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是一个怎样的人?

郭沫若是文人中的流氓...郭沫若早熟,七岁就喜欢上了弟媳(叶罗蒂之墓),造成了他的女性崇拜意识。后来,他的诗集《女神》、戏剧《三个叛逆的女人》、屈原(一个虚构的人物,单鹃)和蔡文姬都被表达出来。根据莫若的自传,真正唤醒郭沫若“性觉醒”的是他的三嫂。在郭沫若眼里,三嫂是大妈中最漂亮、最优雅、最贤惠的。那是三月的一个晴天,受不了在家苦读的煎熬。郭沫若借口撒尿向张老师请假。当他来到花园门口时,他意外地看到三嫂背着手站在竹林的一个笼子下面。郭沫若轻轻停下脚步,从背后看着三嫂的背影。他看见小姑子今天穿了一件绿色的竹短衫,手的颜色像玫瑰,像粉红色的花。无名指上有一枚金色的顶针。三嫂大概是感受到了春闺的寂寞,看起来有点漫不经心的疲惫和期待着什么。郭沫若准备走开,但他的目光被他柔软的粉红色的手吸引住了。他每次都看,无暇顾及其他经历,这在年轻的郭沫若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以至于在他的心目中,三姐成了一等一的美人,成了他未来情人的楷模。郭沫若童年时期具有女性特征。《我的童年》中,郭沫若讲了一个叫张的坏分子被开除后“逐渐接近自己”的故事。事情逐渐发展,终于有一天那个叫张的坏分子表现出了爱意。“他试图劝我喝酒,我吐了。我决定回到学校。他建议我休息一下,并把我带到一个房间,大约是他的卧室。他建议我卧床休息,我就穿着衣服睡了。他锁上房间,来到我的床前。没想到,他抱着我想亲我。我用力打了他一拳,把他打倒在床下,鼻子流血了。我生气地起身拉开门就走了。”郭沫若有同性恋倾向和经历。郭沫若少年时,对同学吴尚之有暧昧的感情。在《我的童年》中,郭沫若第一次承认自己在与一个叫王的少年交往中有同性恋倾向。他是这样说的:“我在这里才感受到真正的初恋,但是对男人的初恋。”同时,我的童年也描述了他和几个男同学的交往。宗白华也谈到了郭沫若的同性恋。他曾说:“五四运动前夕,由李大钊等人发起,我们组织了少年中国学会。成员中有曾琦(韩牧)、王光祈(润玉)、魏世贞、周太铉等。都是四川人,曾经和郭沫若(凯珍)在成都高中共事。所以我也听说过郭沫若卖淫、同性恋、酗酒、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1920年,郭沫若有意加入少年中国学会,但很多会员说,‘我们学会的会员资格很严格,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读书人,尤其是这个世界上善变的小人。所以朋友介绍新成员的时候,要谨慎小心。郭沫若最终未能获准加入该俱乐部。“郭沫若一生有许多情人,包括林安(彭依兰饰)、余立臣(于立群的大姐)和黄定辉(黄慕兰饰)。郭沫若当时有一个情人,林安,是南昌起义途中的“革命伴侣”。安琳,本名彭依兰,安徽芜湖人。她就读于广州中山大学,北伐时在武汉郭沫若领导的政治部工作,任妇女股主任。大革命后,她参加了南昌起义。南方炎热多雨,痢疾盛行。郭沫若患了痢疾,林安不顾疲劳为他求医问药。有一天天黑了,郭沫若遭到袭击,他脱离了队伍,安琳不顾危险赶回去找他。两人携手同行,在当地农会的帮助下,在一个叫盐酸辽的小镇躲了10天。等风向变了,我们就同舟共济去香港,晚点一起回上海。安琳和郭沫若在上海内山书店楼上度过了短暂的蜜月。郭沫若奇特而浪漫的经历令人难忘。他曾计划以此为基础写七部连续的小说,主题分别是《醉酒的女仆》、《党的红十字会》、《三月的第二天》、《未完成的爱》、《新五月歌》、《林安》和《生病的百合花》。总的主题是革命和家庭(两者之间的矛盾)。其中一个是直接关于林安的,这表明他们有很深的感情。