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干部是什么样的小说?
○张平说,关注政治就是关注最广泛的公共利益,这也要求文学创作更具市场意识。
张平,出生于1954,今年将迎来50岁生日。知天命的年代,张平有两大功绩:被一致推选为山西省作协主席,六十多万字的第八部《国家干部》全文近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有人预言,《国家干部》将是“2004年给文坛带来一场风暴的作品”。它直面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现有的干部制度、干部政治、干部文化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和反思。小说聚焦姜磊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夏中农,政绩突出却屡遭提拔,挖掘姜磊地方、男权、腐败势力...
张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不能直接参与改革,但我们应该呼吁改革。作家是时代的见证者,也应该是时代进步的支持者和推动者。
现实素材太多了。
问:《国家干部》是你最长最重的一部作品(60多万字)。你准备和写作多久了?
张平:我不是故意写这么长的。这确实是工作本身的需要。矛盾,人物,情节的线索太多了。这部小说已经写了三年多了。我有种感觉,最难的不是找素材。这部作品的材料和素材太多了。这些年每次下去,总要记几本大书。不仅是笔记,还有视频、照片、档案、文件、询问记录、复习资料等等。越多越难把握。有些你不确定的东西,一定要经常检查。
这部小说与以往不同。之前的还没写完就连载了。这次写了修改,开始在啄木鸟连载,遗憾就少了很多。
问:一些评论家说这是一部将在2004年给文坛带来风暴的作品。你怎么想呢?
张平:据我个人感觉,可能是因为这部作品涉及的矛盾更尖锐,问题更复杂,所以在内容上对读者的影响可能更大。当然,一部作品的好坏最终取决于读者的评价。期待来自读者的声音。
干群关系紧张十分突出。
问:你在《十面埋伏》中也写过“国家干部”。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对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考历史悠久吗?
张平:国家干部不是一个新名词。他们已经进入了普通人的集体意识。这本书本来叫《代价》,后来改名为《国家干部》。国家干部是相对于民而言的统称。干部与普通群众的关系统称为干群关系。干群关系紧张是当今社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我的这个作品就是关于这两者的矛盾。《伏屋记》以一个案例揭示了整个社会,所以它描写的国家干部仅限于某一个领域。而这部小说面对的是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
随着改革的深入,干群矛盾会越来越集中,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尖锐。这关系到民族的命运,关系到执政党的生死存亡。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严酷的现实。在一些地方,干部阶层形成了与人民群众严重对立的既得利益集团。随着人民群众利益需求的上升,干群矛盾势必进一步激化,越来越紧张。需要注意的是,《国家干部》不是官场小说,因为它描写的不是官场,而是干群关系。
关注公共利益必然关注政治。
问:在后记中,你说关注政治就是关注最广泛的公共利益,这就要求文学创作更有市场意识。这个你怎么解释?我们通常理解的市场多与经济挂钩,而政治离市场相对较远。
张平:如果我说这样的话,可能会引起很多人的误解和反感。其实我的意思很明确,就是不希望中国当代文学没有市场,甚至打算退出市场,拒绝它。对于作家来说,什么是市场就是读者。一个作家创作精神产品而不考虑读者和接受者,当然是不真实的。任何作家在写作之前,至少会考虑自己的作品是给谁看的。怎么写,写什么,为谁写,这是作家的自由。但也是一个作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更多人接受,改编成电视电影的一种选择。
还有,关注公共利益必然关注政治。如果你不关注公众利益和政治,公众如何关注你的工作?所有作家都关注政治和现实当然是谬误,但所有作家都远离政治和现实,这也注定是文学的灾难。从这个角度来说,市场是最大的政治。
问:也许很多读者的印象是,张平是一位热情讴歌当代社会变革的现实主义作家。也就是说,他们在选择读书之前,心里就已经有了这样的定位。你同意这一点吗?
