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贵才的军事小说
中国文化报和南方日报。
喜欢大声说出来
——读朱贵才新作《不知不觉来了又去》
于师孟
不是每次蓦然回首,都会有人在昏暗的灯光下等待;不是所有事所有人都会给你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
《来了又走了才知道》最新版著名军旅作家朱贵才,把发生在军人身上的情感故事讲得生动感人,催人泪下。该书由三部分组成,由文怡军事出版社出版。小说都是根据真实的人和事处理的,真实的反映了当代军人的情感生活。
军人的形象往往是高、大、全的例子。可以说,离开凡人是一种比较广泛的创作偏向,在大部分军事文学中都会出现。也许是因为我的军事背景。我一直很喜欢军事题材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近几年诸如《亮剑》《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集结号》《秒杀》等,更是引起了社会的特别关注。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原创小说,都是反映主旋律的作品,强调军人的牺牲和奉献,强调自己使命的神圣和伟大,英雄气息非常浓厚,仿佛每一个官兵都是英雄。
而朱贵才先生另辟蹊径,聚焦基层默默无闻的普通官兵,关注他们的情感生活,把他们写成“普通人”,展现他们最平凡、最本真的一面,这或许是他的作品特别吸引人的关键。
该书从“情感”入手,梳理出现代军人细腻而豪迈的情感生活。对当今中国军人心理世界和节操的探索,对军人价值的严谨而深刻的思考,促使他不断打破这种创作模式,努力还原真实完整的现代军人形象,传达自己对军旅生活的体验和感悟。
绝大多数部队实行封闭式管理,官兵一年只休一次探亲假,即使是普通节假日也很难请假外出。需要严格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名额,而这个比例很小——只有百分之几。再加上部队里有很多规定限制和规范军人的生活,这就注定了军人的爱情会受到很多限制,也注定了军人的爱情路上会有更多的悲伤和忧郁。比如《第三十二条军规》里,离成为三期士官只有一年的“我”,比谁都清楚。部队里的第32条军规:“原则上不允许士官在部队驻扎的地区或者自己部队内部找人结婚。”但是,感情一旦断了,就很难再亲近了。虽然我尽力控制他们,但我还是无可救药地爱上了那个被大队长命令不得靠近的“莫罗晓”。最终,我只能在我心爱的军队和我心爱的女人之间做出选择...;《一路花开》主人公李作友,新入伍的南方战士,一入伍就被分配到新疆大漠深处。新兵训练结束后,他被分配到团卫生队,受到两名女兵的“统治”和“照顾”。在长期的友好关系中,我渐渐喜欢上了女班长,懵懂的主人公把握不住自己来过的感情,最终眼睁睁看着美好的爱情擦肩而过。留下了一袭威武的军装,包裹着一个忍受着非凡牺牲的灵魂,在漫天的黄沙中陨落。
朱贵才先生通过这些清纯悲凉的军人爱情故事,细腻地展现了当代军人稚嫩的情感世界,让我们可爱的英雄形象更加丰满充实。
这本书除了描写军人的爱情,更注重描写战友之间真挚的友情。比如《秦岭上的小屋》,主人公入伍后被分配到秦岭深处,在一个只有两个人的小屋里,执行维护山上通讯设施的任务。从一开始,他就不明白在这深山里当兵的意义。后来,山被大雪封山,所有弹药耗尽,老班长牺牲修复设施,让“我”真正理解了军人的精神——像山一样不屈不挠的意志。终于,“我”喜欢上了这座山,喜欢上了秦岭,喜欢上了曾经和老班长一起生活过的小屋...作品以强烈的情感刻画了当代军人的军魂,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朱贵才先生是明智的。在作品中,他既不主张情感至上,也不主张放弃个人欲望去追名逐利,把每个人都变成了政治“机器”和不顾个人需要只注重奉献的“英雄”。他尊重主人公的价值观、人格和选择,什么样的人格决定什么样的命运,作品中的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从这个角度来说,朱贵才先生的人物塑造是成功的。
自古以来,很多人感叹:问世间,何为爱?可是这个不清不楚,晦涩难懂的东西,给世人留下了多少悲伤的故事,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可以等?一个本该持续到永远的时刻,在我知道之前已经来了又去了。如果爱,就要深爱;如果你爱,请说出来。
朱贵才军事小说热销现象研究(下):
追求荣耀和梦想
鲍静·陈晓航
第一份手稿非同寻常。
1997年,入伍三年,22岁的朱贵才参加全军统考,成绩比桂林陆军学院本科线高出70多分。作为第一志愿,他填了桂林陆军学院后勤训练大队,只上了一个中专。上学期间,他学会了养猪种菜,算盘打得出神入化。但他来到部队后,专业有限,很难发展,很迷茫。
1998年,朱贵才碰巧和张永达(现湖南省军区司令员)坐在一辆闷热的油罐车里。里面乱七八糟,但老师却落落大方,全权负责先头部队,部署抗洪工作。朱贵才撰写了《与老师同车26小时》的稿件,发表在湖北省石首日报上,在抗洪一线引起强烈反响,受到首长亲切接见。那是他一生中发表的第一篇手稿。
一位领导对朱贵才说,朱晓,你就凭这么一份稿子,就可能改变你司务长的命运。两年后,预言被证实,朱贵才转行到深圳龙华某部门做新闻干事。但他很快发现自己入错行了!他的个性似乎不适合这一行。但朱贵才不肯承认自己不会写作,于是开始创作文学来慰藉自己孤独的心。
