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小说与精神分析小说的异同
意识流手法是西方当代文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以表达意识流的主要内容和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虚实交织的主要方法而得名。
虽然“意识流”的名称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首先提出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20年代在欧美兴起的一种思潮。但是,在文艺创作中,有意识地表现人的内心细节,表现人被压抑的意识或潜意识的作家,不仅仅是当代欧美作家。本世纪初,日本厨师河村在《抑郁症的象征》中做了系统的阐述。但白川的艺术理论并非来自威廉·詹姆斯的作品,而是直接套用了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意识流理论和实践的大师可以追溯到19世纪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需要注意的是,传统小说中的心理描写手法不等于意识流手法。就反映人物心理而言,两者是一样的;但是在反映的形式上,两者有很大的区别。传统小说的心理描写只是表现作品内容的一个环节,而意识流手法是把意识流作为作品内容的主体。一般的心理描写是为了解释、推动故事、表现人物性格,而意识流手法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意识。心理描写是从人物意识的现实中提取一点,往往是理性的意识,而意识流手法展现的是人物意识流的全部现实,包括理性、非理性的潜意识、潜意识和幻觉。心灵的一般描述往往是内心独白或意识的出现。作者运用蒙太奇式的衔接技巧,打破时间与空间、主观与客观的界限,在不露出作者所描述痕迹的情况下,自由驰骋、放射画面和镜头。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运用了心理描写。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采用了典型的意识流手法。所以不能把一般的心理描写或者写梦幻题材称为意识流手法。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意识流小说仅仅存在了二十多年。它在文学发展的长河中只是昙花一现,早已被历史淘汰,但意识流手法仍被广泛使用。总的来说,意识流理论是站不住脚的,但也有一些合理的成分。在某些情况下,人的意识活动确实是连续的、混沌的。如情绪的起伏、情感的起伏、心烦意乱,按照传统的心理描写方法很难把这些场景描写得惟妙惟肖,而意识流方法的运用却能显示出它的力量,这不能不说是文学创作方法上的一种创新。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就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西方现代派作家普遍吸收和运用意识流的一些手法,为什么中国作家也借鉴意识流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