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四种“救赎”
豆瓣上评分最高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占据第一,这是无可争议的。人生必须要看,但我要看的更多。我看了三遍,每次都觉得灵魂在颤抖。
这几天看了第四遍,不过这次是小说,斯蒂芬·金版的《肖申克的救赎》。
文学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电影重在用震撼的声光给人带来直观的刺激和感受,而文字则必须让读者以自己的亲身阅读体验和能力去感知文字所描述的意境,从而创造出一个具有自己个性、无限想象力和创作空间的画面。一旦进入,往往更加身临其境,直达人心。
我更喜欢遇见文字。在文字的世界里,我能找到比电影里更多的细节,更多的画面,更多的理解。
比如《肖申克的救赎》里。读懂希望,因为希望而坚持,因为希望而奋斗,因为希望而专注和坚持;当你念着毅力,心中有梦想,就会奋力前行,披荆斩棘,勇者无畏;读书自由,向往自由,冲破一切藩篱,打破一切阻碍,只因为外面的光明——
经过几十年的坚持,艰苦的努力和奋斗,安迪终于成功越狱,战胜了黑暗,获得了自由。这是人类精神的胜利,是永不放弃的成功。
只有带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界的绝唱。肖申克的救赎,救赎,意为“救赎、偿还、补救”,所以“救赎”完美诠释了主题。所有的救赎都来自于“安迪”,这个世界上最强的男人。
第一,肖申克监狱的救赎。
因为安迪的到来,监狱里的那对恶霸“姐妹花”受到了恶的对待,没有人敢再作恶。监狱里出现了音乐,舒缓的音乐,重燃希望的音乐。音乐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当文字停止,音乐开始,人们开始感觉到生活中有希望和美好。监狱里还有一个舒适的图书馆。有书的地方就有光和文明,这是一种无声的渗透和转化。在安迪的英明安排下,典狱长等人的丑恶嘴脸被揭开,肖申克监狱从人间地狱变成了一个更干净的地方,有了一些温暖和光明。
第二,囚犯的救赎。
安迪,用自己的力量,在监狱里给犯人前所未有的啤酒、音乐、舒适的图书馆;教育年轻的狱友汤米·威廉姆斯;给好朋友瑞德安慰的口琴,是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忙着活还是忙着死,忙着活还是忙着死。这些礼物对他们来说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救赎,点燃一个人对生活的希望无疑是他的救赎。对囚犯的“救赎”并不是走出监狱,重获自由。老布克在监狱里呆了50年,直到出狱。出狱后,他因无法适应社会而上吊自杀。然而,瑞德出狱后,虽然也经历了老布克的经历,感受到了手足无措的压力,但他想起了安迪的鼓励,提醒他:“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最好的东西,有了希望总会有希望。”他重获力量和希望,走向重生和自由。
第三,自我救赎。
从一开始拒绝让自己陷入牢狱生活,到与“姐妹花”的不懈抗争,再到坚持为自己的信仰写信挖坑,最后挖好隧道后,他一开始并不急于越狱,因为他对自己的救赎不是“越狱”,而是对自己的信仰和自己清白的坚持——“逃代表着邪恶的一面,永远没有人会相信自己的清白”,所以最后的逃其实是。打不过你的人,会让你变得更强。那些在生活中努力坚持,长期坚持的人,最终会给你回报的。你读的每一本书都有用,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你经历的一切都是一份“礼物”,总有一天,你会用一种方式回馈。安迪用自己长久的坚持完成了救赎。
第四,读者的救赎。
坚强的人只能拯救自己,伟大的人才能拯救他人。看完《肖申克的救赎》,大家都可以“得救”了。你有空吗?你对你目前的状况满意吗?你被制度化了吗?我们生活的环境是不是像《肖申克的肖申克》一样,有斗争,有危险,有压迫,有阶级,有不公,有那么多看不见的苦难?你也是这种环境,你会抱怨,会讨厌,但是渐渐的你会习惯。时间长了,你会发现你离不开它,就是你被制度化了。然而,你有自由的梦想吗?要不要突破壁垒?即使你在体制内,你还能随时离开体制吗?安迪,开了路,指明了方向。用了20年的时间,一把铁锤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终于打造出了瑞德认为需要600年才能雕琢出来的自由之路。
梦想并非遥不可及。当你开始实施它们时,你就离实现梦想更近了一步。
面对安迪,你能看到的永远是平静,看不到的一定是坎坷。无数个夜晚,每当有人睡着,他就拿起锤子,愚人凿山,一点一点,一石一土。第二天,他还是要不着痕迹地把它拿走,想想就很害怕。需要多大的耐心,需要多大的磨炼?逃出的那天晚上,安迪在排泄物管道里爬了500码,相当于4个足球场的长度。移动每一步需要多么坚韧顽强?
所有逆境重生的背后,一定有太多别人看不到甚至想象不到的东西,比如无聊、痛苦、煎熬、挫折、纠结——但坚持,永不放弃,让自由之光照亮人生的夜空!
时间是让人猝不及防的东西,时间是去而不返的旅行。无论如何,我们只能有这种生活,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但其实有一个中间地带,就是活的高,活的高的态度,时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不要体制化,不要同质化,不要活在别人眼里,不要迎合,不要迁就,不要谨小慎微,一定要坚守自己不屈的灵魂,挺直自己坚硬的脊梁!
其实每个人都要实现自我救赎,不仅仅是活着,更要活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