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红楼梦不能作为评书播出。原因是什么?
有人说,如果把人分为两类,就是读过四大名著的人和没读过的人。这两类人的生活是不同的。
随着名著的关注和普及,《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都被改编成评书,广为流传,但关于《红楼梦》的评书并不多见。
有人曾问著名评书家刘兰芳,学术界认为《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吗?为什么不谈《红楼梦》?
刘兰芳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红楼梦》无根”。
刘先生所说的根,是指这本书只是一群贵族生活在封闭的贾公馆里的场景,几乎与外界没有交流,也没有一般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其实这个问题具体可以分为这几个原因。
红楼梦里没有“故事”,只有“琐事”。《红楼梦》不同于中国传统小说。其他传统小说是叙事的基础,但《红楼梦》的精髓在于写人物。
另一方面,角色依赖于一些琐碎的事情。
黛玉初入贾府,全书一章。我们看得出来,贾母对孙女照顾得很好,无微不至。
作为姨娘,王夫人自然不会落后,正好赶上王熙凤和黛玉见面,于是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小事。
王夫人对王熙凤说
拿两块缎子给你妹妹剪衣服,别忘了。
王熙凤说,我早料到了,果然准备好了。当我妻子好好照看它的时候,
王夫人笑着默默点头。
像这样的只是生活中很常见的场景,但作者刻画出来,显然是有他的用意的。
王夫人叫凤姐拿了料子给黛玉剪了衣裳。这是说给贾母听的,告诉她我姨母和你一样爱林黛玉。
而搜索的表现甚至更好。在王夫人告诉她之前,她已经提前准备好了,说明这个嫂子对林黛玉的伤害更大。
最奇妙的是“王夫人微笑着默默点头。”
这个小动作说明王夫人对王熙凤的反应很满意,不管她是不是真的在准备。她姑姑和侄女配合的很好,老太太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看到,这样琐碎的家务,充分显示了人物的性格。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故事,只是一件小事。如果拿来当评书,估计没人听。
像书这种琐碎的东西很多,要看三五遍才能慢慢明白其中的含义。
没有剧情,只有细节。《红楼梦》结构复杂,涉及人物众多,没有跌宕起伏,只有生动具体的细节。
红楼梦里的人物多达983个,当然也有很多只出现一次的小人物。
这些人物虽然很小,但是通过一些细节会被永远记住,印象非常深刻。
比如大名鼎鼎的宁国府老奴焦大。我曾经和宁国公并肩作战,赚到了这个家业。
但他看着宁国公、贾珍、贾蓉等人的后代不思进取,一味的开心和焦虑。
同时宁国府的这些人对他也缺乏尊重。在一个醉酒的晚上,因为贾蓉给他分配了一个不公平的工作,他借着拼命喝酒来骂自己对这些人的不满。可以说,焦大的骂是“千古骂名”,掷地有声。
荣哥,别这么说。甚至你的父亲和祖父都不敢反抗焦大。你祖上九死一生,赚了这个家业,现在不报答我,却叫我师父。你说别的,咱们红刀进去,白刀出来。
焦大的举止被三言两语描绘出来,令人印象深刻。
这样的小人物很多。都是通过一些经典的细节描写一两个细节,我们会一直记住。
与焦大相似,还有一位高级官员,也令人印象深刻。
《红楼梦》里,姑娘本身并不是很重要,还有比姑娘地位低的人,也就是演员。
中间有一个年轻的官员。虽然她是个演员,但她很有个性。她已经出现三次了。
当袁春去看望她母亲时,她被要求唱两出戏。灵官想,坚持拒绝的不是这个角的戏,贾蔷只好跟着她。
后来宝玉闲着无聊,看见灵官在院子里用一根稻草画“强”。
第三次,贾宝玉想听她唱歌,她严重婉拒。
后来宝玉被她和贾蔷的话惊呆了。她让宝玉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
这些生动的小细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她所有的行为和《红楼梦》的故事好像都插不进去,只是在一些细节上,联系靠几句话,并不是一下子就出现的。
这就需要我们对照着来看了,因为这真的是一个无名小卒,从此她再也没有出现过。
尽管如此,三次出场,她的性格始终如一,光听是听不出味道的。
文中出现大量诗词歌赋,具有很深的文学价值,需要深入品味和发掘。
《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有其特殊性,是表达人物内心和命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诗歌有很好的人格属性。《葬花》《桃花》等文笔都是林黛玉写的。
虽然林黛玉也能写出其他风格的诗,但其中总有她的影子。
诗歌极具暗示性。
很多诗都暗示了背后人物命运的发展。贾宝玉梦游幻境,十二女集里的词曲都在暗示着每个人的命运,给阅读增添了极大的趣味。
开篇的《好歌》和甄对《好歌》的评论都是集大成之作。
包括姑娘们猜中的谜语,谜语中也有预言性的暗示,还有团里办夜宴时,各自拿到的花纸条,每一张都暗示着大家的命运。
《红楼梦》中的诗很多,诗的美是其他小说无法比拟的。像这些,所有的产品都需要仔细研究,不一定能研究透彻。
总结:《红楼梦》这些与众不同的地方,有琐事但无故事,有细节但无情节,有诗词有个性有暗示,从而成就了《红楼梦》。
正是通过这些日常的吃喝玩乐场景,反映和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它始终以人为本,注重细节。虽然结构复杂,但整体宏大完整,确实适合做精品。
但由于大众对《红楼梦》的喜爱,刘兰芳后来把它编成评书播出,却没有其他三部名著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