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安娜·卡列宁》中的爱情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罗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力作,也是一部代表作。那么我来带领大家说说安娜·卡列宁,一个爱情悲剧,仅供参考。我希望你喜欢它。
摘要: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力作。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安娜是20世纪70年代俄罗斯贵族女性的典型代表。也是托尔斯泰作品中不朽的人物。她追求自由,渴望爱情,为了真正纯洁的爱情毅然走上了叛逆之路。但其大胆之举违背了上流社会的社会规范,因此遭到严厉打击。但是对爱情的追求并没有让安娜真正幸福,她最终走向了毁灭的悲剧之路。安娜爱情悲剧的发生首先与她生活在一个不能容忍爱情和没有爱情的婚姻的上流社会有关,其次与她将爱情等同于生活中的爱情有关,最后与她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有关。通过分析安娜爱情悲剧的原因,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罗斯社会现实,并对安娜的爱情悲剧做一个尝试性的探讨。
关键词:安娜;社会;婚姻;爱情悲剧
一、《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背景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著名小说。列夫·托尔斯泰于1828年8月28日出生在离图拉不远的贵族庄园亚斯纳亚·博利亚纳。托尔斯泰的母亲通晓四门外语,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努力培养孩子的优良品格。被姑姑照顾后,温柔善良,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
65438年至0844年,托尔斯泰进入喀山大学。在此期间,他阅读了许多卢梭的著作,深受卢梭思想的影响。后来他参军了,读了很多书,边打仗边写作。从此,他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托尔斯泰忙于农业改革,创作成果寥寥。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托尔斯泰创作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他写了两部伟大的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写于20世纪70年代(1873—1877)。当时的俄罗斯正处于历史变革时期,古老的俄罗斯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一切都是颠倒的,一切才刚刚开始确立。”意味着封建贵族旧秩序被颠覆,资本主义制度刚刚开始建立。在这个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最吸引托尔斯泰注意的是家庭的变化和女性的命运。家庭悲剧层出不穷,一幕幕在他眼前展开,而一个女人因为爱情问题躺在铁轨上自杀的消息尤其让他震惊和痛心。作者最初构思的时候,它的主题被限定在道德的范围内,意图谴责女主人公违反道德标准。但生活启发了托尔斯泰,使他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并将小说的批判矛头指向了罪恶的社会。
安娜的悲剧分析
第一,在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动荡的社会、宗教和伦理摧毁了安娜的爱情,迫使她走上毁灭之路。
安娜是19世纪在传统观念影响下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女性代表。20世纪70年代末,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社会局势动荡,内忧外患,封建家庭关系濒临解体,上层社会道德滑坡。女主角安娜是彼得堡皇室后裔,善良、纯洁、美丽。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历史时代,沙皇贵族的社会思想、文化和道德生活腐朽堕落,外来资本主义冲击传统的封建地主经济,使沙皇统治更加艰难,人民生活更加混乱。卡列宁作为上层社会权力的代表,早就对安娜垂涎三尺,她用尽一切手段胁迫姑姑,让安娜嫁给他。可想而知,在当时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礼教影响下,女性的权力地位算不了什么。