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选读推荐文本
宏宇发信息
回到27号滴滴翠庭,费阳的戏,蝴蝶埋在香冢里,燕子哭泣,红了眼泪。
文静·范思
第三十一次撕扇让女儿笑出了白头双星因为麒麟
即席评论
第三十九回村奶奶是个信口开河的,而我哥是偏要垫底的
三界新安
第六十五回贾二——她偷偷嫁给了尤二——义尤三姐,想到了嫁给刘二郎。
数据传输器
1,俞平伯论《红楼梦》的语言资源
在小说本身的发展中,《红楼梦》既继承了唐代传奇文学的曲折,又继承了博大精深、感人至深、凝练隽永的方言传统;此外,它还发展了宋代白话文学中叙事复杂、情节多样的生动白话传统。把两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就达到了这样的高峰。所以虽然夹杂了一些文言文,但似乎不仅不妨碍白话文的流畅;又因为运用了文言文的质朴和深刻,增加了白话文的精神气息,使其更加生动活泼。而且这种文言文在书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书基本上还是用流利的白话文写的。这些流利的口语在人物对话中尤其成功。
北京话是中国最美的语言。《红楼梦》里的对话几乎都是北京话,都是红色作家加工提炼出来的。真的很生动。比如第三十六回,凤姐裁了丫鬟,不要埋怨她,要感谢她。凤姐这种混淆是非的性格和语气,如果不用流利圆润的京腔,绝对不可能如此传神。
用北京话就能画出这么好的图和音,其他地方就不行?当然不是,你还是可以的。不过北京话便宜一点:流传广,全国各地都可以用。红楼梦用它,让大家明白书中生动的地方;不像其他方言写的小说,除了那个地方的人,没人看得懂。
2.俞平伯论《红楼梦》语言的准确性。
曾几何时,有句话叫好文章不能加减。我不相信。我觉得有点夸张,就这么说了。最近的《石头记》,经常发现加减一个字就成了笑话,我们知道古人的话不是骗我的。
例如,在第21回《西安任熙陈娇镇鲍真语》中,有一段是由智延斋陈赓写的:
袭人冷笑道:我不敢生气,但从此不要进这家门。反正有人在等你,不用你告诉我该怎么做。我还在等那位老太太。
就说“从现在开始不要进这个房子”。谁不进这个房子?好像少了一个字。看看当初的程家本。程佳文章简介:
袭人冷笑道:我不敢生气,但你从今以后不许进这家门。……
所有的书都差不多(有原件,有“你”字)。“从今以后不要进这个家门就是了”,虽然意思很明确,但“你”字可以考虑。你看,袭人怎么能叫宝玉不进自己家呢?为什么不把和尚赶出寺庙?改成‘我’怎么样?比如“我就是从现在开始不要进这个家”,没什么意义。袭人就在这个房间里,只能出去,进了也没关系。应该说是“我就是从此不呆在这个房子里了”。但是这本书里的话不是这样的。
有个“你”字说不通,换个“我”字也说不通。怎么才能分辨出来呢?只要不用这个词,就会像一本厚厚的书。这个句子没有主语。没有主语就不能造句,虽然在普通语法里是这么说的,但在文艺里也不能生搬硬套。
这里不仅没有主语,也没有主语。一有话题我就愣住了。袭人这句话的意思真的是针对宝玉的。宝玉的黑家人白天去了黛玉的湘云的房间,所以袭人说“从此不要进这个房间”既是气话,也是讽刺,“你”字本来就该有的。但在当时,她的身份
