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曼:女人在皮,女神在骨。
胡适说:“陆小曼是老北京不可不看的风景。”看到陆小曼穿着素色白色旗袍,拿着画笔的照片,我只觉得陆小曼的长相只是中等美,但照片中的她形体慵懒,表情闲适,妩媚优雅如一朵美丽的花字。这种陆小曼迷住了徐志摩、王赓和许多名人和绅士。
高贵的家世,辉煌的家世,为陆小曼铺平了道路。再加上陆小曼天生聪慧,十六七岁就熟悉了英语和法语,还弹得一手好钢琴,擅长油画。她多才多艺,热情大方,彬彬有礼,体态轻盈,笑容灿烂艳丽,使她逐渐在社会上小有名气。
她天生就是万众瞩目的焦点,奢华,美貌,人气等等,她轻而易举就成功了。因为和徐志摩的爱情生活,很多人还拿陆小曼和林比较。在他们与徐志摩的爱情中,陆小曼赢得了情感的战斗,但最终胜出的是林。陆小曼在外貌和才华上毫不逊色,但在文艺青年眼中,林被奉为静若莲花的女神,而陆小曼则肤浅虚荣。
陆小曼的父亲陆鼎为陆小曼选择了意中人王赓,而王赓是陆军少将,出身显赫。在这段婚姻中,他是一个典型的有妇之夫。王赓给了陆小曼里所有女人羡慕的生活。王赓的无趣和不可理解的风情让陆小曼觉得她的婚姻生活曾经是无趣和不自由的。
陆小曼自由了。她属于社交圈。婚姻的束缚和枯燥的生活,让她迫切需要回归社交圈找点乐子。此时,徐志摩跟随林回国,他的求爱被拒绝了。徐志摩需要一个可爱的人作为知己和伴侣。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相遇,就像是热力遇到棉絮,碰在一起,烧成一团。徐志摩公开表白对陆小曼的爱。徐志摩热情体贴,诗意浪漫,陪陆小曼游长城,逛寺庙。一切都是随着陆小曼的爱好而来。徐志摩对陆小曼有很大的吸引力。陆小曼很快被徐志摩俘获,徐志摩也被扔进陆小曼的网里。两情相悦,两人相见恨晚,很难顾及伦教的法律,无视宗法。
很快陆小曼和徐志摩的暧昧关系被发现,在那个年代,流言四起。王赓喜欢陆小曼。他对陆小曼说:“小曼,我给不了你想要的生活。你跟我住腻了,我们只好分开。”满足了徐志摩和陆小曼,而陆小曼没有林的眼光。林在婚姻中也爱上了金,但她克制了自己,获得了大家的尊重和理解。陆小曼很聪明,但她的聪明都在外遇上。在没有任何自省和自知之明的情况下,她在理清关键利益之前,糊里糊涂地结束了与王赓的婚姻,这也注定了她未来的悲剧。
陆小曼和徐志摩的婚姻并不幸福。徐志摩的父母不愿意接受这个儿媳妇,仿佛全世界都站在她的对立面。在陆小曼和徐志摩的订婚仪式上,梁启超给了他们一份结婚贺词,上面写着:“徐志摩,你生性浮躁,所以多年来在学业上毫无建树,在感情上也不内行,以致离婚再婚。陆小曼,你要认真,你要尽女人的本分。你不能干涉徐志摩以后的事业。你俩都经历过,离婚又再婚,你不是感情方面的专家。将来你应该悔过自新。愿这是你最后一次结婚。”梁启超的这番话出人意料地把婚礼的气氛降到了冰点。这对新婚夫妇没有得到很多亲戚的祝福,略显简陋的婚礼在陆小曼和徐志摩眼里也是完美的。
一场风流韵事,最终败给了柴米油盐。幸福总是短暂的,痛苦却很快来临。徐志摩的父母不喜欢陆小曼,不承认这个儿媳妇。他们宁愿去北平和前儿媳张幼仪住在一起,这是对心高气傲的陆小曼的侮辱。
婆媳不和,再加上父母对这段婚姻的不支持,导致徐志摩与家人决裂,家里也没有给徐志摩任何经济上的支持。婚后不久,陆小曼和徐志摩搬到了上海。上海的浮华很快吸引了陆小曼,陆小曼天生就是万众瞩目的焦点。很快陆小曼又回到了社交圈。显赫的家世和名人地位,加上著名诗人妻子身份的加持,让陆小曼在交际圈里如鱼得水,成为人人羡慕的交际花,一炮而红。陆小曼很奢侈。为了维持家庭,徐志摩不得不同时在三所大学打工。陆小曼大概真的只适合做名人吧。她不知道如何做妻子,如何经营家庭。
