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能不能教
“创造性能不能教”,这是留美博士黄全愈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中第一章的标题。这个问题问得好。如果能教,怎么教?如果不能教,学生的创造性又该如何获得?
美国的小学教师达琳认为,创造性不能教。黄博士也认为:“正像人的智力不能从老师那里传给学生一样,创造性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质,也是无法
从A传到B的。因此,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
①
既然创造性不能教,为什么当今各国如此看重创新教育,将创新教育看做是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教师应当进行创新教育,而教师又不能去教创造性,那么教师究竟该做什么和能做什么呢?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对创造、创造性、创造力、创新教育等概念,作一番界定。
创造,是利用过去经验,产生某种新的、独特的、具有现实意义成果的活动。因此,创造是一个过程、一种活动。
创造力,是指人的一种能力,表现为能产生新的、独特的、具有现实意义成果的能力。人的创造力具有复杂的结构,包括创造意识(对创造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创造精神(创造志向、创造胆略、创造热情、进取心、自信心、毅力)、创造能力(创造技能、创造品质)。
创造性,是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和品质。当某人经常产生新的、独特的、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成果时,就会被评价为具有创造性。当某一产品具有新颖、独特、实用的特点时,也会被评价为有创造性。创造性就是创造力中的创造品质。
创新教育,是指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的教育。创新
创造性能不能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张怀中
与创造可以看做是同义词。
创造性不能教
达琳老师和黄博士的观点显然是正确的。相对于
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言,创造性是一种品质,是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正如同样都在观察,有的人能洞察秋毫,有的人却视而不见;同样都生活着,有的人勤劳,有的人却懒惰。洞察秋毫、视而不见、勤劳、懒惰都是人的品质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对人而言,品质、特性是在生活过程中、活动过程中以及对活动成果的感受中逐渐获得的,是人的直接经验的概括。因此,人的创造性的确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自己练出来的,是在实践中形成的。
创造技能能教
创造技能是创造力的一部分。创造能力虽有先天成分,但主要是后天形成的。为使学生具有创造力,教师应当传授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的知识技能、策略方法。 1.传授一般知识技能
传授知识技能,是教师最基本的任务和最传统的职责。因为创造需要扎实、广泛的知识、技能;因为前人的知识必须通过个体创造性的转化,才能成为创造力的因素,所以即使在强调创新教育的今天,教师对这一任务、这一职责仍不能掉以轻心。当然,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水平,会制约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策略和方法、获得知识技能的数量与质量,也会对学生能否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进行创造产生影响。
教?
“乘机安全小贴士”安全出行要重视
中小学管理.2002.5
46
探索与争鸣
tansuo yu zhengming
2.传授创造的策略、技术、方法
创造有三个层次:采用自己以前从未采用过的途径与方法,获得自己从不知道的结果;采用同年龄组从未采用过的途径与方法,获得同年龄组从不知道的结果;采用整个社会尚未采用过的途径与方法,获得人类尚不了解的结果。
组织引导学生的创造活动,应当在上述前两种层次上进行,其目的是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是不是每位学生都有创造潜能?不是,创造力以智力为基础。前人研究发现,有创造力的人,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智商。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智力的理论分布正常与超常者,在整个人群中占97.27%,在没有弱智学校的地方,每一个40人的班中,大约有1个智力偏低的学生。绝大多数学生都有正常智力,都可能有创造潜能。研究又证明,具有适当智力的人与创造力并非呈正相关。也就是说,不是智商越高,创造力越高。创造并不是超常者的专利。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创造力有很大差距,这很可能与其创造力是否得到应有的开发相关。
为了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创造技能,如发现问题、收集信息、捕捉灵感等,也可以传授创造性思维方法,其中包括: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横向思维、联想、换角度思考、对现有观点或答案的批判、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等。
从1994年开始,北京人大附中将劳技课改为发明课。其任务主要是教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式。5年中,该校的学生获得6项国际发明奖、17项全国发明奖。
最近,接受教育部举办的全国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的辽宁的教师,进行了一项《小学阅读教学中培育学生创造力》的研究,其中包含了对学生进行两学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这种训练首先是结合课文阅读,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通过前测与后测的对比发现,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是可以传授的。学生学会了这些方法,可以提高创造性思维水平(见下表)。
注:**表示差异非常显著
此表显示,复测与初测相比,创造性思维总平均
分提高了16分,经检验,差异显著;创造性思维的各品质也都有相当程度的提高,经检验,差异显著。这说明,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验是成功的。
上述事实证明:有关创造的知识技能、策略方法(包括创造性思维技能)都可以教。学生学会了这些技能、方法,就能提高创造力。
创造性品质不能教,但能培养
许多人分别对中国与美国的基础教育进行了比较,发现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上都有不少差异。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美国的教育更重视学生创造性品质的培养。美国教师比较重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去获得知识,比较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与做法,经常安排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进行研究或设计。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品质方面,教师可以也应该做到: 1.宣传进行创造的意义
创造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复杂的活动,是在意志支配下克服种种困难的活动。学生只有在认识到创造活动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个人的意义后,才有可能自觉地学习创造,进行创造。因此,要向学生宣传创造的意义。为此,教师应先占有这方面的信息,并且信服之。只有自己信服的观点,才能使学生信服。 2.创设适宜创造的环境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技能与方法不是品质、特性,仅是产生品质的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会了一定的创造技能和方法后,并不意味着就具备了
创造力。学生在运用这些技能、策略和方法的时候,能不能形成良好的创造品质,能不能产生有一定现
实意义的成果,才是能否形成创造
力的关键。
在这方面,教师不能教,只能由
学生在具有创造目标的实践活动和活动成果的评价中来获得。教师所能做的,就是创设环境,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促使学生参与创造的实践。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即使有了第二课堂,课堂教学也仍然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阵地,每个教师都应当而且都可以在所任学科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在作业的设计上促使学
生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3.进行对创造的积极评价作为品质,创造性既不能教,也无法训练,只能培养。培养的途径之一,就是对学生的创造活动进行积极的评价。一个人的自我评价是在理解自己的作品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基础上形成的。在一个人的学生时代,教师的评价最具权威性。如果教师的评价又得到了群体的认可,那么还可以使这种评价身价百倍。
教师的职责,就是通过在学生的创造实践中和创造实践后的积极评价,帮助学生将偶然闪现的、良好的创造品质转变为经常出现的、稳固的创造品质,同时迅速纠正其不良的特性,最终形成稳定的创造性品质。
总之,笔者认为:有关创造的知识、技能、策略、方法能教;作为个性特征的创造品质不能教,但能培养。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创造性实践,然后通过所产生的创造成果以及教师积极评价,逐渐内化、概括形成作为个性特征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