地位,在本书的事上,却不能说“你”。我说你,不是袭人为自己开脱,是她把宝玉放逐了。所以里面全是废话,且不说谁不该进这个房间,就像宝玉和她自己一样。她说的是宝玉,极其“挥五弦见洪飞”,攥得很灵活。后人不知道,“你”字是白加的。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神仙和凡人还是有区别的。
更有因为减少一个字而闹笑话的,也举了一个简单明了的例子。比如第十回《张太乙谈病贫之源》有这样一段话:
坐在她旁边的一个女人说,是不是这样?真正的君子说话像神一样,但我们不需要说出来。目前我们家有好几个医生都在看,但也不能说的那么真实。有人说是幸福,有人说是疾病,这个说不相干,这个说怕冬天的至日周围永远没有真相。请大人理解说明。这位先生说,奶奶得了这种病,但你们都很担心。如果要在第一次月经的时候用药治疗,恐怕到这个时候都好了。(程家本)
后来的刻本如程一本、道光本也是如此。把女人含在嘴里,“先生们”这个词当然指的是女人。这个不太好理解。那位先生为什么要把秦的病归罪于女人呢?他们能做到吗?以前看到这个地方会觉得有点别扭。
看原文,肥耿本,这句话多了一个“那个”字,如下:
但是那些先生们被忽视了。
这个有点好。而“先生们”指的是医院里的医生,也就是张先生的同事,傲慢不满,符合医生的语气。如果删除“那个”这个词来指代一个女人说的话,不仅可笑,而且当面说人也不合适。
“that”这个词在语法上大概叫做指示形容词。一般来说,“那”字和“那”字似乎没有太大区别;有些地方访问权限很大,比如这里,所以不能删除。
从这两个简单的例子来看,文章确实有一字不加,一字不减的境界,不是前人说的或者吹嘘的。这一点从《红楼梦》校勘工作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所以题为“增一分嫌长,减一分嫌短”借用宋鱼夫的话。
4、周论《红楼梦》的叙事语言。
在整个《红楼梦》中,作者很少直接说话。开头引用《西江月》两首诗,是在古文的影响下,以传统小说中作者的口吻介绍人物的一种形式。《红楼梦》写的时候,形式上的对冲完全被搁置了。曹雪芹在宝玉出场时采用了这种形式,这在全书中是非常独特的。这两首《西江月》,可以说是对贾宝玉的一次全面“鉴定”。没有一句贬低贾宝玉的好话。曹雪芹用这种形式来打动读者,说宝玉没用,世上这样的人很少。曹雪芹把书中的主角描述成最坏的人。为什么?曹雪芹毫无顾忌。他没有低估读者。他害怕下面这些他用毕生精力塑造的人物会被读者误解。曹雪芹敢这样写。除了说宝玉的“聪明”是借梦里警仙之口对宝玉的正面褒奖之外,可以说作者在整个《红楼梦》八十回中,没有对宝玉有过正面的褒奖。叫他疯了疯了傻了;说自己不谙世事,怕看文章,说话偏心;说他不喜欢礼节...诸如此类。此外,他还从各种角度贬低宝玉。比如三十五回《尝荷叶汤》,写的就是傅家两个女人在现场看到的一幕。出来后两人边聊边说:“奇怪,有人说他们家宝玉长得好看,内心很迷茫...他把手烫了,问别人(玉川)疼不疼。这不是很蠢吗?”作者还借女方之口说,宝玉“常常在没人的时候又哭又笑;看到燕子就和燕子说话,看到河里的鱼就和鱼说话,看到星星月亮就和星星月亮说话。他不是在叹气,就是在嘀咕...".这是从一个女人的层面和眼光对宝玉的“评价”。曹雪芹敢这样给贾宝玉看,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后人会不会误解他辛辛苦苦塑造的正面形象?我估计他也想过,但这并没有影响他这样的表现,最后的艺术成就还是那么辉煌!
