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宗璞简介
宗璞(1928-),女,原名冯仲璞,笔名任晓哲、冯飞等。,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退休。。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女儿,从小在清华校园长大,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华,有着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魅力。她的小说刻意创新,语言明快含蓄,流畅缠绵,颇具特色。她的散文像水一样深邃隽永。
1928七月出生于北京。十岁的时候,我随家人搬到昆明,上了南京小学和西南联大附中。1946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外语系,后转入清华大学外语系,1951毕业。曾在中国文联、文艺报社等单位工作。1960调世界文学编辑部。文革前,他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花源记》、《女儿嫁给我谷》、《镜湖》、《后门》、《同伴》等。红豆被批评的不恰当。“文革”后有短篇小说《一根弦上的梦》和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1北京出版社出版《宗璞小说散文选》。后来又奋斗创作了反映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小说《野葫芦吟》,第一部小说《杜南集》于1987出版,获得好评。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以短篇小说《红豆》成名于1957年。新时期开始发表大量作品,包括短篇小说《弦上的梦》(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78)、中篇小说《三生石》(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协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蜗居》、《我是谁》等。1988年,第一部小说《杜南纪》出版,1996年,四卷本《宗璞文集》由华谊出版社出版。近年来,他创作了反映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系列小说《野葫芦导言》。
宗璞的人生之路与校园情结(侯玉燕)
宗璞走了一条怎样的人生道路?当你翻开作家的简历,映入你眼帘的是一种类似于他作品中优雅韵味的学者气息。宗璞的经历与大多数作家不同。与师陀、田涛等老一辈作家不同,她是从中国社会的底层一步步爬上知识的殿堂的。与巴金、谢冰莹不同,她逃离旧地主家庭,流入城市,形成了瞿秋白所说的一代“波西米亚人”;与新时代涌现的一大批知青作家不同,她在青春甚至青春期就离开了书籍和家庭,在贫穷、愚昧和迷茫中探索人生的价值。即使是“文革”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人,也很少有如此独特的学习和养育基础。她是一朵美丽的兰花,幸运地在一片远离贫穷和污秽的净土上发芽生长。就像夏洛蒂说的,她有着“一泓未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沁人心脾的清泉”般纯净的记忆。她的生活环境基本局限在高等院校和学术研究机构。因为她从小就在和谐、诚信、高雅的学术氛围中被熏陶,奠定了她做人和写作的终身准则。她确实有一个令人羡慕的童年。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宗璞的作品总有一种大家的精神,一种别人学不来的和谐状态,甚至还有一种直白的“学生腔”的原因。
在宗璞小时候生活过的大学校园里,教授们的生活条件极其优越,没有今天“倒挂”的危险。舒适的生活和高贵的地位,让刻苦学习的教授们专心于书本的学习(当然抗战开始后就不一样了),他们的孩子也能在一个相对简单明了的世界里得到比同龄人更好的教育和更多的文化滋养。当然,另一方面也让他们过于单纯和书生气,在以后的生活中难免会遭受更多的磨难和挫折。我手头正好有一本1990出版的《清华校友通讯》,不妨拿着,随便取几段,为宗璞写的《清远世界》做个更详细的注脚。宗璞的同时代人,著名文史专家余振勇的女儿,1943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生余佩草,曾深情地描述了他童年眼中清华校园的宁静与典雅,以及清华人文景观的优越与独特。她说,“当时只有清华附小(即冯友兰提到的宗璞就读的成智小学)和附属幼儿园。马月涵是我们的校长。.....后来由蔡顺礼夫人教,她也是在美国学习的学生。”在这种条件下长大的孩子,确实不如普通人。而当时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水木清华的I型大厅...淡雅凉爽,有一股楠木的味道。单身教授吴宓和叶先生曾在此居住。”我们住的南院是一个被房子包围的大院...洋房一号是赵元任先生的家。这种文化魅力已经一点一点深入到孩子们的灵魂里。宗璞《南渡物语》里写的方锅院,不就是清远文化精英聚集的地方吗?法国现代主义女作家娜塔莉·萨马特说:“文学所描述的,只能是每个作家都向往的一种看不见的现实——他感到孤独的现实。”作品中的生活和人物可以是虚构的,但意境总是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敏感的作者在童年时对周围景物的特殊感受,以及这种感受对他一生的影响。宗璞在一系列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意境美,就像一缕轻烟,一股淡淡的清香,在他有意识的时候是体会不到的。只有亲身经历过这种生活的人,才能从那看似平淡的描写中体会到作家实际而又极其强烈的感情以及对童年精神生活的无限回忆和怀念。这种没经历过的人写不出来、看不懂的爱,才是宗璞“校园情结”的真谛。
(冯《此园之景》,《文学评论》第2期,1997)
宗璞研究(名人研究)
永远的好家庭。任何一个见过著名女作家宗璞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不管是初次见面还是与她熟识。
4月6日下午,记者来到北京大学燕南苑57号院三松堂。和想象中一样,房间又高又宽,虽然不算豪华,但是比较古雅。
这位77岁的女作家充满了善良和智慧,她穿着便装,满脑子都是诗和书。记者和女作家一起走在木地板上,穿过狭窄的走廊,靠墙的书柜里摆满了各种书籍。书房不大,北方的书柜大多是女作家自己写的书;西边放一个电脑桌;南窗微开,映出窗外紫丁香绿,桌上传真机不时响起;东墙上挂着我已故的国学大师冯友兰先生为我心爱的女儿所写的对联:山水千首,明月清风满舟。
宗璞老师坐到了她平时写字的电脑桌前的转椅上。“虽然我现在身体不好,但我在努力。”女作家平静地说。原来,经过几次手术,老人的视力下降了。每天早上他都是口头写作,还得靠别人帮他打字。现在在帮一个北大中文系四年级的女生。
记者了解到,宗璞老师正在为《野葫芦入门》四部小说的第三部小说的写作而努力。前两部小说《杜南》和《东藏》分别发表于1988和2001。《野葫芦引论》是对抗日战争北派南迁全过程中,尤其是民族危亡节上知识分子的伦理道德的一个高级学者的风貌描述。“我想真实地留下那段历史。”女作家平静的语气透露出一种坚定。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4月8日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