后来陆小曼遇到了翁端午。他家很有钱,两人关系暧昧。在翁端午的影响下,陆小曼开始吸食鸦片,上海名流圈盛传陆小曼有外遇。徐志摩听说还是为妻子辩护。风水轮流转,就在他卷入王赓的婚姻时,其他人也卷入了。
然后胡适邀请徐志摩去北大教书,他答应了。他希望陆小曼和他一起去北京发展,开辟一片新天地。或许是上海的浮华和喧嚣吸引了陆小曼,又或许是一个不知名城市的未知因素让陆小曼害怕,陆小曼拒绝了。无奈之下,徐志摩开始往返于上海和北京之间。
为了节省两地的差旅费,徐志摩总是在途中搭乘免费飞机。为了赶上林在北京协和医院礼堂的演讲,徐志摩迫不及待地登上了“济南”邮政飞机,并在登机前给陆小曼留下了一封信:“徐州有大雾,我不想去,准备回上海。”由于有雾,飞行员不得不降低飞行高度,以便找到准确的航线。飞机在济南党家庄附近撞山爆炸。没想到,徐志摩的这条短信成了永恒。
徐志摩之死在社会上引起巨大震动,社会上有人指责陆小曼杀害了徐志摩。当时徐志摩留在现场的唯一遗物,是陆小曼在1931所画的山水画长卷。徐志摩视这幅画为珍宝,放在铁盒子里,准备带到北京找人加题。陆小曼一直珍藏着这幅画,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直到失去了才知道身边人的珍贵。陆小曼直到真的失去了才知道徐志摩对她那么重要。她一生无怨无悔,只失去了心上人。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闭门造车,开始筹备徐志摩遗产的编纂出版工作。
为了出版徐志摩的遗作,陆小曼东奔西跑,不再注重外表,每天把自己裹得平平淡淡。1933清明时节,陆小曼回到石霞,写下了一首一直怀念的诗:“断肠人琴感未消,此心寄已久;这些年来,我更加体会到了那种冷冷的味道,我写的是湖光山色总是寂寞的。”或许是觉得自己辜负了徐志摩,想要弥补。陆小曼跑了几年,只为出版徐志摩的诗,让徐志摩才华横溢的诗流传后世。
徐志摩去世后,翁端午非常频繁地来到陆小曼和加拿大。他担心陆小曼,怕陆小曼责怪自己,伤害身体。翁端午承担了陆小曼的生活费,但陆小曼知道她对翁端午没有爱只有感情,于是和他订下契约,禁止他抛弃妻子。他们刚刚结婚。尽管如此,翁端午节还是献给陆小曼的。甚至当陆小曼告诉翁,端午节代替不了徐志摩的时候,翁也对她很照顾。关于陆小曼与翁端午的关系,至今仍有偏见。
晚年,翁端午家财耗尽,多病。陆小曼想尽办法画画,卖画维持经济。翁常常为陆小曼在端午拖累她而感到惋惜,陆小曼对他生活不能自理而心存感激。翁端午临终时,请陆小曼的朋友解释遗言,希望朋友们能多照顾陆小曼。这让经历过生死离别的陆小曼觉得亏欠翁端午,无法回应他的爱。
王赓、徐志摩和翁端午,对于陆小曼,她最喜欢的是徐志摩。王赓和翁端午给了她物质生活。徐志摩的浪漫、体贴、才华是陆小曼最喜欢的,但陆小曼一直亏欠这三个人。
临终前,陆小曼要求赵清阁死后与徐志摩葬在一起,赵清阁也试图申请。但由于徐志摩之子徐积锴与前妻张幼仪意见不合,未能与徐志摩合葬。后来陆小曼的侄子葬于苏州东山华侨公墓,与父母陆丁、吴曼华合葬,被认为是轮回转世的最初回归。
陆小曼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为了追求爱情,为了做自己,她背负了骂名和恶名。她浑身散发着美丽,享受着别人羡慕的目光。如果陆小曼没有遇到徐志摩,也许她一辈子还是个衣食无忧的名人老婆。她选择了徐志摩,赌上了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也为她的选择付出了代价。做错了会醒悟,但有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比如陆小曼对待徐志摩,翁端午。一代青春过后,一切又回到轮回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