这次写作写了5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和6部小说集。他从深圳龙华75212部队转业到龙岗区担任公务员,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岗位,但他仍然坚持在每天晚上学习公文写作后,默默写下自己心爱的系列小说《私人和他的上尉女友》。这部看似不起眼的作品在军中受到了热烈追捧,每天都有读者询问订购。
第一次赠书找不到读者。
2004年初,已经是部队助理教导员的朱贵才,从自己写的100多篇短篇小说中,挑选了55篇,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书是自费出版的。如果他们写得好,他们必须很好地发表。否则,一堆废纸放在房间的角落里就毫无意义了。一个周末,人生第一次去外地单位“毛遂自荐”,哨兵却穿着军装把他拒之门外;他尽力去参军。在京通连,战士们用陌生、怀疑、冰冷的眼神看着前来自荐的他,就像看一个外星人,这让他自信的心开始打鼓:赠书没有读书人。他最后在公司放了几份,灰溜溜地走了。
朱贵才不认输。第二次他背着书去,刚走到营门口,哨兵砰的一声向他敬礼,让他大吃一惊。原来,哨兵向战友借了他的书,深深着迷。到了京通连,战士们视他为贵宾,端茶倒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就这样,朱贵才开始了他独特的军营赠书卖书生涯。每到一个地方,他先用两分钟给战士们讲一两个小故事,然后告诉大家这就是书里的故事。于是,寻书者云集。朱贵才的书在当地书店不卖,只给那些年轻的战士。他把这本书变成了军队的“土特产”。军人买之前可以看一下,经济困难的可以免费赠送一份。四年时间,他利用闲暇时间走遍了国内几大军区,创造了朱贵才军事小说在全军发行的奇迹。
第一次建立网上俱乐部
朱贵才的书为什么会受到军人的欢迎?因为他的书真实地反映了当代军人的生活,连队生活是他作品的主线,身边的战友是他小说的主角。每一部小说都没有离开过“兵”字,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有军事特色,有很强的喜剧性,但不是那种扯淡。他为自己的作品提出了“为你的爱情添加情感”的口号,把合法军人、退伍军人、关心军人的女孩、军嫂等年轻人“圈”了起来,成为他最忠实的读者。有一次一本书签售,一个士兵跟他说,你是我们部队里的“海燕”。
兵役制度改革后,部队的士兵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也为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播下了新的种子,于是一系列幽默曲折的军恋故事在他的指挥下应运而生:列兵和他中尉的女朋友,中尉和他房地产老板的女朋友,女兵和她的战士网友...说到写军人的爱情,作品大多是“牺牲”、“理解”、“奉献”然而朱贵才从不刻意突出军人爱情崇高的一面,而是把军人描写成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人,有情感,有崇高,也有不那么崇高的地方。作品中的主人公无一例外地保留着部队生活的痕迹和军人的气节。
朱贵才说,更重要的不是卖书,而是建立一个和战士们亲密倾诉的平台。过去,他以“官”“兵”的心态去感受军人。虽然不陌生,但还是分开了。通过故事的交流,他的心靠近了。士兵们经常给他写信,告诉他身边的一切,这成了他创作之外的意外收获:记录士兵们真实的爱情故事,是一部精彩的小说!
读者多了,兵兵在百度为他设立了“朱贵才吧”,网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粉丝”。随着军事题材电视剧的热播,社会上越来越多的读者被他的作品所吸引。一位电脑读者帮他在网上成立了“朱贵才读者俱乐部”。短短几个月,访问量已经达到1.9万。有了网络平台,朱贵才首先想到的是利用网络免费为退役士官找工作,组织士兵读者聚会,重温自己精彩的军旅生涯。朱贵才说,他对部队的感情太深了,他真的很欣赏部队的训练。铁血流动的军人虽然出来了,但他们会继续关心部队建设,把自己在部队养成的优良作风带到地方,退伍后也不会褪色。
第一次收到情书是难忘的。
朱贵才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朱新清在学校创办了“狗尾巴草”文学社。在那个年代的农村学校,这是“历史先例”。老师取名“狗尾巴草”的寓意是,希望文学社像狗尾巴草一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到处生根发芽,文学社成员之间能多互相学习,多交流。没想到,在文学社成立后的第二天,朱贵才就收到了一位女生成员的情诗,希望友谊的种子能像狗尾巴草一样到处生根发芽。朱贵才当场“晕”了,幸福惊喜而来。朱贵才也开始写诗和散文,开始喜欢跳舞和写墨...
朱贵才老师没想到的是,几年后他的学生真的成了部队里有名的作家;朱贵才没想到的是,他的军事文学作品中的浪漫基因可能就是从那时开始被注意到的。爱与恨,爱与恨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王侯将相都很难超脱于常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朱贵才说:他愿意用最温暖的心,最真挚的感情,为每一个有故事的战士写故事。他希望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回报关心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