4.周仲明论《红楼梦》的语言美。
《红楼梦》的语言之美,首先在于它的文字并不是特别华丽、鲜艳。相反,它是简单的,像日常生活一样简单。这种美在于日常生活的朴素语言,却表现出极其深刻的社会内容,对人物寄予强烈而饱满的感情。产生了耀眼的奋斗理想的火花。
《红楼梦》语言清新深刻的艺术美,不是靠哲学逻辑的力量赢得的,而是靠它生动的情感力量赢得的。因此,崇高、纯洁、饱满的情感美是《红楼梦》语言美的又一特征。
因为《红楼梦》的语言具有很大的思想感情容量,所以它的语言美又有了一个特点:橄榄之美。用作家曹雪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读在口中,犹如一颗重数千斤的橄榄。(第四十八回)这是曹雪芹借香菱之口,对王昌龄一首边塞诗的语言造诣的评论,实际上恰恰说明了《红楼梦》中曹雪芹本人所追求和达到的这种语言美的境界。什么是「橄榄美人」?这就是每一个字都要经得起咀嚼,百读不厌,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充满芬芳和无尽的醇美。宝钗说黛玉听了老太太“不是仇人不聚”的话,所以“低头咀嚼这句话的味道...”(第二十九回)。黛玉读《牡丹亭》时,也“咀嚼”过“如花似玉,似水流年”这几个字,“但她觉得这几个字警示着人,芬芳四溢”(第二十三回)。《红楼梦》中人物口中对语言的反复要求是“嚼”、“品”、“忆”、“余香”、“戒人迷”、“陶醉”、“不能流泪”,显然反映了作家自身在这方面的努力和审美要求。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归根结底是意象美。没有人物刻画,无论语言多么美丽,就像一朵没有土壤的花。毕竟不好看,没有生气,醉人。《红楼梦》的语言之美,在于他刻画人物的本领之大。在这方面,除了上面提到的艺术美、情感美、橄榄美之外,人物形象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提高和吸引,《红楼梦》的语言在人物塑造上尤为生动。
5.王朝文论《红楼梦》语言的创新性和简洁性。
只有从语言创造性和语言简洁性的对立统一中,才能正确理解《红楼梦》的语言优越性,及其“言外多意,刻于言中,意中惑”的优点,即传统诗学理论强调“触物兴情”、“托物抒情”等主观感受,以及用比兴的方法表达这种感受的优点。李贺的诗如果有用的书太多,难免字义晦涩难懂,但《红楼梦》的语言并没有与大多数读者的审美需求相矛盾的缺点,反而有内容含蓄、经得起反复咀嚼的优点。比如,早在脂砚斋就注意到了,原来是“秦可卿失香楼”一章里的线描,后来改成了“秦可卿封龙禁队长”。这句话描述了死在贾家的反应:“...那时候家里人什么都知道,大家都疑神疑鬼”,可见叙事语言具有内容含蓄的优势。胖评指出:“九个字写尽天下,写而不写。”当然,如果说这九个字写了她公公贾珍和媳妇秦可卿的秘密,那就太夸张了。但不可否认,这种“惊”与“疑”,对于宁府突发事件的精神反思,对于贾珍与秦之间道听途说、猜测与看法的描述,都是含蓄而准确的,超越了翁与媳妇的关系。这种描写,对于不粗心的读者来说,如果会引起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应该说是一种可取的艺术手法。对于既想读故事,又愿意从中发现点什么的读者的审美需求来说,这九个字是一种富有表现力和启发性的语言,即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艺中语言的优点——“意在言外”。
