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由小说改编的电影?

《看起来很美》改编自王朔的同名小说。

点评:本书是王朔写作十年后的复出之作,也算是王朔才华的代表作。整本书基本上没有什么思想内涵,极其有卖弄文字之嫌。通篇没有什么吸引眼球的情节和段落,却刻意与其之前的文学作品联系在一起,感觉就像在写一部“前传”。但此书出版后,思辨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思辨的一个创举。

影片由张远编导改编,将幼儿园段子清单拿出来组成一部电影,删除了原著中的很多败笔,深化了主题,加强了画面感。但由于原著水平不高,改编空间有限,电影顶多算不上精彩,但要达到现在的效果也不容易。

改编指数:2原著精彩指数:2电影精彩指数:3

《甲方乙方》改编自王朔小说《白痴》。

点评:原著小说可读性差,基本上就是北京一群无聊的混混坐在一起聊山。甚至电影导演冯小刚也在小说中扮演了一个角色。但经过的艺术处理,作为第一部贺岁片,甲乙双方表现抢眼,原著中的痞子味道也被冯当成了一种普通人的油滑幽默,颇受观众欢迎。)

改编指数:2原著精彩指数:1电影精彩指数:3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改编自茨威格的同名小说。

点评:原著小说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并不是经典,没有炫耀文字的地方。这只是一部以书信形式写成的小说。在电影中,许巧妙地改变了原著的故事,没有做任何改动,只是把原著的故事背景改成了中国。但无论故事、情节、意识、情节的合理性,都没有给人脱离中国思维的感觉,可以算是最懒最聪明的中国改编外国文学。

改编指数:1原著精彩指数:3电影精彩指数:3

《天下无贼》改编自赵本夫的同名小说。

点评:杂志上发表的短篇小说,可读性和娱乐性一般,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不是很好。能被选上拍成电影,多半是机缘巧合。但也正是因为小说本身没有很多“确定”的限制,才给电影拍摄提供了非常广阔的改编空间。导演可以自由发挥,随意添加人物和情节,改变段落走向,使改编电影的精彩程度比小说本身大大提高。

改编指数:5原著精彩指数:2电影精彩指数:4

《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

点评:中国当代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深刻剖析了中国传统一夫多妻制的弊端。影片将原著小说形式化,加入了小说中没有的象征性道具“红灯笼”,这是改编后的一大亮点,同时加入了假孕的情节,加深了矛盾。

缺点是把原著中的“死人井”换成了“死人房”(可能是出于反迷信的原因,因为原著中闹鬼的情节),降低了原著中的迷幻感。此外,结局也与原著小说大相径庭。在原著小说中,宋恋因为受不了现实而直接发疯,而在电影中得知真相后改为复仇,使得她“残酷”的现实主义没有得到更淋漓尽致的表现。

改编指数:3原著精彩指数:4电影精彩指数:4

《芙蓉镇》改编自中国古代矛盾文学奖同名小说。

点评:小说结构做了重新调整,但小说原著风格没有丝毫改变。但是改编的痕迹很少,人物,场景,对白等。都和小说一模一样,所以可以说看过电影的不一定要看小说,但是看过小说的也可以去看电影。

改编指数:1原著精彩指数:5电影精彩指数:4

《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

点评:莫言《神奇的中国流》的代表作品无需赘言。影片主要选取了《红高粱》和《高粱酒》这两部小说,很好地把握了原著的感觉,通过画面非常贴切地表达了原著中的语感,影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放松。难怪当年获奖无数。

改编指数:2原著精彩指数:5电影精彩指数:5

《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小说《猛兽》。

点评:王朔的小说从文学角度来说不算好,但是拍成电影后还不错,可以说是王朔作品的一大特色。其中《猛兽》据说是王朔最喜欢的小说,几十年后他甚至后悔自己年轻时写的,因为《猛兽》的早产直接导致了他残酷青春的流产。

可以说《猛兽》是王朔小说中最难被改编成电影的作品,因为它不同于其他作品,而是以叙事的方式讲述故事。但这并没有打败姜文。在重新组织了原著的重要情节后,他加入了一些原著没有涉及的细节,以及于霞出色的演技。虽然这部电影被禁了,但它仍然在年轻一代中广泛传播。

改编指数:3原著精彩指数:2电影精彩指数:5

《魔鬼来了》改编自尤·凤味的小说《生存》。

点评:原著小说可读性强,但情节设计一般,最后的情节与小说《红高粱》相似。而由原作者改编、姜文执导的剧本,则完全以黑色幽默的形式呈现,出人意料,令人耳目一新,让看惯了传统抗战电影的观众开心地大呼过瘾。

改编指数:3原著精彩指数:4电影精彩指数:5

点评:没必要浪费笔墨。建议是没看过小说的一定要看!没看过电影的一定要去看电影!小说电影都是经典!不要错过!

改编指数:3原著精彩指数:5电影精彩指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