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五斗米不折腰的故事简介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在艺兮元年(405)。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41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有一次,县里派杜佑去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那些人是上面派来的,要穿着整齐,毕恭毕敬地去迎接他们。

陶渊明听了这话,长叹一声:“我可不想卑微到为了一个小县令的五个俸禄去理会这些家伙。”

说完,就辞了官职回家了。陶渊明当上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离职了,永远离开了官场。

扩展数据字符评估;

陶渊明是中世纪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实的理解,既关注历史、生活的真实,更关注思想、感情、抱负的真实,是一种完美的艺术真实。

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显示了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他不讲教化,不雕琢东西,他注重情感的自由表达,诗歌的自然,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但是,无论是崇尚艺术真实,还是崇尚文学本质,都是为了自由表达生活。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和黑暗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所以他的隐居并不是对现实的被动逃避,而是在批判社会现实方面有着深刻的积极意义。

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虽然犹豫过,动摇过,但最终并没有向现实屈服,宁愿贫穷,也要一生坚守贞操。据说县令派杜佑去见他,县吏叫他穿好衣服去见他。

他叹了口气说:“我怎么能向村里的孩子跪拜五斗米呢?”从此以后,还不如说说不为五斗米弯腰。陶渊明喜欢饮酒,“寄酒为迹”表达了不与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愿望。

表现了诗人淡泊旷达的胸怀,孤傲高洁的性格,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平淡却富有诗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