我认为《红楼梦》的形式和风格有一种不同于西方艺术的中国特色,它类似于中国画或国剧的舞台艺术,不以营造现实主义的假象取胜,而主要是表达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比如不强调景物的直接再现,而是强调人物造型和动作的特殊点来表现环境的特殊点。所以我读的时候,感觉找到了比直接感觉更多的东西,读着读着就觉得总是新的。
《红楼梦》中许多粗略的叙述都包含着不肤浅、不概念化的主题。既然是隐性的,当然还有待读者发现。比如第十六回对贾琏与冯争权夺利的描写,在艺术形式上看似平白无故,但其生活内容却并非不可追溯。如果再看一遍,可以说凤姐和贾蓉、贾琏和贾蔷的对话是同时出现的。不难理解曹雪芹对丑恶事物的讽刺,实现了深刻性与通俗性的和谐统一。同时也可以看出曹雪芹在书写人物性格方面的突出笔力。为了迎接贵妃来探望母亲,贾蔷要去姑苏处理各种事情,比如请老师,买姑娘和戏服学戏等等。临行前,贾蓉和贾蓉来看贾琏夫妻时,从四人的一段对话中,可以看出语言平淡而不平淡的艺术美。可能会引起读者相应的体验甚至分析,从而深刻理解人物内心的秘密和作者的意志。
贾蓉(悄悄问凤姐)姨娘要什么?……
凤姐(笑)别放你妈屁!我没有地方放我的东西。我希望你偷偷摸摸。
贾蔷(悄悄问贾琏)想要什么东西,顺便织成孝敬她。
贾琏(笑)别尖锐!刚学会做事,先学会这招。我错过了一些东西,所以我会写信告诉你,不要就此打住。
胖评只重艺术,称赞贾琏“再作此言,不犯阿峰”。这意味着,它不仅是对凤姐描写的陪衬,也是对她言行的描写。里皮多次评论“阿峰欺人”:“自始至终,你细看阿峰对待容强的方式,就可以(称之为)一体一方了。可是,你还是用这样的方式欺骗荣,这件事会被别人知道的。”这种说法虽然没有深入到问题的深度,但也说明了脂砚斋读书的细心。他似乎注意到了曹雪芹把冯和贾琏在性格上的联系(贪财和故作正经)写出来,也看到了他们的不同(前者没直接说,后者敢直接说),看到了作者对这些特点不含糊但又含蓄地写出来的优点。我们只要接触那种把群众当傻子的低能作品,就能明显感觉到,曹雪芹那种形式上平易近人,内容上不流于表面的描写,之所以坚持写她的假正经,只是因为她写了她的假正经,刻画她的不道德更深刻——她是多么尊重读者。《红楼梦》中的语言巧妙朴实,富有创造性和现实主义色彩,既自然又隽永。这种描写使严肃的、讽刺的思想内容通过一种不流于表面因而耐人寻味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描写既避免了雕句为妙的颓废风格,又显示了作者“以事立言”的杰出成就
6.利奥和仇周子瑜讨论《红楼梦》的词汇处理。
在阅读《红楼梦》时,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即作者使用的一些词语是常见的、普通的,在生活中总是挂在人们嘴边的。但是,一旦被书中引用,它们就有了意想不到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好像作者有点石成金的魔力,一下子就艺术化了。这种语言现象是词义的共性和书中使用的艺术性的统一,一些修辞著作称之为普通词语的艺术性。第十四回写凤姐帮秦出殡时的愤怒:“看凤姐眉毛都竖起来了,知道她恼了。”其中“眉立”二字就是一例。在口语或书面语中,眉毛的“眉”和“立”分开出现是不寻常的。然而,在《红楼梦》中,这两个词一联系在一起,冯的愤怒表情就立即表现出来了。想想,我气得连眉毛都竖起来了。多么可怕的样子!胖评论道:“字如神。”后来把“眉立”改成了“怒”,这样就洗掉了风那种咄咄逼人、怒气冲冲的样子。这在语言上,可以说是点金术。
怎样才能把文学作品中词义的概括性和艺术性统一起来?《红楼梦》在这方面的经验是:作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巧妙地用形式传达精神,即通过调动词汇固有的形象感,唤起读者生动具体的想象,并以此传达人物的魅力或事件的走向。
