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起三落的小说家。

郝伟去世一周年。他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作家。时间会证明,他独特的小说和散文绝不是易腐的文字。此外,他的一生,包括他对王建安之死的简短介绍,充满了偶然性、戏剧性和传奇色彩。这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上,即三起三落,三鸣惊人,堪称典型,其间成败得失,颇令人回味。

1

大约二十年前的初冬,我参加了由几家副刊在吉林市召集的作家协会。一次宴会后,突然音乐响起,我看到一个小个子男人和一位女士跳了几步迪斯科后跳到舞台中央。那个长着大脑袋的矮胖子旁若无人地跳着舞。我很好奇,就问那个小个子是谁,身边一个人回答说是日报记者郝伟。他过去写诗,但现在他已经发表了许多小说。

这一刻的印象至今历历在目。认识他之后,我觉得他能写出好的诗歌、小说、散文,是因为他的生活,这几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是作家艺术家的必备条件。

2

一晃十年过去了。2008年冬末的一天,我参加了一个文学朋友的聚会。我和郝伟坐在一起。突然想起刚刚在都市报上看过他写萧红的文章,我说你看萧红的《呼兰河传》我也有同感。他叫了一声,转身看着我,意思是听我说。尤其是你对萧红和张爱玲的比较,我很赞同,我说。郝大感兴趣,说,你觉得呢?我说我比你走得更远,我觉得应该重新研究萧红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她的总体评价应该高于张爱玲甚至冰心。

前几天还聊到了巴贝尔的骑兵,很和谐。我跟郝伟说,你的小说情节比较淡,有散文化的特点,你最喜欢的呼兰河传也是散文化的。看契诃夫的《大草原》,那个散文中篇小说太赞了!他说,你一定要借给我!他说,不行,我们以后要多聊聊!我拿出手机,存了电话号码。就是这样,往往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一种相知恨晚的感觉。我感觉他的小说不错,跟他的谦虚好学,跟他师傅读经典,跟他的思维敏感有很大关系。

仅仅过了两个多月,2009年《人民文学》第二期刊登了郝伟的两篇短篇小说《卖水果》和《潘迎》。他很高兴,打电话叫我去酒店聚聚。样本杂志还没到。我一到旅馆,他就抄了两篇短篇小说给我。他说,我不想删除李敬泽半夜编辑完稿子后给我发的所有短信!激动之情溢于言表。那是人民文学。他当然值得幸福!

不知道他怎么对果农和放风筝这么熟悉。郝伟告诉我,他逛早市的时候看到一对父子在卖水果。两代人的不同表现让他很好奇,所以聊了很多。他还从别人那里买了一串苹果表示感谢。郝伟喜欢看热闹。在晨练中,他经常和放风筝的人聊天,问问题。街上有争吵,有战争,他也看。

只有有了好奇心,才能发现新事物,发现美,产生人的创造力。平庸的矮子时代,人的童心都去了哪里?好奇心呢?郝慧的话里有一种童真,像一个孩子用好奇的大眼睛盯着这个世界。这是郝伟无穷无尽创造力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那天,四个人喝了一瓶白酒,20瓶啤酒。毫无疑问,郝伟喝的最多。

后来才知道,这是郝伟在文坛的第三次复出,一炮而红。

郝伟写了一本回忆录,我的小说旅程。看完这段回忆,我才知道,我对他的了解太少了!从1975年他中学毕业时写的第一首诗,到1982年他从师范学院毕业后成为一名中学教师,这7年间,他在《诗歌》杂志、《人民日报》、《长春》等40余种期刊上发表了自己的诗作,出版了诗集《季节的旅程》、《雨季的相思》两部。

1983年,借着一个意外的机会,他突然爱上了小说——根据一位老师的亲身经历,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淡淡的回忆》,发表在《萌芽》月刊上。直到1985,在这三年里,他一发不可收拾,在《北京文学》等省内外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小说,显示了他的小说写作才华。在这十年里,他从诗歌转向小说,这是郝伟的第一个创作时期,也是他小说创作的开始。

1985年,沿海开放的不稳定青年郝伟,决定改变人生,下海卖书。突然,他离开了吉林市的报社,和妻子去了连云港广播电视台。两年后,因为妻子不适应,他们搬回了吉林。他成了跑城建的记者,拿着手机,混迹在倒建材的人群中,搞“缝纫”,出入夜店,证明自己也有赚钱的能力。一晃就是1995——一共十年,他离开了文学。

1996,郝伟说这是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病了。住院,无聊,打扑克打麻将打累了,抓几本杂志看看。作家杂志上的一篇中篇小说吸引了他。原来是他连云港的朋友写的,他不满。此外,作家杨永明和王建安一直在思考他们最初的理想,并认为是时候了!他突然疯狂写作,住院三个月,连续写了两部中篇小说和十几部短篇小说,都发到自己喜欢的杂志上,从《作家》、《上海文学》到《人民文学》,反响不错。公司简介和瓷器之声都是在这里发表的优秀作品。65438年至0998年,省作协举办“郝伟小说研讨会”,著名评论家石称之为“郝伟现象”。许多精选杂志纷纷转载他的小说。先后出版小说集《情感危机》、《老人与鱼》,各种省市文学奖接踵而至。总之,从1996到2001这五年是郝伟的第二个文学创作期,出现了他的第一个小说创作高峰,开始确立他作为小说家的地位。