即使像安娜·卡列尼娜这样的贵族也不能对自己的命运说不。上层社会的奢靡生活是卡列宁所追求的,卡列宁从小就是孤儿。可想而知,他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俄罗斯上流社会饱受白眼和鄙视,从小缺乏亲情,养成了孤僻倔强的性格。那除了猜测,我鄙视安娜,安娜结婚十几年来,从来没有感受过爱情的滋味。安娜出生于贵族家庭,从小就被鲜花包围。她从小生活在奢华的环境中,活泼开朗,优雅迷人。名媛出身铸就了她的浪漫气质,内心有一个感性的、超凡脱俗的世界。这种出身和生活经历的差异,让她无法理解身处僵化体制、勾心斗角官场的丈夫。但被官场的应付扼杀了,卡列宁也不能像安娜想象的那样经常搞爱情把戏。由于性格的不同,他们注定了对爱情和婚姻生活的不同理解,这也是他们婚姻不幸的根源。安娜作为19世纪一位想要挣脱传统感情束缚的女士,勇敢地向上层阶级挑战。她厌倦了没有爱情的婚姻。她叛逆的性格让她不安于接受舒适却空虚的生活,开始寻找自己的幸福。虽然纯真善良的安娜极力追求情感自由和个性解放,但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她的思想。在安娜心中,追求个人幸福与遵守贵族道德标准之间存在着突出的矛盾。她试图摆脱封建婚姻的束缚,尽情享受生活和爱情。所以,一方面安娜需要爱情,大胆追求爱情,导致安娜大胆反抗;另一方面,她信奉贵族社会的道德标准,这种道德标准不仅得到社会的认可,也得到她自己的认可。在她的灵魂深处,这两种内在的矛盾正在把她折磨得死去活来。安娜生活在虚伪的贵族社会,试图摆脱束缚,追求“真正的人类生活”。在她心目中,女人不是被玩弄的对象,不是男人生活的装饰品,而是有感情、有抱负、有个性、有尊严的活生生的人。
第二,安娜的丈夫卡列宁用婚姻和儿子来捆绑安娜的感情,让她身心受罪。
自从安娜在一次旅行中认识了英俊的年轻人W·连斯基,W·连斯基对安娜一见钟情,两人坠入爱河。但安娜的背叛没能逃过丈夫卡列宁的眼睛。安娜决定离开卡列宁去寻找自己的爱情。然而现实往往与理想相差甚远,想要得到想要的结果也不会那么顺利。但是,没有感情的卡列宁是绝对不会同意安娜的离婚要求的。他接受不了一个女人对他赤裸裸的背叛,也接受不了妻子被其他社会地位那么高的男人抢走的痛苦,因为舆论让他无法平息怒火,他会惩罚她,让她一辈子生活在他的阴影下。
其实在安娜和卡列宁十年的婚姻中,因为生活追求的不同,感情裂痕早就出现了,只是一开始没有后来那么明显,眼泪流的那么痛。卡列宁只是一个官僚机器,属于彼得堡冷酷无情的官僚集团的体系。他生活中想要的只是权力和地位。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家庭,并不是出于爱情,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他幸福地生活在他从小就渴望的勾心斗角的官场。安娜说:“他喜欢在虚伪中游泳,就像鱼在水里游一样。”他每天都在处理官场的勾心斗角。的确,他对自己的工作热情而积极。用今天的话说,他是个工作狂,这让他婚后无暇顾及安娜,感情也越来越淡。对于安娜·卡列尼娜来说,卡列宁的爱情生活就像一潭死水,激起不了任何涟漪。婚后八年,安娜把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儿子身上,儿子曾是她生命的全部。她全心全意地爱着儿子,甚至一刻也不能离开他。对于安娜来说,她已经是当时其他女人和女孩梦寐以求的高官富婆,同时也接受了卡列宁和她相差二十岁的婚姻安排。但她是一个浪漫的女人,有着诗意的气质、诚实、勇敢、正直和崇高的个人尊严。她无法忍受自己原本“虚伪和欺骗”的生活现状,与W·连斯基的相遇使她决心向丈夫告别过去的生活。她说:“我知道我不能再欺骗自己了。我还活着,这不是我的错。上帝生下了我。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卡列宁并不在乎这些,甚至在知道妻子的外遇后,他也表现得淡然自若。因为封建礼教和他的社会地位,他不想因为家里的丑闻而妨碍自己的仕途,所以他干脆在外遇后一直保持安娜的低调,只要她不在自己的庄园接待W·连斯基就行。卡列宁一直觉得,保持婚姻状态是杀死安娜的最好办法,同时也能保住自己的名誉和尊严。但事实上,他无法忽视安娜与W·连斯基的频繁约会,他无法摆脱屈辱、愤怒和痛苦。安娜被W·连斯基的热烈追求包裹着,不由自主地毫无反抗地成为了他感情的囚徒。她的天性,她的教养,让她第一时间陷入了复杂的矛盾之中。她不敢去想以后怎么办,以后怎么办,以后会怎么样。事实上,她别无选择。她的命运全掌握在丈夫和情人手里。绝望和愤怒中,卡列宁最终向婚姻屈服,但在他手里,握着另一张折磨安娜的王牌——他的儿子谢辽沙。卡列宁的冷酷无情让安娜进退两难。一方面是她的儿子谢辽沙,一方面是她的情人W·连斯基。母爱和爱是女人一生中最宝贵的生命权利。卡列宁把安娜的亲情和爱情割裂开来,把它们作为危害安娜的工具,让她尝到无尽的痛苦。