它的技术多种多样,下面列出了一些重要的技术:
1.选择合适的动词来传达人物在一定条件下的样子和表情。
上面提到的“看着凤姐眉毛直竖”就是一个例子。再如第六十五回邢儿写他见林、薛,“不敢泄愤,怕这一怒把林吹倒;暖,吹薛之名。”“道”和“化”这两个一般动词的表现力是多么丰富啊!又如第二十六回所写:
“去哪里?”红玉问。坠儿说:“告诉我把他带进来。”说着,一路狂奔。红玉刚走到蜂腰桥前,坠儿领着贾芸到了那里。
这里“刚到”二字很形象,道出了红玉的隐秘内心:因为贾芸拿起手帕,早就对它感兴趣,却又讨厌见面就告诉她要什么。现在从坠儿那里知道贾芸很快就要来花园,真是天赐良机。为什么不试着见见她?所以她不能走,她必须等。但如果你站着不动,怕被发现,就慢慢走,远远地等着。“刚到”这个词是一个非常简洁含蓄的表达,就是脚步缓慢,眼睛盯着花园大门。胖评论道:“妙极了,我不想红玉走,我也不想走。“刚到”这个词说明红玉是自私的。你说一定不去,就一定要去,那字就死板了,棱角也太暴露了,不是写孩子的笔。”
2.将常用词融入新词,揭示人物内心和外表的审美特征。
例如,在第二十四章中,女仆向辉“生得非常漂亮”。“水秀”这个词就是这么一个新词,真的很难赞。里皮评论道:“这个词是独一无二的,多少女人味也包括一个。古代野史没有这一条。”再如,第四十二回黛玉称刘威为“蝗虫妈妈”,是因为想起前几天为了讨好贾母,在大观园吃了一顿,大闹了一场,更珍惜大观园的画题为“吃蝗虫”。这两种说法,拆开来看,都是很普通的词,合在一起就极其新颖了。听了后者的话,姐妹们都笑得前仰后合,湘云甚至笑得从椅子上掉了下来。宝钗甚至做了细致的分析:“更何况是窄口.....是一句总结粗话,删繁就简,然后润色举例的话。“蝗虫妈妈”这个词展现了昨日的一切景象。多亏了他思维敏捷。”芷颜斋也评论道:“愈奇愈奇。”宋代著名作词人周邦彦是以日常用语为素材铸造新词的大师,如《小唇示韵》、《美水碧情》、《高砧韵》、《小桥冲雨》等。曹雪芹就是受了他的启发!
3.形容人物神态的形容词动词。
比如我第八回写宝玉在宝钗家和他们说话。"我还没说完,林黛玉就摇摇晃晃地进来了."“抖”是动词的形容词,恰如其分地描述了林黛玉优雅浪漫的身材。支评曰:“第二书画(段)之源”。表现人物风度的动词形容词要与他的身份、年龄、性格相符,否则形象会失真。比如程本在这里加了一个词,变成了“晃晃悠悠”,用了形容词重叠。加上这个,就不是婉约浪漫的黛玉了,而是戏曲舞台上不折不扣的花旦。
4.用动词化名词来描述人物的特殊动作。
第十四回,凤故意取笑宝玉,说他不给屋里的人一张配牌的卷子。"宝玉听说,便向猴子要了凤的牌."这个“猴”字,本来是名词,这里动词化了,意思是用来表示宝玉的动作像猴子的动作。很形象生动,无法改变。如果更“扑”,不仅不准确,而且不雅观。胖评价说:“诗中有炼词之法,在《石头记》中出乎意料的精彩。”其他的,如香菱在第四十八章中所说的“湾”字:“湾”字
5.准确选择虚词或真实意义不明显的词,以表达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处境和复杂事态。
第五回里有一段话是讲两个玉在赌气,其中生动地用了两个字“你”,可见情况的复杂。它的文本是:
这一天,不知为什么,他们的话有些不一样,黛玉气得一个人在房里哭;宝玉又后悔自己的语言冲撞,去跪拜,黛玉渐渐转过身来。
对此,胖胖评价道:“‘你’这个字很精彩,弥补了这几天无尽的眼泪。这是淡淡的写法,让下面的文字不会来得突然。”他还说:“凡用‘有’字的地方,如两峰对峙,总有两个玉文相补。”再比如周瑞家的第七次问宝钗,未来两三天宝玉有没有和她发生碰撞。宝钗笑道:“这是我的病又犯了。”"”胖评论道,“前面两个玉的‘那’字病和‘不知何故’字,都是自然而省的。
