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学简介
20世纪30年代中国沿海商业文化和消费文化的产物。那时候的上海是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天下第一。但也是西方思潮与中国封建残余混杂的地方,社会矛盾尖锐,阶级对立严重。晚清才子佳人小说,五四后新才子佳人小说,上海腐朽的社会风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都影响了海派小说的形成。鲁迅先生曾说海派文学是“商”和“帮”,从中不难看出其风格。这是一部带有浓厚商业气息的文学作品。海派从来没有成立过正式的组织,也没有发表过宣言。人们之所以把它当作一个流派,是因为海派作家在思想倾向、艺术趣味、创作方法等方面有一些相似之处。既有对城市文明的幻灭,也有欣赏。
海派作家应该是指活跃在上海周边的作家,有张资平、叶凌风、穆时英、曾虚白等。都是拍各种都市青年男女的爱情纠葛。据统计,张子平1928之前的70万字小说中,有55万字是关于爱情的。体现城市文化和商业色彩的各路作家。其中包括“现代主义”诗歌和“新感觉派”小说,以及不属于任何流派的上海作家,如张爱玲、苏青和林。
广义上是指活跃在上海的所有作家流派,包括左翼文学、新感觉文学、鸳鸯蝴蝶派;从狭义上讲,只是指鸳鸯蝴蝶派的小说以描写都市生活为主,代表作家和作品有早期海派的叶凌风的《丁香》、新感觉派第二代海派的刘呐鸥的《都市风景》、茅盾的《子夜》、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海派文学的特点大体一致:
1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小说注重可读性,迎合大众口味,是一种“轻文学”;
2.用过渡的方式描述这个城市。展现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各种生活:夜总会、赌场、酒吧、投机者、社会名流等。,侧重于对病态生活的描写;
3.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海派常写的新题材,产生了“新感觉派小说”;
4.注重小说形式的创新。
5.既有对城市文明的幻灭,也有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