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关于围棋的小说

在真实和虚拟之间,这真是太美妙了。——评韦琪的小说《劫》。

和我最喜欢的《寻》一样,这又是一部竞技小说。既然带了一个特别的话题,不管是足球还是围棋,自然不能像其他很多小说那样天马行空,一切都要遵循道的规则,这叫“义”。作为小说,它来源于生活,必须在生活的基础上提炼,突出新颖和更吸引眼球的点,人为地制造矛盾和冲突,推动小说的情节。这就是“奇怪”。

抢劫的开场很好。北京一家围棋道场的师生去西南某贫困山区参加援藏活动,却意外发现当地孩子的围棋水平出乎意料的高。真正的英雄是龙见首不见尾的时候不出面的。而是通过别人的叙述和棋力的对比,隐约凸显了主角。就这样,在棋道上,为主角的正式出场,铺下了一个完美的敲门砖。

不过,相对于小说巧妙的开篇,后续部分就显得有些过于平淡了。主角石从沭阳市的一家棋院起家,慢慢展现了自己的围棋天赋。随后在朋友的帮助下,他迅速在网上围棋界光芒四射,并逐渐开始与国内职业围棋界的顶尖棋手“亲密接触”。这样的顺序安排自然没问题,但作为小说,棋盘之外的一切都太平淡了。

想想《寻》之所以受到众多书友的好评,并不是因为作者习惯了吐槽,生动地描述了主角欧阳冬在球场上炫目的球技。更吸引我们的是小说和足球有牵扯,各种各样的人都不一样。欧阳冬在中国职业足球大潮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是吸引每一个读者的关键。

另一方面,在《抢劫》中,主角的性格非常冷静沉着,除了下棋没有任何动作。现实世界中,可能会有这样的人,比如“石佛”。但在小说中,没有世俗的欲望,仅仅通过棋盘的输赢来创造一个石佛是非常无聊的。而且连棋盘上的战斗都写的很安静,一点都不写用杵战斗的感觉。写这种小说真的没有矛盾吗?不要!

首先,棋盘上的打斗,就像搜不得不写场上的对局和动作一样,劫作为一部围棋小说,自然要对围棋这一局投入相当的笔墨。应该承认,对围棋的描述是相当困难的:如果过于专业化,恐怕没有读者会关注什么A位夹、B位飞之类的;但如果过于笼统,人们很难感受到棋盘上博弈的激烈和紧张,因而缺乏身临其境的感觉;当然不能扭曲。乌龟生气了,就会一次又一次的熟练,对手的智商也会一落千丈。这本书恐怕要结束了。

这本书对游戏的描述基本上是成功的,用最通俗的介绍就能让人们清楚地了解游戏的情况。只是在一些对小说情节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博弈中,显得有些平淡,没有聚焦棋局过程中的曲折或紧张。作者忽略的另一点是对玩家心态和表情的描述。现实中有些人对游戏漠不关心,但为了增加游戏的观赏性,小说中除了相对较难的游戏描述外,还应该加入对玩家更直观的描述。我看过日本漫画《棋魂》,里面表现了激烈的战斗。我就不玩棋盘特写了,因为那是给职业棋手的大脑看的,而是用棋手的面部特写和心理旁白来衬托棋局的变化。即使没有赤星因彻的《吐血游戏》和井上的《魔殿游戏》那么激烈,也会表现出一些瞠目结舌、张口结舌、鬓角冷汗、手指纠结、扇子掉落等等。这些更容易观察和理解的东西,可以有效帮助读者在观棋中快速建立代入感。

其次,古今围棋观念的冲突。作者自己说他是一个古老的学校,所以自然出现的主角是范西屏的后裔。对于这个不平凡的主角来说,他要想在象棋上有所成就(作为主角,似乎是必然的),就必须有出色的大局感,敏锐的棋感,精准的计算,顽强的毅力,当然还有一些藏在书中的古老战术和方法。但这些似乎是除了最后一点,每个顶级棋手都必须具备的。那么,矛盾的原点应该放在哪里呢?

在书中,其实也提到了古派与古派之争。可惜只用了一段网上辩论和两套没有细节的网络游戏就交代过去了,浪费了古今学派最好的矛盾。古代围棋和现代围棋相比,中期可能差别不大,主要是围棋规则不同,导致布局和结局方法不同。这需要古代棋手的适应。另一方面,由于古代传播手段和组织形式的限制,棋手们并没有太多的机会互相切磋,给予革命性的发展。所以古代棋手对一些围棋游戏的新动向和变化的认识,远不如现代棋手。而《劫》的主角石继承了一代宗师的秘密,可以适当夸大自己的中局发挥能力。对于相对落后的布局和结局,以及对现代围棋发展的认知上的缺陷,应该真正的揭示出来,慢慢调整。

书中有一个高明的地方,就是把吴清源的六合围棋理论放在主角身上发扬光大。这个理论暂时在现实围棋比赛中是否可行,但它对小说中讲究场的“金角银边草肚”传统理论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但是,在小说中提出这个新概念似乎过于草率。只是石出于对古派的不满和加强中腹攻击的实力,才进化出了这样一个对围棋界来说惊天动地的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