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冯梦龙的信息

冯梦龙

冯梦龙(1574-1646),又名龙,公鱼,子,别号龙子有,墨寒斋主人,吴夏词之奴,姑苏词之奴,前州诸史,曾用其他多个笔名。他生于明末万历二年。此时正是西方世界的文艺复兴,与之遥相呼应。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也出现了很多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和艺术家。李卓吾、汤显祖、袁宏道等一大批文人以其惊世骇俗的见解、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在这些人中,冯梦龙通过创作、搜集、整理和编辑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为中国文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南明唐王隆武二年,即清朝顺治三年,享年73岁。在这一年前后,出现了许多有成就的作家,如凌濛初(1644)、侯同曾、、黄道周、吴、夏、祁彪佳、刘(1645)、阮大铖、王思仁(1646)。一场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中国式文艺复兴,在外敌入侵的铁蹄下夭折了。

冯梦龙出生于南直隶苏州府吴县常州(今苏州),出身名门。冯氏三兄弟被称为“武侠三丰”。哥哥孟贵是画家,哥哥孟雄是学生,作品流传至今。冯梦龙自己的诗,今天不存在了,但好在他编的30首作品代代相传,为我们的文化宝库留下了一批不朽的瑰宝。除了广为人知的《三言》之外,还有《新传》、《遂平三魔补传》、《智囊团》、《古今简史》、《太平广记钞》、《情史》、《莫寒斋传奇》等多部经典、历史、采风、编志方面的著作。

他一生作品如此之多,既与他自身的兴趣和才华有关,也与他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在童年和青年时期,他和封建社会的许多学者一样,专注于为科举考试而阅读儒家经典。他曾在《磷经指月》一书中的《法范》中回忆说:“我幼年受教育,人人问我,四方之密皆疏;经过20年的苦心经营,我学到了更多。”久违的好友王挺说:“上下几千年,21世纪的历史已经翻过来了。”然而,他的科举之路非常坎坷。直到崇祯三年(1630),才以57岁的高龄被招为龚升。次年,破例授丹徒。七年(1634),升福建寿宁县。四年后我回到了家乡。在天下动荡的局势中,经历了女真的蹂躏,抑郁而死。

终其一生,他虽有以天下之志治国,但不愿受封建道德的束缚。他对敢于鼓吹混乱和误导人民的李卓吾的钦佩,他与妓女的厮混和他对俚语小说的热爱...都被新儒家认为是肮脏的,无节制的,不可容忍的。于是,他不得不长期沉入下层社会,或努力工作以维持生计,或作为书商的编辑来养家糊口。也正因为如此,他不仅确立了自己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也确立了自己在中国出版史上的崇高地位——这一点至今没有得到足够的研究和理解。如果没有他的勤奋和超越同时代人眼光的学识,那些流散于明代的宋元剧本和流传于民间的歌谣、戏文、戏曲都将消亡,在文学史上留下长长的痕迹。冯梦龙的成就可以和孔子删《诗经》的意义相提并论!

从出版的角度来看,冯梦龙编的这些书有一个* * *的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实用性。他记录当时历史事件的作品在当时是很有新闻价值的;他解释儒家经典的教材受到研究科举的学者的欢迎。他的仿作,小说,小说,剧本,民谣,给普通人的段子都有更大的读者群,给书商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这使得冯梦龙的编辑工作具有了现代市场经济下出版业的某些特征。在《智库》这本书里,这些特点也得到充分体现。

《智囊团》《古今简史》《情史》三本书,可谓是冯梦龙的又一部小说三部曲系列书籍。智库的目的是“解惑”,古今简史是“治腐”,情史是“爱教”,都表达了冯梦龙对世界的关注。智囊团是最具社会和政治特征的组织之一。

和实际的故事。他在《智叙》中说:

人有智慧,犹有水;没有水的大地是焦土,没有智慧的人是行尸走肉。智慧为人所用,地上还流着水。地形满水,人事洼地满智慧。周兰古今成败之林不容忽视。

他要总结“古今成败”的原因,用意深远。

《智囊团》初编于明日天启第六年(1625)。这一年,冯梦龙已经到了天命之年,还在过着图书馆老师的生活,为书商们编着书,解决无米之炊。此时汉奸魏忠贤在朝执政,提督特务在东厂,大兴被冤狱。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冯梦龙编著的这类书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许多篇章痛斥宦官当权的弊端,让人佩服冯的大智慧和大无畏精神。

后来这本书被冯梦龙增补,再版时改名为《智库增刊》。其他出版物也叫《智库全集》、《补充智库增刊》、《扩充智库增刊》等。,内容与智库补充相同。书* * *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1238个智慧故事,按内容分为十个部分,二十八卷。《尚书》、《知止》、《茶志》中的政治故事,表达了冯的政治主张和勤政为官的态度。“勇”、“术”、“戒治”是各种治政手段的故事;《于之》的故事振振有词,口若悬河;《兵之》集合了各种奇袭制胜的军事谋略;《闺中智慧》专辑中历代女性的智慧故事;《杂情》收集了各种狡猾的招数,甚至各种诡计。冯梦龙在《杂情部总序》中说:“义非取于狡,义乃陷于狡;大智慧不占小便宜,但大智慧可能会欺骗小聪明。破其狡猾,则权者胜;知小者,大者必胜。形势对,始前不对,小而全之,始前不大?”指出这些混合智慧故事的认知价值。书中既有政治、军事、外交上的大谋略,也有士卒、游民、仆人、僧侣、农民、画家等小人物日常生活中的奇思妙想。这些故事汇成了中华民族古老智慧的海洋。书中涉及的经典几乎涵盖了明代以前所有的正史和大量的笔记野史,使得这类关于智慧和谋略的书籍也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和校勘价值。书中的1000多个故事大部分真实生动,对我们今天研究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非常有益。特别要提的是该书的专辑《闺中智慧》,里面描写了许多聪慧、勇敢、有远见的女性,使得这本书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人民性。

冯梦龙在书中每个部门前都写了总述和分述,每篇文章后都写了评语,文中写了批语。这些地方是冯政治态度、人生观、爱恨情仇最集中、最直接的表现,而且都是文章,是研究冯思想的第一手材料。《四Ku全书总目提要》说这本书“偶有评论,但极薄。”这种站在封建正统道德立场上的评价是不公平的。但书中有一些迷信思想,有一些诋毁少数民族和农民起义的文字。这些落后的东西在今天也不难识别,这里就不赘述了。

《智库》的刻本很多,我们这次校对用的基础版叫《增广智库增刊》,书名是《冯梦龙再编》。张明洲、姬神和张沃成一起读了。虽然是清初所印,但与其他清代版本相比,此版并不回避“夷”、“鲁”二字,如《薛卷三》中的“鲁土司”,被改为“”或“可汗”。同卷《高拱》中的“彝民”、“彝俗”、“任意”等字,原改为“齐敏”、“民俗”、“任敏”,证明此书可能是明末的原刻或接近原刻的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