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灭南唐之战:实力碾压之下,一切兵法奇谋都是行为艺术
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同品味 历史 、感悟思辨。
文学作品里,打仗、打成了名将传奇,战争、战成了军师对决,于是,想当然的认为英雄主义所向披靡、战略战术无往不破。
但,真实的战争则是彻底的实力对决。在实力碾压之下,名将传奇和军师对决只是胜利一方的点缀物,而英雄主义和战略战术只是战胜效率的加速度。
宋灭南唐之战,是中国 历史 上的第三次渡江战役。
前两场分别是晋灭东吴和隋灭南朝陈。虽然南方人口增加、实力增强,但 历史 上的渡江大战却一次比一次容易。
晋灭东吴,还是西自荆襄、东至建康的长江对决;隋灭南朝陈,虽是四千里长江战线,但重点只在东线建康;宋灭南唐,目标只有金陵,同时还多了一个吴越国从旁助力。
这就是彻底的实力碾压。实力碾压之下,一切兵法奇谋、一切长短纵横、一切战略战术,都是行为艺术。
后周三征南唐,把南北战线从淮河一线推到长江一线。到这个时候,南唐被灭,已成定局。即便捏着所谓的长江天险,南唐也只能躺死。
长江天险,为什么不足以庇佑南唐?
因为长江根本就不是天险,所以发挥不了庇佑的作用。晋灭东吴,从四川出兵,顺长江而下、一直杀到建康。这时候,长江不仅不是东吴的天险,反而成了西晋的运兵高速公路。隋灭南朝陈,四千里长江战线、五十一万隋军列阵,南朝陈到底在哪里设防?处处设防、处处分兵,而处处都不能形胜关键局部的优势,所以,南朝陈,仗还没打,就已经输了。
守江必守淮。淮河到长江之间,最短虽然只有200多里的距离,却是一带形胜之地。江淮之间滩涂泥泞、河网密布,不仅增加了北方的战争成本,而且削弱了北方的战争效率。而江淮间的几个坚城要地,则是高效率的绞肉机,直接消耗北方的军事力量。你这时候再玩坚壁清野、再玩以逸待劳,才能发挥作用。
而一旦淮河不保,长江就只能是心理上的防线。
北宋代周之后,发动了一系列的统一战争,在战略上对南唐实施了三面包抄。在这种实力碾压之下,赵匡胤当然有希望追求一下南北和平统一。南唐只能躺死,那就赶紧投降,大宋欢迎你。
南北和议,一直在搞。而且,南唐国主李煜已经准备亲入汴梁、称臣献国了。但李煜偏偏不是有主见的君主。麾下两个宠臣,右内史舍人张洎和门下侍郎陈乔,一个书生意气、非要妄人点江山,一个孝子敦厚、却拿不出半点主意。
于是,按照这两个人的设计,李煜一面“外示畏服”,该称臣称臣、该纳贡纳贡,把宋太祖赵匡胤当亲爹供着;却一面“内实缮甲兵”,暗地里招兵买马、造船造甲。
因此,南北和平统一已然无望,赵匡胤只能发动灭南唐之战。
在稳扎稳打方面,赵匡胤绝对能与曾国藩有的一拼。只不过曾国藩是在战争战术上稳扎稳打,而赵匡胤是战争战略上稳扎稳打。
为了打赢灭国大战,赵匡胤从公元972年就开始了战前准备,足足准备了两年时间。从战略物资、水军训练到外交孤立、离间对手,赵匡胤把能做的功课都给做足了。
