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兔子和猫》有什么深意吗?
首先,小说通过动物之间的冲突,阐述了一个善良弱小的生物也渴望生存,传宗接代继续发展的道理,这大概是一个最起码最起码的要求。然而生物链中的强者总是以霸主自居。他们总是在等待机会扑向年轻的生物,通常他们最终会成功。黑猫在矮墙上昂首阔步,以示骄傲。联想到作者鲁迅生活的那个时代,中国人民就像那些瘦瘦的小白兔一样。他们渴望有自己的小生活空间,希望安居乐业,繁衍后代。但是,像“大黑猫”这样的帝国主义者和封建军阀,是不会让人民过上安稳日子的。他们相互勾结,掠夺人民的财富,屠杀人民的子女,企图置中国人民于死地。1922前后的中国现实社会,是列强加紧侵略中国,军阀政府连年内战,人民水深火热的时代。鲁迅写了一个猫吃弱兔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残酷的事实:列强伺机瓜分中国,屠杀人民,以此来唤起人民的觉醒。
其次,作品通过第三位妻子“深恶痛绝的黑猫”和“我无法反抗他”的思想,展现了即使是最弱小的民族也总有觉醒的人造反的道理。这种反抗虽然只是“移兔窝”、用“氰酸钾”的被动反抗,但毕竟是反抗,是反抗意识的复活。这还是值得称道的。此时,鲁迅的思想正处于从民主主义者向* * *生产者的过渡时期。一方面,他感受到了“新世纪的曙光”,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另一方面,他仍然没有摆脱低估人民力量的弱点,认为“群众,尤其是中国的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娜拉走后发生了什么》)因此,产生了抑郁和彷徨的念头。在这部小说中,虽然写到了“第三个妻子”和“我”的反抗意识,但受害者本人——大白兔却依然无动于衷,表现出不以为然,这恰恰体现了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观点。
写作背景:五四时期,鲁迅接受进化论观点,相信未来会战胜过去,青年会战胜老年人,希望在于未来。他站在被压迫人民一边,站在被侵略被欺凌的弱小民族一边,同情弱小,反抗强敌。认为“下等人比上等人”,宣传“爱所有年轻人”。当时,他翻译爱罗先珂的童话是为了“传播受折磨者的呐喊,激起中国人对强者的仇恨和愤怒”。爱罗先珂经历了曲折。鲁迅同情盲人受虐待者,但憎恨那些有权有势的人。爱罗先珂童话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宣扬对一切事物的同情和热爱。鲁迅在《爱罗先珂童话》中的一句话“看到另一个人被捕被杀,比自己被杀更令我痛心”,反响强烈,称赞其为“伟大的精神”。这部小说就是在这种思想背景下写成的。?兔子和猫写在1922和10开头。同年6月10在《北京晨报副刊》首次发表,后收入作者小说集《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