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记录:从记叙文到短篇小说
一、打破叙事的沉闷,力求剧情的跌宕起伏。
学生的叙述通常很直白,情节也很平静。文章过于平淡让读者缺乏阅读乐趣,更有甚者,陈词滥调的积累让读者失去兴趣。所以精心安排剧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清代袁枚的《随园诗》中说“文笔必错综复杂,一波三折。”小说情节环环相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能引人入胜,耐人寻味。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呢?除了情节本身环环相扣,高潮迭起,小说巧妙的结构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1,欲促先抑
欲扬先抑后的方法的运用,可以使文章摇曳曲折。古人写文章讲究得势。压制是为了提升、蓄势、转身,突出了饱满的人物形象,强化了读者的阅读体验。比如鲁迅的《范爱农》,就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开始时,范爱农既固执又非常胆小。鲁迅甚至认为“要革命,必先除范爱农”,这就是“剿”。后来,经过范爱农支持和参与革命斗争的一系列事情,鲁迅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勇敢、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
2.对比技术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就是把对立的意义或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分清是非。这种手法的运用有利于充分表现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比如王蒙的一部小说《好狗坏狗》,描写了一条好狗顾德和一条坏狗白德的不同命运。在强烈的对比中指出,一只“狗”的命运完全是由主人的喜好和狗的利用价值决定的。如果学生能在文章中恰当地运用对比,就能使文章发人深省。
3.叙事顺序
适当改变叙事顺序,运用倒叙和内插法,可以创造一个新的场景。特别是闪回手法的恰当运用,可以在开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鲁迅的《祝福》是倒叙的典范。文章开头写的是已经成了乞丐的祥林嫂问我死后有鬼,祥林嫂的死。提出“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这一问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思考。有些短篇小说把倒叙运用到了极致,这是纯粹的倒叙。比如《一个男孩生命的最后两个小时》这篇文章,倒数男孩生命的最后一刻,拨开层层云雾,最终揭示事情的来龙去脉,让阅读的过程成为一段奇妙的旅程。
高中生按时间顺序写记叙文。没有细腻生动的文笔,文章就是枯燥乏味的行云流水。严谨精致的结构能让语言平实的文章大放异彩。
第二,选择独特的视角,展现丰富的意蕴。
1,以小见大。
限于篇幅,短篇宜小不宜大。鲁迅擅长写小东西。他的小说《一件小事》讲述了一个不算太大的“车祸”,却体现了一个“劣等黄包车夫”的高尚人格,提出在这个虚伪的时代,知识分子应该向劳动人民学习他们的道理。短篇里也可以有大坤。要引导学生平时观察生活中普通的“小事”,或许太普通而习以为常,或许太小而容易忽略。深入分析这些小事,会让你的文章耳目一新。
2.图像表达
一件衣服,一只拖鞋,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一种记忆,一种情感,意义重大。写记叙文时,也可以选择合适的“意象”,即情感寄托的载体,从而解锁尘封的往事,写出心路历程。有一篇文章叫《无尽的回忆》,从一双破旧的不舍得扔掉的塑料拖鞋开始,引出一个曾经愿意为我洗拖鞋上的泥的人——我的奶奶,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振振有词却很真诚。因此,选择合适的意象来传达真实的感受也是学生在写作中可以遵循的。
3.叙事视角
法国作家兹韦坦·托多洛夫将叙事视角分为三种形式:全知全能视角、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叙述者是全知的,有意识的,所以他无法向读者解释他是如何知道这一切的。很像古典小说里的说书人。这种叙事视角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无限视界,适合题材宏大的长篇巨著。从外部视角进行的叙事,受限于叙述者的视野,即只能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无法介入他人的内心世界。这种叙事视角过于客观冷静,不利于人物的塑造。内视角的叙述者等同于人物,叙述者只是借助于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和感觉的角度来传达一切。这个视角特别方便揭示主角自己的深层心理。短篇小说的叙事更适合内在视角,有利于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塑造人物形象。
叙事视角的特征通常由叙述者决定。小说中通常以“我”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整个故事,叙述真实亲切,更便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是让学生尝试用第二、第三人称叙述,可能会比较有趣。《上帝与地球人的最后一次对话》这篇文章用第二人称来谈地球的环境问题,却有惊人的效果。
第三,开篇独特,结局出人意料。
元代学者乔孟复在谈到乐府的构成时,提出了“凤头”、“猪肚”、“豹尾”等比喻。也就是文章:开始的时候,和凤首一样美丽奇妙;主体像猪的胃一样饱满丰富;结局像豹子的尾巴一样有力。一部视角独特、跌宕起伏的短篇小说充其量是一部好小说,优秀作品的开篇和结尾更是别出心裁。
1,开场引人入胜
开场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比如莫小蜜在《世俗的欲望》中写道:“邻家女孩极其漂亮,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个优秀的学生,所以后来成了精神病人,让邻居感到极其惋惜。”这么优秀的女生遭遇了什么样的打击,变成了精神病患者,成功引起了读者的各种猜想,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描写开阔地的环境,曲径通幽。短篇小说篇幅小,开头的环境描写也要为人物出场服务,语言一定要简洁,不要多余。“礁盘实际上是一个岛屿。白色的珊瑚礁露出海面,聚成一堆,像一朵白云漂浮在地平线上。没有水,没有树,没有草,甚至没有土壤,只是载着一群陆战队员。”这是青年作家卢英模的获奖短篇小说《礁盘》的开头。三言两语写出了海岛的恶劣环境,指出了海军陆战队,预示着故事将发生在他们身上。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王晨的《鹿回头》:“72岁的炮手阚明德以肯定的口吻说,打猎也有打猎的规矩。”听一个72岁的炮手讲一个关于打猎的故事,多么新鲜,相信观众已经等不及了。
一个好的开头,能引起人的食欲,让人眼前一亮,兴趣大增。
2.结局出乎意料
通常,短篇小说大师往往会在文章结尾对人物的心理状况做出意想不到的改变,或者使主角的命运突然逆转,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这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种结尾艺术在欧亨利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局”。欧·亨利的《最后一片藤叶》和莫泊桑的《项链》都是突兀的结尾,具有丰富的艺术效果。
烧一把好壶,需要精湛的工艺,细致的手艺,用它泡茶,茶香幽香。短篇小说的写作也是如此,没有巧妙的思考和别出心裁是很难成型的。我们在指导学生记叙文写作的道路上也需要一些精致的设计指导,才能做出一个自然的“茶壶”。
从记叙文到短篇小说,从常规写作到创造性表达,这是高中语文初级阶段作文教学的一个方向——写好记叙文,完成写记叙文的基本训练:写一个人,通过日常观察和生活积累,直接描述和刻画一个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借助环境(自然景物、社会场景)渲染一个人物或借助事件表现其性格特征、思想品质,力求突出人物性格。叙事,通过对整个故事的全面理解和把握,将来龙去脉解释清楚,学会合理安排叙事细节,学会巧妙设计叙事顺序,力求故事讲述有趣、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在一定程度上吸引读者,充分表现人物的内在品质。
在此基础上,增加对比、对比、压抑、铺垫、关怀、线索和视角的选择等文学艺术的手法和元素,使叙事写作逐渐新颖,最终达到创造性表达,是值得探索的。
长按赞码,谢谢大家的鼓励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