张平:我同意这个定位。我的工作是热情讴歌那些真正的改革者。在改革深入的今天,我不希望这些真正的改革者孤军奋战。我要为他们鼓一鼓,大声喊一喊,能鼓而不怒,让我们的人民对改革充满信心。
这些年来,我看到了太多让我们充满泪水和激情的感人故事,也看到了太多伤痕累累却依然勇敢的改革者的感人形象。我们不能直接参与改革,但我们应该呼吁改革。对于这些真正的改革者来说,我不忍心再看到扑朔迷离的横炮和冷箭,我不希望他们再这样无声无息地倒下。有些人说,改革正在过关。在那个关键时期,文学不应该缺席,也不能缺席。做时代进步的记录者和推动者,应该是当代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关注现实是山西文学的优秀传统。
问:山西省作协新任主席会涉及很多精力,但也是山西文学界的信任。你认为“施政纲领”是什么?
张平:山西是文学大省。关心国家和人民,关心现实,是山西文学的优良传统。山西作家在全国文坛占有重要地位。如何继续发扬这一传统,继续为山西作家提供更好的创作氛围和条件,如何在市场环境中改进和协调作协工作,将是新一届主席团的首要任务,也是作协最重要的工作。
作协主席其实只是一个服务岗位。我深感欣慰的是,我能为很多优秀的作家服务,能认真向他们学习。在他们的支持下,我期待着作家协会的工作有更好的改变。肯定会涉及一些精力,但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对我们都是有益的。同时也希望文学报一如既往地继续关注山西的文学创作。请借此机会向文学报转达我们的感谢和敬意。
国家干部
根据张平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国家干部》,深刻描述了党的执政者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与地方势力、宗族势力和既得利益者作斗争的感人故事。讴歌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用生命维护人民利益的众多可歌可泣的时代英雄。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震撼的艺术感染力必将吸引大批观众。著名演员王首次以市长形象出演,杜、吴刚等实力派演员的加盟,让这部“男人戏”充满了阳刚之气。
30集电视剧《国家干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深刻描述了党和政府的统治者夏钟敏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与少数侵害人民利益的干部进行坚决斗争,从而热情讴歌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许多用生命感动和捍卫人民利益的时代英雄的故事。
男主角夏钟敏是镇江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多年来,他忠于职守,冒着生命危险维护人民利益,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他坚决执行减轻农民负担计划,精简行政机构,分流多余干部;坚决追查假农药伤害农民的违法事件;坚决开展红旗街危房改造和百姓保障房建设;坚决支持对假合资皇源公司的法律追究;坚决反对干部及其家属在沙场谋取私利、伤害农民工的行为;坚决开展招商引资治理江北水库、造福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同时以无私无畏的精神坚决拒绝王思吉、刘世北的利益诱惑和拉拢;坚决同渗透到干部队伍中的坏分子齐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夏钟敏维护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思想和行动,有力地阻碍了王思吉、刘师培以权谋私的欲望,打破了他们试图统一全国的梦想,所以他们把夏钟敏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于是王思吉、刘世北等人在幕后操纵、精心策划,造谣中伤夏钟敏、秦康等国家干部,非法操纵选票,导致夏钟敏在党代会上落选。上级濠州市委采取充分暴露矛盾的策略,通过省委工作组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声音的调查,分析了事件的性质,揭开了事件的真相,最终揪出了根部雕出的、王思吉、齐肖勇、杨小贵等社会毒瘤。夏钟敏再次被任命为市委副书记,并在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市长。这是民心所向,符合民心所向。
他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夏钟敏艺术形象。夏钟敏的形象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国家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血肉联系。这是国家干部的政治道德和社会道德。
同时,作品成功塑造了众多国家干部形象,揭示了“国家干部”的文化内涵,即国家干部的义务与责任、身份与使命、选拔任用与监督。国家干部代表谁的利益和权力?揭示了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其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具有决定性影响。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善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优秀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大计。
该剧力图做好夏钟敏形象的英雄叙事和崇高叙事,并以此作为故事的叙事主线,突出他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无私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崇高境界,以及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展现新时代英雄的风采和崇高境界。同时,作品坚持对恶势力的文化批判。
电视剧《国家干部》向电视荧屏奉献了一个被人民的心、党的心、道德良知所呼唤,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优秀党员干部——夏钟敏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