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无人车登陆北京,出租车、网约车司机将面临失业?

10月10日,百度Apollo?GO无人车正式登陆北京,开放的Robotaxi测试区域总长度约700公里,覆盖亦庄、海淀和顺义三个区域生活圈和商业圈等近百个站点。

有别上月官宣在北京正式开放无人出租车服务,此次开放的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无需预约,通过固定软件就可一键呼叫,免费搭乘,任谁都可以去体验。

那么,如何才能叫到一辆无人出租车呢?当前百度Apollo?GO无人出租车呼叫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百度地图,二是通过百度Apollo?GO?APP软件。

方式一,打开百度地图APP,然后选择打车、自动驾驶选项、上下车站点、乘坐人数,最后点击“立即呼叫Apollo?GO”即可。

方式二,则需要先下载一个百度无人车的应用程序Apollo?GO。然后在Apollo?GO里面直接选择上下车站点和乘车人数,进行打车。

不过,当前百度地图自动驾驶叫车服务还是有一定限制,只支持在法规限定范围内的推荐站点上下车,这点和乘坐公交车有点相似,且每辆车同一时间最多接待2位乘客。

此外,对这个服务的体验人员年龄有一定要求,根据官方细则要求,乘坐人需年满18至60周岁。而且为了安全起见,车内还会配安全员,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接管车辆。

事实上,这并非百度首次推出无人出租车服务。早前,百度在长沙、广州、沧州等城市就已率先推出百度智能出租(Robotaxi)车辆应用示范,在国内论无人驾驶能和其抗争者寥若星辰。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百度宣布无人驾驶落地北京的同一天,央视报道,北京市拟瞄准L4级以上高级别自动驾驶车辆规模化运行,统筹“车、路、云、网、图”等各类优质要素资源,规划建设全球首个L4级自动驾驶示范区。

此次百度无人驾驶落地北京,标志着无人驾驶在国内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而事实上,在国内自动驾驶的步伐一直在推进,相关产业链上的巨头基本上都已有所布局,除百度,滴滴出行、高德和文远知行等近两年也在开始内测自动驾驶服务。

当然,无人驾驶汽车能够以如此之快的势头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推动。政府相继出台关于新能源汽车和人工智能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且提供专项研究资金,为新能源车和无人驾驶发展保驾护航。

今年2月24日,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提出2025年实现有条件智能驾驶汽车的规模化生产(L3级别)愿景。此外,到2025年,LTE-V2X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区域覆盖,5G-V2X新一代车用无线通信网络在部分城市、高速公路逐步开展应用。

对此,有不少网友直呼无人驾驶这是“跨行业的逆袭”,这是不是代表大批出租车及网约车司机即将面临着失业了?教授觉得,目前乃至未来的五六年,滴滴、出租车司机大批量发生失业的可能性非常小。

原因很简单,无人驾驶技术还尚未成熟,虽然各家都在大力投入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要全面普及L3级别的自动驾驶都不太可能,就更别说还是仅限于极少数固定场景中不适用的L5级别技术了。

况且智能化、集成度越高,出现故障率的问题也越高。真实用车环境又不比测试道路,封路、修地铁等情况是说变就变,这些变化就连地图都难以做到实时更新,更别说发展没几年的无人驾驶,推行人工监管仍是必不可少操作。

当然,不能否认,技术的进步让当前各大企业的自动驾驶适用场景逐渐增多,但也必须承认,当前自动驾驶只是一个辅助系统,“辅助”才是它的根本属性,作为一个辅助,它能有效的减轻一下驾驶者的负担,但不能完全成为主角,甚至成为替代者。

其实,除了百度以外,进击无人驾驶领域的企业还有非常多,包括谷歌、特斯拉、UBer、奔驰、宝马、Zoox等多家企业。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谷歌Waymo、Uber无人驾驶以及特斯拉Auto?Pilot自动驾驶功能。

Waymo是Google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一个自动驾驶部门,作为无人驾驶领域的佼佼者,它在近30个城市进行500万公里道路测试,计算机模拟里程数高达数十亿,海量道路驾驶数据是它最引以为傲的结晶。

10月9日,Waymo仅在凤凰城50平方英里(约合130平方公里)范围内为用户提供完全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车型数量300辆-400辆,这些车辆除了进行完全无人驾驶运营之外,还有一些在进行有安全员的自动驾驶测试。

而Uber,一家覆盖了70多个国家、400余座城市的叫车服务巨鳄,得益于天然交通网络优势,以及多名Alphabet前自动驾驶部门技术精英的加盟,优步在自动驾驶领域要快人一步,只可惜专利权、安全事故等纠纷让它饱受非议。

如果说上述两家企业,在座的各位看官有些陌生,那特斯拉想必不陌生。特斯拉的Auto?Pilot功能在业界也是赫赫有名,虽然历史没有Waymo悠远,但论自动驾驶场景化应用,特斯拉在这方面绝对算得上是鼻祖。

虽然无人驾驶车辆的存在,可以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缓解交通压力,减少不文明驾驶行为,还能减少环境污染,但对于无人驾驶到底是否安全,多数消费者心里还是有一个疑问号。

其实,消费者有这样的担心也无可厚非,毕竟无人驾驶在安全上确实曾出过不少问题,撞车、撞人等事故屡有发生。2016年5月,特斯拉Model?S因为自动驾驶出错导致车祸致使车主死亡。

2018年3月,Uber一辆自动驾驶汽车与一名正在过马路的行人相撞,导致行人死亡;无独有偶,同一年的5月份,谷歌Waymo无人驾驶测试车与车相撞,致使安全员受轻伤......

因此,消费者担心的另一个问题又来了,万一如果无人驾驶车辆出了撞车、撞人的不幸事件,该找谁去买单?还是只能吃哑巴亏?要知道,当前我国的法律,还未有针对无人驾驶闹出交通事故的明文规定的评判标准。

所以,对于这个无人驾驶车辆出现撞人、撞车事故,该如何评判,网友们也纷纷各抒己见,教授汇总了一下,有那么几种看法好像是比较受网友们认可的。

一是由无人驾驶汽车的制造商、软件提供商承担责任;二是由智能驾驶系统辅助平台提供商承担责任;三是由无人驾驶车辆当中的安全员承担责任,但目前这都是理论,真正出了问题,责任划分追究起来还是比较模糊的。

举个例子,特斯拉的AutoPilot功能,有段时间就因为一车主开了AutoPilot功能,导致出了车祸。但在划分责任的时候就出现了分歧,到底是由特斯拉制造商负责还是由车主负责,车主和特斯拉供应商有了不一样的意见。

所以说,无人驾驶安全事故责任这一块,还是比较模棱两可。强如特斯拉AutoPilot功能,出了事故到底是由车主负责还是制造商负责都纠缠不清。而对此,教授想说,自动驾驶本无错,使用当谨慎,因为生命不可能来第二次。

总的来说,无人驾驶车辆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辅助”才是它的根本,在场景实用上它还不能像人开车那样应对自如,对各种情况都能及时的做出判断。

但也不得不承认,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无人驾驶应用场景已经越来越多元化和随意化,为人们的出行生活带来了更多便利。

未来,要想实现真正的完全的无人驾驶也并不是不可能,只不过在实现这个目标之前,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度过一段漫长的时光。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