提前两年,就让参知政事薛居正和吕余庆兼任淮南、湖南、岭南和剑南水陆发运使。水陆发运使,就是朝廷安插到地方搞钱、搞物资的。而参知政事是什么角色?相当于副宰相。两个国务院副总理,直接去搞物资筹备。这个战前准备的重视程度,已经到了极限。
渡江大战,必以水军。于是,赵匡胤在汴京朱明门外的讲武池编练水军,多次亲临水军演习。面对南唐,北宋不仅陆军无敌,而且水军也是不怂。实际交战的情况则是:但凡遇到南唐的军队,无论水战还是陆战,宋军都是一顿操作猛如虎。原因就是战前已经补足了水军的短板。
还有两个外交工作,也开展得非常顺利。一个是契丹,在南征之前,北宋就主动与契丹修好讲和,而没有契丹助力,北汉也是一副躺死的样子,不会也不敢有啥作为。一个是吴越国,吴越国主不仅受封大宋的兵马大元帅,而且接受大宋诏令,提前组织了五万大军,准备与宋军协同作战。
但,这还没完,还有其他三个关乎战场细节的准备。而这些准备却是南唐帮着做的。一个是反间计,赵匡胤诱使李煜杀掉了南唐名将林仁肇,南唐自毁长城,接下来的战场较量只能漏洞百出;一个是骗取南唐诸州图籍,南唐十九州的山川地形、兵力部署全都送到了赵匡胤的龙案上;一个是南唐落第进士樊若水主动投宋,这个人硬是划着小船量出了采石矶江面的宽度,而且绞尽脑汁想出了架浮桥渡江的办法。
功课做完、决心下定,李煜不入汴梁又给了足够的借口。于是,十万宋军水陆同步,出击南唐。
赵匡胤不仅要战争胜利,而且要胜得威武、胜得漂亮。之前没灭后蜀和灭武平之战,胜是胜了,但胜得一点儿也不威武、一点儿也不漂亮。手下的骄兵悍将已经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一个架大锅煮降卒、一个杀肥俘吃人肉,根本就没有一点儿仁义之师的样子。
所以,赵匡胤以“性仁厚”的曹彬为灭唐主帅,以力保柴氏的潘美为副帅和监军。至于王全斌、王仁赡这路货色,只知操作猛如虎、死命抢人头, 所以全都靠边站。同时,赵匡胤给了曹彬一把尚方宝剑,明告诉他:副将以下皆可杀。于是,包括潘美在内的一众五代悍将“皆失色”,整个灭国大战的全过程,就没有一个随便造次的。
赵匡胤灭南唐的总原则就是:
简单说,就两点,一个是立足打服;一个是不能死磕。打服才能接收南唐国土,暴力输出后就可以高效率地输出秩序;死磕流血,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情,大宋军队不能干。
池州之战
这是大宋的西路军团,目标直指池州,彻底切断金陵方面与江西军团的联系。大宋三路出击,但实际上只有一路,就是攻克池州后再直取金陵。东路军团,主要是吴越的五万军队,从吴越国向南唐的常州和润州方向运作。中路军团,主要是黄州刺史王明所部,负责池州到岳州江段,目的是挡住南唐江西军团对金陵的增援。所以,实际上,主力只有曹彬一路。
宋朝的水陆大军以及八作使郝守濬的工程兵,强行渡江、进攻池州。但这一仗,根本就没有打。南唐池州守将戈彦直接弃城逃跑。于是,宋军按照樊若水“浮梁渡江”之法,不急不忙地试架浮桥。这就是一边打仗一边搞试验了。
采石矶之战
没有什么兵法奇谋,宋军主力直接硬冲南唐守军,一战就干死两万多人。同时,俘获南唐战马三百匹,战后查看战马烙印,发现全是宋朝送给南唐的。这就是实力。南唐的战马都是北宋给的,南唐这仗还怎么打?
