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文学名词解读_发展史_意识形态困境
从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国民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将创作的目光从历史引向现实,一面关注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面在文学中表达自己对祖国发展的思考和想法。这就骚了一阵子?改革文学?,其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走马上任》。
改革文学发展史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改革文学?曾是一个专有名词,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个文学现象。随着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开始了经济改革。改革文学?也应运而生。从1983到1984,出现了大量描写社会改革的作品,形成了创作高峰,在社会上相当轰动。
1979蒋子龙的小说《乔就任厂长》是?改革文学?《乔光普》开篇着重塑造了改革家乔光普的英雄形象。乔导演?它也成了改革者的代名词。在后来的改革小说中,出现了类似的东西?乔导演?什么事?开拓者系列?比如《改革家》(张哲)、《跋涉者》(焦祖尧)、《祸起一点墙》(云水西安)、《三千万》(鲁)等等。也有一些作家批评和揭露各种社会弊端。剧作家沙与、姚明德合作的话剧《如果是真的》就是这种类型的代表。高晓声有独特的视角。他一直在关注新时代普通农民的变化。他笔下的李顺达、陈焕生都是农村的小人物。作者在为他们生活的改善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对他们在思想上继承的落后的东西给予了热情的嘲讽。
1981年底,张杰小说《沉重的翅膀》问世,标志着?改革文学?进入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关注改革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变化,尤其是人们的观念、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变化。小说《故乡》(苏叔阳)、《花园街5号》(李国文)、《男式》(张贤亮)、《后起之秀》(云柯路)以及中篇小说《老人的仓库》(轰轰烈烈)、《鲁班的后代》(王润子)、《秋怒》(张炜)、《秋怒》等都有影响。正月(贾平凹)等等。路遥的中篇小说《生活》以农村青年高加林的悲剧深刻地描述了商品经济对传统农村文化的冲击。
1985后,改革文学?题材和视角更加多元化,最初的理想主义逐渐淡化。作为一种新思潮,一种新现象?改革文学?不过已经过去了,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还是层出不穷。
文学改革的意识形态困境
所谓?改革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和它比呢?伤痕文学?、?知青文学?、?晦涩的诗歌?、?先锋文学?等等,可能不是最显眼的,但和改革的关系是最直接的。之所以称之为纪念碑,是因为就文学创作而言,它已经成为历史使命和抱负的实现,其意义属于历史。
1979左右,由于意识形态的长期依赖,文字的分量一直很重(或者说文学的分量)。当时的意思是“可以”?说话?它是政治生活中的一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敏感的作家站出来说话了。
以65438年至0979年的《乔导演上任》为先导,在一般文学史上称为“乔上任”。改革文学?写作开始了。之后,李国文的《花园街5号》、高晓声的《陈焕生进城》、张杰的《沉重的翅膀》、贾平凹的《吉娃娃家》、柯云路的《新星》等小说相继问世,影视力度再起。改革文学?不言而喻,它引起了轰动。
?改革文学?路数基本相同:官僚主义问题虽大,智者英雄基本能克服重重困难,取得阶段性胜利。即使面对更大的风浪,也要强调英雄不屈不挠的精神。小说吧?胜利?基本上充满了不屈不挠的热情。这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社会情绪基本一致。
如上所述,文学也起到了判断责任的作用。它认为官僚主义应该对社会挫折负主要责任,它热情地支持行政资源的再分配。当然,狂喜和谨慎是政策解冻下的本能反应也是可以理解的。
?改革文学?在创作手法上,无疑是受了这个基本判断的影响,依然是通俗文学的方式。如在塑造乔厂长、等典型人物时,要注意插科打诨,突出他们的智慧和决心。在对待不合作、调皮捣蛋的人时,我们还有做鬼脸的问题。他们小心翼翼地不脱离群众。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指令,选择性地批判过去。从文字整体布局来看,改革文学?有些作家还是偏向大众?喜欢吗?这种方式,一些历史学家称之为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我应该说,改革文学吗?它的思维方式是古老的,但它包含了什么?希望?它清新而大胆。虽然这种希望还是由乐观的历史进化论而生,但它至少表明了与过去决裂的勇气和决心,它可以告慰劫后余生者的灵魂,它对官僚主义的批判也不无道理。为打破体制僵局营造了强大而积极的舆论氛围。?改革文学?我们的作者与过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们仍然配得上勇士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