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庸时代武侠小说面临怎样的危机?

中国的武术文化源远流长。自唐代以来,武侠小说这种通俗文学开始兴起。时至今日,武侠小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武侠小说以古代为背景,讲的是江湖儿女漂泊的故事,有的武侠小说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穿插着国家与家族之间的仇恨,让小说的本质内容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

无论武侠小说讲述的是江湖传说还是家国情怀,其故事内容其实都是小说家的虚构,是幻想的产物。当然,这些虚构的武侠故事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一种介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文化想象。而我,更愿意把武侠小说当成童话,而且是成人童话。成年人看武侠小说,大多是为了消遣娱乐。作者胡说八道,读者白读了。在阅读中,让你被现实生活挤压的灵魂得到解放和放松;让生活中失去的东西在幻想的世界里得到安慰和补偿。在这个娱乐和再娱乐的过程中,读者潜移默化地受到小说中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和作者的自我风格,不同类型的武侠小说应运而生。范延桥在《人与旧小说史》第五篇中,谈到武侠小说的类型时说:

“武侠小说可以分为几种类型。一个是历史和民间传说相结合的,专门研究拳击和格斗的。这个叙述更加合理,而且没有涉及怪力的困惑。多是关于双方的争斗,或是各派武术家之间的感情斗争引发的私人争斗,或是政府、镖局、绿林之间的矛盾故事;第二种虽然也结合了一些历史事件,但专门写武林,不掺杂童话。但武术的内容并不合理,有掌风能伤人咳嗽能树敌等超人技能,也有宝刀剑等魔法。故事背景虽然还是世界社会,但已经失去了现实主义色彩。三是描写虚无缥缈的剑仙之争,故事更加玄幻,比前者更差。”

范彦桥讲了从古代到民国旧武侠小说的几种类型和叙事模式,而梁羽生、金庸、古龙等新武侠小说家进行了武侠小说的现代转型,其中金庸成就最大。金庸为武侠小说注入了现代意识。武侠小说表面上看背景还是古,人物还是古,但他的情感意识是现代人的意识。武侠小说中的人物除了善恶之外,也有善恶兼备、似恶实恶的,表现出复杂的人性多向性和深层次的思考,既远离旧传统,又具有现代风格。

与金庸一样,梁羽生、古龙等武侠小说家也将现代小说的技法引入武侠小说,提高了武侠小说的文体意义,从而与正统严肃文学持相同观点,并逐渐被人们接受。但无论是旧武侠还是新武侠,都是面对读者市场的需求,为了卖点而不断求新求变,追求奇诡和刺激,使得武侠小说的童话虚拟性走向了极致。这样新旧武侠小说,写着写着,总会陷入命运的怪圈,总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所以,新武侠小说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后金庸时代”的出路问题。具体有哪些问题?我来详细说明一下。

武侠小说的怪圈:从“武”到“无武”的演变

顾名思义,武侠小说是以“武侠”为题材的。有一派旧武侠小说,就像范延桥说的,专门研究拳术和武功,不涉及怪力之乱。这类武侠小说还是比较接近中国古代武侠的,但缺点是朴实无华,不好读。与这类武侠小说相反的是玄幻武侠小说,如《蜀山剑侠传》中的剑仙斗法故事,以及神奇的妖怪,实在是离奇荒诞,也招致了严肃作家的批评和不满。

的确,从武侠小说的体裁来看,从武侠到魔幻的变化,实际上是从“武侠”到“无武侠”的发展,这给武侠小说带来了危机。新派武侠小说家扭转了这一危机,为武侠小说注入了活力。但说到武功,除了从佛教典籍或古代气功中引入的虚构“内功”外,就是十八掌渡河、芦苇难抓渡河、踏雪无痕等轻功,再就是兰指和阳指等致命武功。这些莫名其妙的武功,后面写的,都是无计可施。

《倚天屠龙记》里,张三丰教了张无忌的太极拳和太极剑,不仅仅是因为柔的武功,更是因为张无忌必须同时学与忘,才能学到太极拳和太极剑的精髓。《鹿山公爵》的主人公韦小宝除了会逃跑之外,没有任何武功。他简直就是个流氓,但就是这样的人,却做了很多大英雄做不到的事。武,成了无武;古龙武侠小说里,谁知道小李的飞刀手法是什么样子的?只有在每一个关键时刻,袖中刀无形中飞出的问题才得以解决。这也是武功的最高境界,没有赢的招数也没有赢的招数,没有武功的武胜。

金庸之后,和黄易的武侠小说一样,都发展成了玄幻;在倪匡身上,除了武侠,科幻、推理、奇情等元素成为创作的主流。现代科技催生的影视剧,出于商业目的,最喜欢拍武侠片。用高科技拍出来的武术很好看,那些奇幻的武术借助声光电被拍得栩栩如生,但热闹一阵之后,观众就更不愿意看真正的武术了,这就迫使传统武术向表演发展。这样一来,武侠小说和真正的武侠就会逐渐消失,从“武侠”走向“无武侠”。

武侠小说模糊和混淆了历史的真实面目。

由于武侠小说以古代为背景,这使得武侠小说家愿意将历史题材融入到武侠小说中。老派武侠小说家温公之所写的《忠义英雄传》,以于谦为主角,展现了明朝的历史。新派武侠小说家,如梁羽生的《女后传》、《大唐游侠传》、《昔日侠影传》、《七剑下天山》等。,还有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剑书,屠龙记,鹿山公爵等。,将侠义精神与历史题材相结合,使得武侠小说充满了强烈的历史感。还有武侠小说,只以古代为背景,似乎借一个鸡蛋的壳生成自己的奇幻故事。和古龙的很多小说一样,只说古代,并不真正指哪个朝代,哪个世代。

当然,没有虚构就没有艺术,武侠小说也离不开虚构。只是武侠小说相对于历史小说来说,包含了太多的“戏言”,比如黄易的《寻秦记》,都是虚幻的,与秦国的真实历史相去甚远。作为一个小说艺术家,这样对待历史无可厚非。但随着武侠小说的流行和武侠影视剧的兴起,很多读者或观众分不清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他们往往把历史当成真实的历史,以至于历史的真实面目在大量的“笑话”面前变得越来越模糊,进而造成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对历史的误读。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比如历史上的曹操,可能不像小说家描绘的那样,但是又有多少人有时间去翻翻那些厚厚的史书,或者看一看那些长篇大论呢?

武侠小说从“武侠”到“无武侠”的转变是否应该如此,乃至武侠小说的未来,这些问题还是留给小说家去解决。但是,作为读者,我们在阅读武侠小说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千万不要把历史当成笑话,把更不用说当成笑话。武侠小说毕竟只是成人童话,不要把冯京当马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