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生|我很佩服这样的人,哪怕是一个人,也能活得很精致。

01

最近有一部很火的电视剧叫《我的前半生》。故事改编自亦舒的同名小说。讲述了结婚八年的家庭主妇子君突然遭遇离婚,重新发现自我,走向另一种生活的故事。

子君和盛骏(原著中的涓生,两个名字都源于鲁迅的《伤逝》)是一对遭遇婚姻危机的夫妇。起初,像许多传统夫妇一样,一方外出工作,另一方在家。但是,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子君平时没有什么爱好,却总喜欢查看和监督盛骏的行踪,甚至让朋友安排调查她的丈夫是否有小三。

如此严密的防御并没有带来好的结果。盛骏最终选择了三笑,而子君也难逃离婚的命运。

02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最近学的一个名词——“大胸教育”。据说这个词指的是那些旧时代有大屋夫人风范的人,一般都是脱离了外界,沉湎于旧时代自己的小世界或者像大屋夫人那样捧珠念佛的家庭主妇。

她们把监督丈夫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把打击和压制年轻女孩和一切欲望当成洪水猛兽。

亦舒上世纪80年代在香港创作的这部作品,实际上揭示了香港传统大家庭结构中悲伤颓废的一面。但是过了30多年,我发现这部作品经过一些改编还是很适合的。

其实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我们经常听说丈夫受到妻子的审查和抱怨。不仅金钱完全不受控制,就连人身自由也受到限制。夫妻就像仇人一样,天天受罪。

更有甚者,我们还在鼓励“捍卫婚姻”,传授各种打小三的策略,为这些“大奶教育”的“忠实信徒”出谋划策。这样斗智斗勇的人生,实在令人敬佩。

03

其实不止是女性,尤其是男性。

苏童著名的短篇小说《妻妾成群》(改编成著名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讲述了一个大户人家的老人发现自己的一个姑姑与一个男人通奸,并将其扔进了死井的可怕故事。

不用说,身边有很多男人习惯了防备死亡,害怕自己的脑袋变绿,在生活中一次次限制身边人的自由。

很多人把这归因于控制欲,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说人不可避免地需要一定的控制欲,比如想买个好包,想吃好吃的,看到可爱的动物就想自己养,所以也把身边的人对象化。

一个人的父母,丈夫或妻子,女朋友或男朋友,儿子或女儿都成了个人的私有财产。用实际行动贯彻“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意志,似乎是中国人的通病。

就像盛骏之于子君,与其说他是一个活泼独立的人,不如说他是男人、粮票等标签的聚合体。

她要的是一个捍卫财富,击倒一切青春,充满“骚情”的少妇,所以看起来傲慢无理。面对那些店员,她摆出一副富婆的傲慢样子,仿佛她之所以如此高贵,是因为她把自己的青春全部投入到了丈夫身上。

她毫不留情地贬低和嘲讽那些女青年,不是因为她太撩人,而是因为她害怕这些女青年突然站到她的对立面,成为她需要打击的情妇,所以她什么都怕。

她知道自己老了,气色在变淡,也知道自己几乎失去了年轻时的优势,所以成了纸老虎,需要虚张声势。

04

其实世界上大多数普通男女都有自卑的时期,男的二十多岁,女的四十多岁。

原因其实很简单。女人二十多岁的时候,正是青春的正效益,如花似玉,可以有足够的资本去争取最好的生活资源,而男人却无能为力。就算他们有些野心,也只是在一线打拼,既不能给女人送花,甚至不能成熟地处理爱情。

正如《唐顿庄园》中的老太太和玛丽所说,“中产阶级最看重道德。如果你在他穷的时候决定跟他在一起,他会一辈子对你死心塌地。”

当庄园的妻子再次怀上孩子,而他的大表哥马修作为庄园继承人前途未卜时,他开始向他的大姐玛丽施压。他希望对方对他的提议给予答复,但玛丽出尔反尔,拒绝给他明确的答复,最终惹得马修愤然与玛丽分手。

同样,在《我的前半生》中,展现了女方的危机。此时,她的丈夫已经是事业有成的男人,成了外面这些年轻女孩的期待对象,而子君自己则成了一个与时代脱节、养尊处优的颓废主妇。再加上她不断的监督,让她老公喘不过气来。在个人幸福和世俗道德的权衡下,丈夫自然而然地投入了别人的怀抱。

05

那么有人会说,人生该怎么办?现在的男青年已经很焦虑了,女人无法让自己的青春重现。那么生活真的要面对这样的烂摊子吗?

其实没有人知道如何成功留住身边的人。我们不能改变别人,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很久以前,梁实秋的散文《野屋》中有一句话被很多人津津乐道:

你走吧,我不送你了,

你来了,不管有多暴风雨,我都会去接你。

这句话是写给朋友的,却契合了恋爱中最好的态度。其实我很欣赏这样的人,他们的人生不是不完整的,不需要另一个人来完成。他们是孤独的,但他们也可以活得很精致。

在我看来,这样的人才是真正自信的人。他们明白,世界上大多数的幸福都是锦上添花。即使没有甜蜜的点缀,生活依然可以很美好。

所以如果你明白这个道理,恐怕“抛弃”二字最终会成为人生的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