介绍说,分布在不同地方的三个养猪场下面专门有通道将3千多头猪的排泄物集中到沼气池,沼气成为农场的生活燃料,而沼气渣则成为用来做2万多株砂糖橘的肥料。

贾东亮表示,他计划引进一条保鲜包装的生产线,扩大厂房,还预备成立公司,重点作加工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