第三,安娜的爱人W·连斯基无法脱离她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对安娜的感情逐渐淡化,无助的安娜最终走上了死亡之路。
w·连斯基是俄罗斯上层社会标准的公子哥。在遇到Kitty和Anna之前,他和很多女人都有过感情。w·连斯基从未有过真正的家庭生活。他本人在贵族军事学院接受教育和成长。当他毕业时,他是一名才华横溢的年轻军官,并很快加入了彼得堡富有军官的圈子。虽然他有时涉足彼得堡的社会,但他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社会之外。对爱情有着强烈渴望的安娜在车站遇到“彼得堡上流社会的花花公子W·连斯基”后,爱情之火终于爆发了。面对传统腐朽的上层社会舆论的压力,安娜经历了艰难的思想斗争,冲破重重阻碍,勇敢地投入了W·连斯基的怀抱。这显示了安娜对旧社会的勇敢和反抗。她对现在的生活感到虚伪和羞耻。卡列宁摧毁了她体内的一切。安娜说,“他从来没有想过我是一个需要爱的活生生的女人。”于是她勇敢地指出了自己对自由、爱情、独立的诉求,然后去找她的爱人W·连斯基,两人相爱了。但是浪漫而富有想象力的气质决定了他们的爱情不能长久。尤其是连斯基激情过后,她得到的不是爱,而是空虚。"虽然她的美貌比以前更吸引他,但这使他感到不愉快。"w·连斯基对已婚女性的追求在当时不仅没有受到谴责,而且还是上流社会认可的时尚行为。相反,安娜就没那么幸运了。她被上流社会所排斥,背负着“恶名”。他的母亲起初非常欣赏W·连斯基与安娜的暧昧关系。因为这种暧昧关系可以给她儿子增色,提高他在上流社会的地位。但她万万没想到儿子会把这个当回事,这会毁了他美好的未来。她真正欣赏的只是逢场作戏。她的这种观念其实是上流社会的普遍价值观。所以,W·连斯基和安娜,实际上是处于与整个社会对抗的地位。然而激情过后,W·连斯基在母亲和哥哥的干扰下意识到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而生性浪漫却最爱爱情的埃德娜却无法自拔。w·连斯基渐渐冷落了安娜,失去了过去的激情,因为看不到未来,让他对安娜的爱变成了无源之水,快感得到了满足,激情消退。于是W·连斯基决定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安娜生命中唯一的支撑也化为乌有。安娜为了爱情几乎牺牲了一切,结果却是失望和仇恨。安娜试图通过爱情摆脱“虚伪与欺骗”的社会,W·连斯基却让她陷入了另一个新的、更加虚伪与欺骗的境地。他用自己的方式揭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自私和冷酷。这个邪恶的社会通过他被展现的淋漓尽致,最终将安娜推向了死亡的绝境。
三个结论
总之,社会、卡列宁和弗兰斯基是安娜爱情悲剧的三个主要原因。安娜的悲剧源于对真挚爱情的追求,这与上流社会虚伪颓废的道德观念相悖:女人只是男人生活中的装饰品,只是男人消遣的玩物。男人可以追求女人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威望,而女人则被视为“小人”,并不为上流社会所耻。这是一种虚伪的、道德沦丧的封建礼教,但卡列宁恰恰是占据重要地位的封建礼教的代表。他冷漠虚伪的性格与安娜格格不入,注定了他们的婚姻是一场悲剧。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安娜违背社会伦理,追求爱情自由的性格成为了另类,彻底摧毁了出身贵族的安娜形象,取而代之的是无限的社会压力,但她坚持住了,忘记了所有的痛苦,把儿子交给了W·连斯基的怀抱。但连斯基只是新兴资本主义思潮的代表之一,他的清新思潮也是形式上迷恋安娜,所以他们的爱情注定是短暂的。W lenski追求的是一时的浪漫和激情,但激情过后,他下意识地意识到这是无果的爱情。他现在的生活,看不到未来,也看不到未来。于是安娜又被抛弃了。
如果说安娜曾经在和卡列宁的关系上犯了一个可怕的错误,那么现在她在和W·连斯基的关系上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她高估了W·连斯基,期望过高。她以为他可以带她远离“虚伪和欺骗”的社会,但她错了。他带给她的是无尽的痛苦,矛盾和恐惧,远远超过了他带给她的欲望和快乐。他的爱情消失后,安娜被逼到了一个悲惨的角落。她指责这一切:“一切虚伪,一切谎言,一切欺骗,一切罪恶!”她的死是对黑暗社会的反抗。她对自由恋爱的追求,对自身人格解放的真诚向往和渴望,都是值得学习的。尤其是在今天这个追求个体解放的时代,这个悲剧给了我们深刻而持久的启示。