之后,立即按照樊若水的“浮梁渡江”之法,在采石矶架设浮桥。副帅潘美所率的步骑大军,硬是从桥上冲过长江的。而直到宋军已经浮桥长江,宠臣张洎和南唐国主李煜仍旧死活不相信。一个言:载籍以来,无有此事;一个说:吾亦谓此儿戏耳。南唐已无大将,剩下的全是书生点兵,南唐战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南唐虽然只能躺死,但兔子急了还咬人。所以,李煜君臣也不会躺好了、一动不动。兵法奇谋、长短纵横以及战略捭阖,也要多管齐下。但,这些全是毫无意义的行为艺术。
南唐的兵法奇谋,可以说几乎没有。因为自家名将林仁肇已经提前领了盒饭,没赶上这场 历史 大餐。唯一还算亡羊补牢的奇谋,就是在金陵被围后,急令江西军团回救金陵。金陵南唐守军有十余万人、江西朱令赟的江西军团有十五万人,总计二十多万大军,前后夹击,就能对宋朝的主力水军来一个反包围。
但是,除了曹彬主力,宋军在池州水面上还布置了一个第三路,就是黄州刺史王明所部。
所以,这个亡羊补牢之术,全在宋军的预料之中。
公元974年10月,宋军完成采石矶之战,已经渡江;公元975年正月,宋军继续突击,取得秦淮河大捷。到975年正月下旬,宋军已经围城金陵。公元975年6月,宋军几乎全歼金陵外围的南唐水军。而直到公元975年10月,江西军团才与宋军在皖口交上手。要不是赵匡胤禁令强攻,金陵早就插上宋旗了。朱令赟的十五万大军这时候才出场。南唐亡羊补牢,但补得也太晚了。
见识不到兵法奇谋,却能见识到一将无能。朱令赟以大木筏火攻宋军战船,宋军没领教过这种战法,一下就被打蒙了。但是,突然风向逆转,点燃的大木筏被风吹向了南唐船队。于是,南唐这把火全给自己放了,宋军立即趁势反击。皖口之战,南唐江西水军全军覆没,主将朱令赟被火烧死,都虞侯王晖被俘。
战场胶着之时,南唐君臣也施展了纵横游说之策。南唐名士徐铉、周惟简前后两次赴宋求和。徐铉以名士自居,滔滔不绝一番大道理,所谓“(李煜)煜事陛下,如子事父”、所谓“乞缓兵以全一邦之命”。
国力碾压之下,兵法奇谋没用,纵横游说就更没用。赵匡胤一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就把这些才辩名士给怼了回去。
当然,南唐也不全是昏招和无意义的蠢招。宋军兵临金陵之时,李煜君臣确定了“坚壁以老宋师”之策。简单说,就是跟宋军在金陵周边死磕到底,直到耗死宋军为止。
这个战略运用还是管用的。围攻金陵一年之久,赵匡胤的灭国决心确实发生了动摇。但,之所以拖这么久,不是因为南唐太能打,而是因为战前“不须急击”的作战总原则。这个原则大大拖累了宋军的战争效率。但是,在参知政事卢多逊力谏下,赵匡胤最终还是决定一战灭南唐。卢多逊只能是个直接动因,坚定了赵匡胤的灭国决心。但,根本原因还是实力碾压。有这个大前提,其他一切都是胜利者的传奇赞歌、也都是失败者的徒劳挣扎。
公元975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金陵陷落,李煜出降,南唐国灭。
五代十国之中,南唐是最有实力的割据政权。其巅峰之时,南灭闽、东灭楚,拥州三十六、人口五百万。
但是,后周崛起,南唐便持续衰落,丢掉淮河、退守长江。大宋代周,赵匡胤的统一战争势必要将南唐这个割据政权消灭掉。
南唐一直弱势的原因有三:
一是从未形成真正的南朝,东有相爱相杀的吴越国,南唐在长江下游控制不住浙江;西有后蜀、荆南、楚等割据政权,南唐的势力范围始终没能推进到长江中上游地区。
二是南唐的战略失误太明显。南唐的最大敌人就是淮北的中原政权。但是,南唐的主要武力输出全都投给了闽、楚等国,一直没能抓住机会,向淮河以北开疆拓土。
三是南唐的进取心始终不足。南唐无雄主,三代国主都没有一个强硬角色。而其朝堂则是文人士大夫主政。经济虽然强劲、文治虽然斐然,但武功明显不足。面对乱世中原的骄兵悍卒,南唐的军事水准要多差有多差。
这是南唐之所以弱,而统一天下的北宋呢?
北宋则是大一号的南唐。南唐的问题,全成了北宋的问题。
南唐不是标准的南朝,而北宋也不是标准的中原王朝。北有幽云十六州始终不能收复、西有党项西夏割据挑衅,最后只能向南唐学习,称臣、纳贡、买平安。
南唐有战略失误,北宋就一直在战略失误。宋辽西夏三国演义的小错误不算,单就宋金之盟灭辽、宋蒙之盟灭金,就足够大宋亡国了。
南唐缺乏进取心,北宋就一直在瓦解进取心。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还在惦记着幽云十六州。而之后的文人士大夫朝堂,完全就不想什么幽云十六州了。一直惦念不忘的,竟是一个昏君宋徽宗和他的几个宠臣。
北宋与南唐,何其相似! 历史 总相同,因为人心总相似。 历史 总不同,因为物是总人非。所以, 历史 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填着半缘人性半缘物是的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