不过(契诃夫说不是好话),2001年,他所在报社的领导换了,他很受重视,让他当了广告部主任。郝伟是一个厌恶生活的人,压力很大。他每天三点前起床(这后来成了他起床写字的时间),在床上按下计算器,感受一天的收入。报纸的收入前所未有,他的写作完全停止了。之后领导生病了,换了另一个。形势大变,人们觉得很残酷。郝伟是个情绪化的人,一度陷入对生活的绝望,喝酒打麻将,麻醉自己。就这样,从之前在广告部的忙碌到对生活的失望,从2001到2008年年中,历时六七年,他第二次离开文学。

爱好和生活习惯的影响比较稳定。郝伟说,也许我的命运就是继续写作。在他第二次离开文学7年后,2008年,某省的一次创作会议和活动——“吉林省骨干作家高级研修班”突然拯救了他。起初他不想去,但他的朋友劝他去长春。他尤其记得评论家王双龙找他到家里长谈,劝他继续小说创作的那一幕。带着领导和大家的期待,郝伟第三次回归文学,第二年,也就是2009年初(也就是我认识郝伟前后),马上发表了短篇小说《卖水果》,他又一鸣惊人。上海文学转载卖水果,配发洪志刚评论。这次回归文学,他曾对我说:“我五十多岁了,快退休了。文学是我一生的爱好。这次改不了了。我会一直写下去。”

他做到了。2008年至2014年春,猝死。七年来,郝伟第三次回归文学,创作达到第二个高峰,完成了三部短篇小说,《无名氏》(作家社,2011版)。2013年获长白山文艺奖)《过着别人的生活》(作家俱乐部2013版)《雪崩》(* * *文艺俱乐部2015 1版)。先后出版散文集《酿葡萄酒的心情》(九州出版社,2011版)、《梦与觉醒之间》(中国图书出版社,2013版)两本,发表大量短篇小说,编著短篇小说集《走向彼岸》。2013中国作家协会召开郝散文座谈会。从作品的数量、质量和影响来看,可以说最近七年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

郝伟终其一生,不仅在本省,而且在中国,都可以被列为一位艺术风格独特的优秀小说家。可惜他走的太早了!

有什么东西在推它吗?事故发生的第一天,2014年2月24日晚上,王建安做了自我介绍。郝伟突然打来电话。他说《过别人的生活》上线了,听说卖得不错。”雪崩》今天已经修改完毕,正在等待审批出版。他说他过去正在策划另一部关于关东大地和长白山松花江的小说,过几天就要动笔了。我说写完这个长故事我就有体会了。不要操之过急,很累,也很马虎。你每天写一点,悠闲的写,有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好段子。他还说他刚刚编了一个小故事,题目是你喜欢的《到对面去》。我很诧异,说今年马年,你真是马蹄病!

这个电话打了40多分钟,老婆叫了我好几次吃饭都没放下。

谁能想到,这是最后一次通话?

郝伟是多么热爱生活啊!

让我们回到开头,谈谈酒吧。郝伟喜欢热闹,尤其在喝酒上,就是要喝醉。龙鑫师兄七十大寿那天,他已经醉了。这时,雨下得很大,他的朋友开车送他回家,他的衣服湿透了。第二天,凌晨四点,他起床写作,博客上贴了一篇很漂亮的短文。这让我想起了普希金,他有一段时间每天晚上陪妻子去舞厅,但还是一首接一首地写诗。这也是必须的。有一次酒桌上,坐在对面的一位诗人给自己倒了一杯酒,声明自己血压突然升高,不喝任何酒。诗人随即遭到了郝伟的抨击。你不喝酒在这里做什么?我就是不喜欢和这种人喝酒,看别人喝醉酒看得一清二楚!

一个糖尿病人这么多年嗜酒,意味着什么?最后导致我在北京的儿子在他的博客上向他的叔叔和爷爷申诉。儿子是郝伟的心尖。与其说是郝伟听从了朋友的建议,不如说是他承受了父母之爱的压力和自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郝伟确实控制了自己的饮酒量。

我想,郝伟,从他的迪厅到酒到他的写作和肆无忌惮的批判,尤其是他一生文学创作的跌宕起伏,是有一条线贯穿其中的。不然你怎么能写出这么多好的诗歌,小说,散文?不然怎么会涨跌这么厉害?

性格决定命运,性格也决定一个作家诗人的文学创作。

浩浩荡荡的* * *,也有成功和失败。俄罗斯民间谚语说:优点的延伸就是缺点。我认为2014年2月25日晚上8点多和朋友喝酒后,在离家不远的路上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和酒有关。

一辆从弯路上飞驰而过的出租车迎面撞上了郝伟,真的很奇怪!当时郝伟和他的朋友正站在斑马线上!

他才58岁。太突然了,一年过去了,好像他还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