6.用普通的话暗中判断某人或某事
寓意溢于言表,激发人的想象力,具有艺术感染力。这可以说是小说中的一种春秋笔法,即历史笔法。比如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后,“那时候家里每个人都什么都知道,但是都很怀疑”。智评论说:“九个字把天香阁里的事都写出来,这是没有写出来的。”程本改成:“都很不解,都有点难过。”用“疑”代替“伤”,抹去了天香阁的寓意(贾珍与儿媳秦可卿通奸,被妻子尤氏发现,秦可卿在天香阁自缢),也失去了历史书写的作用。
7.贬义词在用,褒义词在反着用
贬义词正在被使用。比如在第六回,刘对他的母亲刘奶奶说,”...可是你我都是这样的面孔,我们怎么能走到他的门前……”他还写道,刘奶奶说,”...我是什么?”赞反了。比如第九回,贾政骂宝玉“学了些精致的恶作剧。”如果这样用,共同语会特别有艺术感。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常用词被专门使用过,效果很奇妙,比如第十五回:“万一北京的老年人口,放在这里很便宜。”第42回,我写了王东说,“……其实不用吃药,只是稍微轻了点……”等等。
如前所述,《红楼梦》用词炼字,妙在诗词写作。自唐宋以来,许多诗歌作家都注重用词的恰当和用词的精炼。并认为提炼真字容易,提炼虚字难。诗圣杜甫在诗歌中提炼词语,受到历代作家的重视和研究。宋代叶梦得的《石林诗话》说:“诗人以词为作,世人皆知。但是,老杜的变化出奇的无穷,几乎不可能抓到他。如“山河有巴蜀,楼台皆谐”,相隔千里,上下百年,只在“游”字与“子”字之间,而吞山河之气,俯仰古今,无不溢于言表。.....这是一个奇葩,人力无法企及。但是,这个老人天生无忧无虑,看不出他的实力。..... "杜甫之后一千多年,曹雪芹把炼字的方法引入小说创作,有了青涩的效果,真的流传下来了!
7、蒋和森论如何读《红楼梦》诗?
对于《红楼梦》这样一部诗意的作品,我觉得不能停留在冰冻的感情或者数学的智能上。真正睿智的哲学头脑,应该是温暖感情的升华。大哲学家和大理论者都是感性的人,只是采取了逻辑思维的形式。所以,对于《红楼梦》这一伟大的祖国文学遗产,我们不仅要用先进的理念去认可它,更要用温暖的情怀去拥抱它。
学习交流
1,贾宝玉曾经对林黛玉和薛宝钗有好感。摘要:本文根据《宝钗爱情故事》中的一段话,从语言上分析了贾宝玉对林、薛的不同态度。
2.薛宝钗偶然听到红玉和坠儿的话,便“金蝉脱壳”,假装追到林黛玉,引起红玉对林黛玉的警惕。结合你对薛宝钗的了解,讨论薛宝钗这样做是否有意识。
3.红玉是贾家的丫鬟,语言伶俐,深得王熙凤赏识。她在信息中提到的“祖母”到底指的是谁?请找出书中描写女孩生活的章节,比较它们不同的语言特点。
4.刘奶奶的“信口开河”发生在她第二次进府的时候。她这次的讲话与她第一次进入郭蓉大厦时明显不同。为什么?
5.尤三姐反叛传统女性形象,敢于调戏贾府的男人。试比较尤三姐和文婧这两个性格相似的人物的语言差异。
6.你认为《红楼梦》中哪些句子值得记忆、临摹和整理?
7.从本题的参考题目中选择一个题目,或者根据本题的学习内容写一篇文章,与同学交流。
参考主题选择
红楼梦里我最喜欢的一首诗
《红楼梦》中的方言
《红楼梦》中的村谚
《红楼梦》语言的诗性特征
论《红楼梦》的用韵
谚语在《红楼梦》中的应用
《红楼梦》的对话艺术
《红楼梦》中的素描艺术
《红楼梦》中的屈笔艺术
《红楼梦》对联赏析
《红楼梦》谜语赏析
《红楼梦》语言的反讽
《红楼梦》语言中的省略艺术
《红楼梦》中的“骂”
王熙凤的语言与人格
薛宝钗与贾探春语言比较
刘姥姥《信口开河》的语言特色
从尤三姐调侃贾珍贾琏看《红楼梦》语言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