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首先,赵树理的小说是建立在民族化、大众化的基础上的。

赵树理的通俗作品有两个特点,一是“雅俗共赏”,二是“善解人意”、“感人至深”。“雅俗共赏”就是不同文化程度的人都喜欢读书,他们的作品才有市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喜欢读赵树理的作品。他们看完不觉得“土气”也不觉得“俗”,所以写出来的评论和文章都很感人。农民看了,听了,不仅觉得不“外国”,不“神秘”,还觉得亲切,说他讲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事。“懂”和“感动”,简单来说就是赵树理的作品通俗易懂,文化程度低的人看得懂,看不懂的人看得懂,作品有吸引力。越看越想听,越想听。直到你看完听完,你还是回味无穷,还想再看一遍,再听一遍。“动”也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是读者被作品的思想、人物和语言所感动。第二层是感动后的行动,行动起来向书中的人学习。

其次,赵树理的小说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赵树理的小说几乎涉及晋东南民俗的方方面面,包括生产劳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信仰和民间文艺,其中最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家族、宗族、村落社会的民俗。三里湾第二节介绍了王宝泉和王金生的居住环境,按照东西南北的顺序介绍了窑洞及其使用习俗。比如西方的四孔洞分工是这样的:金生和玉生已经结婚成家,各住一孔。王宝泉和这对老夫妇住在一个洞里。我女儿于梅住在一个窑洞里,但那是一个窑洞,与她父母住的窑洞相连。有窗没门,她要通过父母的门才能进出。这说明,一方面,妓女年龄较大,需要与父母分开居住;另一方面,因为她未婚,要提防越轨乱礼,与父母洞房串门,一举一动都能受到父母的监督和约束。在这里,窑洞不再是简单的实物,而是体现了传统的民间心理,成为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

第二,婚恋习俗。赵树理小说中有大量的婚恋习俗描写,以此来反映农民的思想人生观和时代精神。《小黑婚》里的第三个仙女,30年代嫁给了俞福时,刚好15岁,是前后庄第一帅媳妇。但在落后愚昧的迷信思想影响下,她渐渐变成了一个耍花枪,风骚的女人。虽然她已经45岁了,但她更愿意做一个老太太。她仍然需要在她的小鞋上刺绣,在她的裤子上镶边。她每天都化妆打扮。作者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心理病态、人格扭曲的女性形象,揭露了封建婚姻带来的恶果。

第三,运用民间文艺表现形式。赵树理成功借鉴了民间文艺中的“讲故事”手法,用故事来设置故事,巧妙设置环节,引人入胜,使情节既连贯又跌宕起伏。在语言的运用上,提炼了大量的晋东南群众口语,通俗、质朴、传神,使小说呈现出一种“自然美”。

最后,赵树理小说的语言处处带有地方语言特色,雅俗共赏。

赵树理于1906年9月24日出生于晋城市沁水县尉迟村。他一生在晋城和沁水也有许多活动。正因为赵树理是在农村长大的,所以他的生活习俗,他的语言,都打上了农村的烙印。例如,《小黑人的婚姻》就是赵树理根据民兵班长岳东志和女青年支在太行区左权县一个村子里发现的故事写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