疤痕文学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创伤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以陆信花的短篇小说《伤痕》命名,该小说以文革中的知青生活为主题。

“伤痕文学”的名称来源于陆信花8月1978+0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短篇小说《伤痕》。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愈合伤口”的意义上,得到了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认同。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层出不穷。

在伤痕文学中,有一些知青创作的作品,如《神圣的使命》、《高贵的松树》、《灵魂的奋斗》、《奉献与婚姻》,还有丛的《长城下的红玉兰》等大墙文学。

以及冯骥才早期艺术成就比较高的《伤痕文学》、《铺花之路》、《啊!以周克勤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为代表的农村“伤痕文学”。

有人对这一通用术语提出了异议,认为用“暴露的文学”更符合这一阶段的文学本质,但由于这一词已被学术界大多数研究者所接受,故将其引申。

伤痕文学的出现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始。是觉醒的一代人对刚刚过去的噩梦般的变态的苦难岁月的强烈控诉。伤痕文学的作者以清醒而真诚的态度关注和思考生命的真相,直面痛苦的历史,在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十年浩劫期间的人生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