“林安,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他在文章中直言不讳地说出了这样动情的话。在郭沫若再次去日本之前,他的朋友们送别了他和安娜(郭沫若的日本妻子)。安琳也去了,饭局显得不自然,因为郭沫若和她虽然有感情,但郭沫若不可能专一地爱她,旁边还坐着他的日本妻子。郭沫若看着林安欲言又止的样子,不禁想:“如果我和她完全没有感情,那么我们今天的聚会会更加自然愉快。爱不是只爱对方,而是要求对方只爱自己。仅仅依靠精神表现是不够的。”根据郭沫若自己的文章,安娜对郭沫若和林安的关系了如指掌。安娜非常平静地向郭询问此事,郭坦率地承认他爱。安娜看着熟睡的孩子说,我阻止了你的婚姻。如果没有这些孩子,我会为你做的。内山富市在《花记》中说:郭沫若由“一个穿军装的可爱姑娘陪着,在我家住了十多天。这个女孩出生在安徽。据说她年迈的父母是日本留学生,所以她会说日语。当时郭太太()先从广州回上海,住在我家附近的一个小房子里。她和这个女孩有些争执。”还有一种说法是:到上海后,投奔郭家居住。当时她跟安娜说郭沫若追求过她,安娜仿佛安慰她说:“男人都是这样的,你别介意。”据朱启华在1927结尾回忆,他谈到了郭沫若和林安的关系。他甚至说郭沫若和林安是情色的,在公共场合做爱。有人认为朱启华写的东西不可信。1933左右,郭沫若外出嫖娼,染上性病,感染了安娜。当时,他不知所措。因此,他不得不写信给他的老师小野寺直介先生,恳求他从关东地区引进专家和名医进行治疗。郭沫若在日本和余立臣有一腿。于立臣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是民国初年重要人物岑春煊的侄女,也是郭沫若后来的妻子于立群的妹妹。出身书香门第,余立臣风度翩翩,教养良好。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大约在1934年被该报派驻东京。在东京期间,郭和俞成了好朋友。据说余立臣后来在东京参加示威游行,高喊反日口号,被日方驱逐出境。1937年5月回到上海不久,于立臣突然自杀,留下了“如此的家,如此的社会,如此的无奈”的绝望之词。据谢冰莹回忆,余立臣曾为郭沫若堕胎。郭沫若拼命追求余立臣三年,声称与安娜毫无感情,决心摆脱安娜。但在余立臣怀孕后,郭的态度突然转变,犹豫不决,敷衍了事。由此,于立臣认识到,郭原来是这样一个性格很扫货的人物。谢冰莹的记忆是孤例,可信度有待考证。但余立臣的自杀,是郭沫若无法摆脱的一块心病。郭回国后的第四天,就去华人公墓祭奠于立臣,并很快认识了他的妹妹。当于立群把余立臣的诗交给郭沫若时,郭沫若双手颤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因为于立臣,郭沫若对《大公报》的感情变得相当复杂。起初,郭很欣赏《大公报》。后来,《大公报》的负责人张季鸾追捕于立臣。郭很冷淡,两人成了“情敌”。郭再也没说过《大公报》一句好话。余立忱逝世后,和《大公报》总编辑在郭的陪同下,于抗日战争时期赴武汉。就在船离岛的时候,开玩笑说:“郭先生,两条船都不要踩。”一语双关让郭沫若“面红耳赤”,也让他对国王产生了怨恨。关于郭沫若没有和于立臣结合的原因,有人认为是郭沫若的家庭责任,不抛弃安娜和孩子。还有人认为他是在利用安娜的日本人身份,因为当时蒋介石国民政府对郭的通缉令仍然有效。没有安娜,他可能会失去日本的保护。所以,当他回到中国时,安娜失去了她的价值,他立即和于立群住在一起。在爱人于立臣自杀十天后,郭沫若为她写了一篇短文《断了的风筝——纪念于立臣女士》。有人认为他写这篇文章的重点不是为了纪念余立臣,而是在暗示郁达夫那晚和余立臣住在一起,进而推卸自己是余立臣肚子里孩子的父亲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