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做“这2件事”最伤肝!中医:最养肝的方法,跟情绪大有关系
大病都是从小病痛开始的!老祖宗们认为,再微小、再隐蔽的疾病,不管“藏”得多深,总会通过种种迹象“象”显露出来。名医李时珍第十六代嫡传胡涂医表示,如肝血不足的人,表现于外容易出现手足颤抖、伸张不利;心的功能出问题,则容易有失眠、健忘的现象。
人体是个完整的统一体,任何一个器官有病,其他器官都要受到影响而有所表露。
《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脏相通,移皆有次。”每个脏腑既独立存在,又密切相关:肝肾水木同源,心肾水火既济,肝肺气血升降......,五脏除了有水火气血的阴阳互根关系,还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制约化解关系。
中医的核心理论藏象学说来之于《周易》,核心内容固然与脏腑有关,却非解剖学意义上的脏腑,而是通过类比,用五行间的生克制化规律来了解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为何中医特重“养肾”?主因肾的盛衰影响生殖、生长、发育强弱
人体不断代谢的水液,从胃开始受纳到脾来运化传输,接著肺进行通调,最后归于肾。
肾中阳气发动,将其“气化”而分清浊,清者回到肺去输布于各个脏器,浊者注入膀胱排出体外,如此循环反复,靠的都是肾阳的力量。一个人如果肾阳不足,气化就会失常,也就是水液代谢障碍。一般所说的小便短少、身体浮肿都与此有关。
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对人体起着温煦和生化作用。肾阴则是人体阴液的根本,对人体起著滋养、濡润的作用。所以中医特别重视养肾,甚至有“肾为先天之本”之说。肾的精(编按:属于“水”(液体)的一种)气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殖生长发育强弱,故医家特别强调要寡欲保精。
常熬夜、沉郁寡欢最伤肝
肝藏血,血是液体,为什麽肝却五行属木?这是因为肝气喜条达,主升发、舒展如树木般故取象比类为木性,且肝血需要依赖肾气滋养,正是“水生木”,喜条达、疏泄的特性在人体上就是气机升降与调畅。
如果一个人的肝气不舒畅,容易沉闷欲哭、郁郁寡欢,如果是女子则容易导致月经不调;男子则多表现为消化功能不强。
肝血不足的人,容易出现手足颤抖、肢体麻木、伸张不利,这是因为肝血不足以养筋,肝血的盛衰直接影响到筋的运动,所以中医书上常说“肝主筋,其华在爪”,因为“爪为筋之馀”。
最养肝的方法是性格开朗,四通八达做人做事,慈悲喜舍都有一些,结合早睡、练习保肝护胆的方法。
最伤肝的方法是熬夜、终日郁郁寡欢好像谁都欠你钱一样。
心的功能出问题 轻则失眠、健忘,重则精神失常
心藏神,主血脉,其华在面。心所藏的“神”,可以理解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指挥中心”即精神、意识、思维等。这就是麻烦所在!因为现代生理学清楚明白地指出人的精神活动、思维能力都是大脑的功能,而中医却偏偏认为其“背后”与五脏—特别是“心”有关。如果“心”的功能正常,因为“心藏神”所以一个人的神志就清楚、精神就正常;如果“心”的功能有问题,重则精神失常,轻则使人“六神无主”,诸如失眠、健忘、少年痴呆等。
所谓心主血脉,血是血液,脉是血液的通道,血液运行于脉中,主要靠心气推动,所以中医有“气行血亦行”之说,心气的强弱决定脉道的盈亏,这可以从脉象和面部的色泽反映出来。
血气旺盛的人,血脉充盈,其脉象自然和缓有力,面色红润;如果一个人的心气不足,必定脉象细弱或节律不整,面色恍白。所以叫做“其华在面”。
久坐族常大腹便便、头重体沉 是因脾为“湿”所困
脾主运化、统血、肌肉四肢。“运化”现代语言就是消化吸收、输送营养物质和水液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发挥其滋养濡润的作用。
代谢后需要的水液会经过肾脏、膀胱排出体外,这个过程主要是脾、肺、肾三家互相协调来完成。
很多坐办公室的人常常可见大腹便便、头重体沉,这是脾胃湿所困的原因。脾在五行中属土,喜燥恶湿,要对治这种现代病,就要健脾利湿。而健脾利湿,就不能不顾及肺、肾两家。所以高明的中医会先振奋肾阳来祛除阴邪,然后助肺气以利肃降。
呼吸应“细、柔、长、匀”可养肺气、五脏六腑正气
肺主气、宣发、肃降。这里的气包含呼吸之气和“天气”,天气是《黄帝内经.素问》所说的“天气通于肺”。
这里的“天气”是指“肺朝百脉”之气,就是“真气”。真气是什麽?硬要解释它,可以理解为水之精气与肺所吸入的气相结合而积于胸中,通过心脉布散全身。“有气无力”在中医看来就是肺气有一点儿,但太虚弱了,导致身倦无力、语言低微、呼吸无力。
“肺主宣发”就是肺气推动全身气血津液散布全身四肢百骸,内达经络脏腑,外通肌肉皮毛,无处不到。咳嗽、喘气、鼻塞、胸满等都是肺气得不到宣发所致,医家治疗这类病,一般都要振奋肺脏宣发的功能。肺在五行中属金,而金生于土中,所以要振作肺气,必佐以健脾。
肺气虚的人,皮肤不固,容易受凉感冒,容易出汗,而皮肤的汗孔也有散气以调节呼吸的作用,若肺气虚弱,皮肤毛发得不到应有的温养而无法抵御外邪的侵袭。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呼吸均匀,则肺气出入自然通畅,这就叫“宣降正常”,若肺气不宣或肺失肃降,则会引发咳嗽、喘息、胸闷、肋骨胀痛、小便不利、水肿等问题。呼吸细、柔、长、均、匀,如此,可养肺气,更可养五脏六腑之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