作者介绍: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толстой)1828-1910 165438+10月20日19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和《复活》。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进入喀山大学,1847年辍学回到家乡,试图在自己的领地改革农奴制。1851 ~ 1854在高加索军队服役,开始写作。1854 ~ 1855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1855 165438+10月进入彼得堡文坛。托尔斯泰在65438年至0857年出国时,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诸多矛盾,却找不到消除社会丑恶的办法,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 ~ 1861年,托尔斯泰再次出国,结识了赫尔岑,听了狄更斯的演讲,会见了蒲鲁东。托尔斯泰从1863年到1869年写了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从1873到1877,经过12次修改,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二部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宁》。20世纪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写成了《忏悔录》(1879-1882)。80年代创作:戏剧《黑暗的力量》(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889)、《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舞后短篇(1903),尤其是写于1889 ~ 1899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考和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努力过着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6月离家出走,165438年10月7日在车站去世,享年82岁。
创造性特征
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人性进行了很多思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精神世界最真实的一面。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思考主要受到当时俄罗斯的历史和现实的启发:一方面,传统的俄罗斯是男权社会,东正教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和感受方式,托尔斯泰也深受东正教的影响,无论他的态度是接受还是保留;另一方面,欧洲的启蒙精神也深深影响了俄罗斯,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俄罗斯传统信仰的基础,启蒙精神对托尔斯泰的影响也是显著的,这使得托尔斯泰对东正教的基本教学体系产生了怀疑,他不会像普通基督徒一样思考信仰问题。但托尔斯泰并不是完全为了个人主义的启蒙而去欧洲的,所以他对人性的思考常常游离于两者之间,时而像一个基督徒,时而像一个人文主义者。
托尔斯泰作品中有乌托邦思想,主要表现在反抗暴力和奴隶制,反对土地私有制,崇尚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进化”,要求追求合法的生活义务和合理的生活规则,回归健康的农耕生活,通过每个人的劳动和道德实践,建立一个充满兄弟情谊、平等、和谐、友谊的人间“天堂”。
参考
[1]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高慧群、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2]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宁》的智能翻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版。
[3]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反思——浅析安娜的悲剧及其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4]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宁[M]。杨楠。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8月版1。
[5]《安娜·卡列宁悲剧的原因》载《外国文学史研究》2000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