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茶花女》中的爱情悲剧?

人很难遇到不死不灭的爱情,尤其是像茶花女这样漂泊在红尘中的女人,还能保持一颗纯洁的爱恋之心。阿曼德一见钟情,决定在一起,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第一,叙述悲剧,让读者自己体验悲剧。这部作品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了妓女玛格丽特和贵族青年阿曼德的故事。故事开头女主人公玛格丽特去世了,整个故事是从阿尔芒记忆和作者“我”的第三视角讲述的。

在我看来,作者这样安排故事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方面,对玛格丽特和小说中第一人称“我”的记忆是从他人的视角进行的。作为一个旁观者,情妇玛侬·莱斯科这本书只是在女主角死后才与男主角发生交集,并通过“我”所见所闻的补充,让玛格丽特的故事更加客观真实,仿佛玛格丽特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让读者更清晰感性地看到小说中的人物,进而在悲剧发生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

另一方面,故事发生时玛格丽特已经死了。后来我和阿曼德交谈,让读者知道这是一个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悲剧爱情故事。然后通过阿曼德的叙述,让读者一步步靠近玛格丽特的爱情和她自己的死亡,产生一种明知结局的悲剧而只能眼睁睁看着悲剧慢慢发生的无力感,给读者的心理增添了一种悲凉感。

第二,社会悲剧,男权社会中女性话语权的丧失。在我看来,玛格丽特的悲剧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爱上阿尔芒之前和之后。在这两个阶段中,玛格丽特的悲剧主要来源于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在男权社会中演化出来的父权制。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步,商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像商品一样被男性出卖。在这样的社会里,男人需要的是女人的身材和容貌的使用价值,可以通过金钱交易从女人身上得到自己的需求。所以当玛格丽特离开阿曼德回到G伯爵身边的时候,G伯爵因为身边还有一个上流社会的女人而把玛格丽特介绍给他的朋友,然后玛格丽特就被其中一个带走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玛格丽特从乡下的家里逃出来后,因为容貌姣好,成了G伯爵的情妇和妓女,这也为她日后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这种交易契约一旦达成,就确立了女性在金钱上对男性的依赖。玛格丽特内心的叛逆意识使她不愿意在这种失声的环境中保持沉默,但她所能抵抗的只是举办一场持续了一整夜的聚会。她在聚会上胡言乱语,像搬运工一样骂人,为了忘记现实,为了减轻自己在压迫下的痛苦而戏弄别人。

三、命运的悲剧,无力反抗的历史环境在西方悲剧作品中,悲剧分为性格悲剧和命运悲剧两种。在我看来,玛格丽特的悲剧是她性格造就的命运悲剧。当她选择做别人的小三,他的命运就注定了。虽然名为小三,但她只是一个高级妓女。既然她们是妓女,那么所谓的爱情在她们金钱和肉体的交易中就成了一文不值的红利。虽然玛格丽特接受了自己妓女的命运,但她仍然渴望爱情和爱情。如果阿曼德没有出现,玛格丽特可能会过着普通妓女的生活。虽然她被认为是一个“邪恶”的女人,但这并不是玛格丽特的悲剧。

让这个结局更加悲剧的是,当玛格丽特接近她的爱情时,杜瓦尔先生战胜了她的反抗。让她的爱情在唾手可得的时候破灭,让她的爱情悲剧更加可悲。

四、《茶花女》悲剧的现实意义表面上看,《茶花女》只是一部悲剧爱情小说,但作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其社会内涵和思想意义是深远而广阔的。既可以看到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社会思潮,也可以看到作家对“金钱至上”价值的蔑视。揭露和批判腐朽落后的封建阶级和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浮华,也可以表现出作家的女性观,把他的同情放在那些心灵美却不能被主流社会所容忍的女性身上。

《茶花女》后来被改编成话剧和歌剧,当与小说结合时,一直是文学评论家热衷于比较分析的课题。这部电影的成功拍摄增加了它的研究价值,是文化和艺术的瑰宝,为后来的批评家、分析家和理论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茶花女》的原作者小曾说:“五十年后,也许没有人能记得我的小说”。剧本表达了对受侮辱、受伤害的弱者的深切同情,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压迫下层市民的资产阶级偏见和世俗势力。

信任是支撑爱情的决定性因素。

从阿曼德和玛格丽特的爱情中,我们看到了年轻人的热情和疯狂,看到了妓女的忠诚和坚持,却看不到他们对待爱人应有的信任。

面对阿尔芒父亲的请求,玛格丽特选择了顺从。为了挽回爱人,她瞒着阿曼德,单方面断绝了与爱人的恋情,放弃了轻松的幸福。这不仅没有考虑到阿尔芒的感受,还源于她对情人的信任不足,因为她不相信阿尔芒愿意为她放弃伯爵的职位。面对爱人的离去,阿尔芒不假思索地认为玛格丽特依然虚荣。他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欺骗,不断用各种卑劣的手段和行为刺激身患重病的玛格丽特。之后,他愤然离开巴黎,最终没能见爱人最后一面。因为他不相信玛格丽特真的会洗心革面。所以,表面上看,世俗压力带来的悲剧,其实与他们的互不信任密切相关。

爱情需要恰到好处。从《茶花女》中,我们可以看到玛格丽特的转变,从轻浮、奢靡到自尊,但坠入爱河的玛格丽特却把所有的无私都献给了阿尔芒,无私的爱,无私的奉献,无私的耐心。她非常爱阿尔芒,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

玛格丽特所处的时代和她的生活经历决定了她必然会被旧的道德观念所束缚。面对她爱的人,她盲目的想给他幸福。但就是因为爱得太多,付出的太多,才落得个悲剧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