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浪漫”艺术的主要艺术倾向

浪漫主义的目的与“理性”相对,其主要特征是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较少束缚和自由。浪漫主义以幻想或复古的方式超越现实。浪漫一词在法语中的意思是丰富的感情和多愁善感。

欧洲的浪漫主义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中的“理性王国”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幻灭,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满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当时的现实,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与启蒙学者的华丽承诺相比,‘理性胜利’所建立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实际上是一幅极其令人失望的漫画。”当时的作家不满现实,努力寻找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然而,由于作家所持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浪漫主义又分为两个对立的流派,即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前者是进步的潮流,让人向前看,后者是反动的逆流,让人向后看。这种不同,本质上是对当时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反应。

积极的浪漫主义作家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残余的封建因素,揭露资产阶级本身造成的各种罪恶现象,所以他们充满反抗和斗争的激情,寄希望于未来,向往新的更好的生活,有的赞成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作家有英国的拜伦、雪莱,法国的雨果、乔治·桑,德国的海涅,俄罗斯的昨日希金斯(早期),波兰的米兹凯维奇,匈牙利的裴多菲等。他们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都与当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相联系,大多数作家都是这些民族解放运动的积极参与者。

消极浪漫主义者不是。他们无法正视社会现实中的尖锐矛盾,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他们的思想与被推翻的封建贵族的意识形态有关。他们从反对资产阶级单身生活运动出发,反对现状,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度,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寻求精神慰藉和寄托。消极浪漫主义的出现,其实是没落封建贵族思想情感的文学反映。代表作家有德国的施赖格尔兄弟,即阿施赖格尔和福施赖格尔,法国的诺瓦利斯,夏多布里昂,拉马丁温妮,俄国的茹科夫斯基,英国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等。

浪漫主义的兴衰是由各国历史条件的特点决定的。作为一种成型的文学思潮,它最早出现在德国。当时由于德国勇克贵族的猖狂影响和资产阶级的衰弱,消极浪漫主义盛行,积极浪漫主义发展缓慢。海涅进入文坛后,积极浪漫主义才在德国兴起。

法国的浪漫主义思潮,如同大海的波涛,波澜壮阔,蔚为壮观,迅猛猛烈。它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封建贵族的复辟和资产阶级的反复斗争。浪漫主义首先从古典主义设置的障碍中冲了出来,经过一场短兵相接,一举获胜。然后在散漫的内部角落,积极浪漫主义者组织了包括批判现实主义者在内的广泛统一战线,打败了消极浪漫主义者。19世纪20年代以前,消极浪漫主义为王,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由于资产阶级的政治胜利,积极浪漫主义突然兴起,取得了统治地位。

在俄罗斯,浪漫主义的发展相对较晚。直到19世纪早期,它才成为一种体裁。其中,积极浪漫主义与俄国十二月党运动密切相关,在贵族革命中发挥了显著的进步作用。代表作家有早期的普希金和赖利耶夫。

最完整、最规范、最成功的浪漫主义思潮是英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有以下特点;首先,英国浪漫主义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文学运动,而是以少数作家自由活动的形式出现。其次,英国浪漫主义历史悠久,像一条小河,持续了one hundred and fifty年。早在18世纪末,威廉·布莱克(1757-1827)和农民诗人罗伯特·彭斯(1759-1796)的诗歌中就有浪漫主义的迹象,在19世纪20年代的拜伦和雪莱的诗歌中达到顶峰。直到19世纪后期,维多利亚女王(在位1837-1901)在位时,在丁尼生、罗伯特·勃朗宁和他的妻子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的诗中,仍然可以看到浪漫的羽生。第三,英国浪漫主义明显分为两个对立的派别。消极浪漫主义先于积极浪漫主义登上文艺舞台。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是主要的一代,而拜伦、雪莱和济慈则相反。

浪漫主义的哲学基础是深受启蒙运动影响的流行的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它强调主观性、天才和灵感;强调人性的自由和解放。

在艺术创作中,浪漫主义强调艺术家的主观创造性,表现出对历史的兴趣和对社会现实中重大事件的关注。另外,在铭记历史的同时,表现出对东方异国情调的向往。

在艺术表现上,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是完全对立的。它反对纯粹的理性和抽象的表达,强调具体的、有特色的描写和情感的传递。反对类型化和泛化,提倡个性,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状态;反对用古代艺术规则束缚艺术创作,提倡自由奔放的主观描写,使艺术家的感情在创作中得到充分传达;反对以刻板的雕刻和过分强调素描为主要表现手段,尽量强调光色强烈对比的饱和色调,以汹涌的构图、奔放流畅的笔触,时而以隐喻或象征的手法,塑造艺术形象,从而表达艺术家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