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将领刘放吾取得仁安大捷原因有哪些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于1942年1月下旬从泰国入侵缅甸,3月8日占领仰光后,便兵分三路向北追击英军。西路第33师团由仰光地区沿伊洛瓦底江向仁安羌方向发起进攻,企图迅速占领仁安羌附近的油田地区,并协同东路和中路日军在5月下旬清除缅甸境内的英军,切断美、英援助中国军队的路线。4月14日,日军第33师团进攻仁安羌之荒本部队,击溃宾河南岸的英缅军。原田部队也夺取了沙斯瓦、东敦枝等地。
当日下午2时,曾指挥过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鉴于前线情况紧急,面告中国远征军代表侯腾,要求中国远征军迅速予以援助。17时,中国远征军长官部即令新编第38师第113团赴皎勃东地区增援。斯列姆将军于4月17日向刘放吾团长发出手令,请求立即驰援。刘放吾团长正是在这样危急万分的关键时刻率部驰援被围困的英缅军部队的。
16日,日军推进至仁安羌以东5公里处,部分兵力向仁安羌东北推进。17日,日军荒木部队攻占马圭,切断了马圭至仁安羌的公路。在正面,日军第33师团亦迎面逼近,致使英缅军第1师及坦克营1部被围困在仁安羌东北地区。日军已将英军与前哨部队的弹药、医药及粮食等隔断,且加以两道封锁,令英军无法接近水源。当时的英军司令斯列姆将军在其回忆录《反败为胜》中记述这段往事时指出,英缅军由于粮水不继,在烈日炽烤下干渴难熬,原已精疲力竭,再受到日军的猛烈攻击,死伤严重,实际上已完全崩溃。
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先期到达皎勃东地区的中国远征军第113团,按照英军司令史莱姆的命令,于17日进抵宾河北岸,并于18日拂晓,向该地区日军展开攻击,将其击溃。
刘放吾将军生前曾回忆:「当时我们面对的是战斗力很强、配备也很精良的日军第33师团……他们不但有战车和大炮,还有一队飞机。18日凌晨,我的部队在协同作战的英军战车及配属炮兵的掩护下,向宾河北岸的日军采取两翼包围态势,开始攻击。这样一来,敌军包围了英军,我军包围了日军,日军腹背受敌,形势不利,但仍持其精良配备,负隅顽抗,同时以巨炮及飞机向我军阵地猛烈轰射。我军以昂扬战志,必胜信念以及炽热活力,除施以两面夹击外,并向敌正面反复冲杀,直到午后4时,敌军伤亡惨重,放弃阵地,纷纷涉水逃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