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馗的简历和生平
这个故事就是众所周知的钟馗起源,版本来自明朝引用的《唐逸史》。后来的小说,如《人鬼情未了》,把钟馗“相貌丑陋”这一标志性特征发展成“钟馗因相貌丑陋被唐德宗拒绝,高中未能考上优等生,一怒之下自杀”的情节。因此,这个故事是否在唐代流传,并不确定。但皇帝把钟馗的画像送给大臣作为新年礼物,确实是盛唐以来的惯例。比如开元初年的名人张硕,后来的刘禹锡,谢慈中的作品都是代代相传的。此外,人们还在敦煌遗书中发现了唐代所写的《钟馗除夕夜驱魔文》,这是钟馗在驱魔中起了主导作用的证据。所以有人估计钟馗的故事起源可能早于唐朝。
北宋沈括曾对玄宗梦见钟馗的故事提出质疑。他在《笔谈》的《补笔谈》中说,宋仁宗祐年间,在金陵上元县发现一座古墓,是南宋大将宗羲之母郑夫人之墓。据碑文记载,宗羲有一个妹妹,名叫钟馗。此外,后魏还会有李钟馗,隋朝还有乔钟馗、杨钟馗。因为我们知道“钟馗之名从未远过,开元始未”。
明代郎英、胡应麟等人沿袭了他的学说,但结论不一。郎英认为钟馗的原型是北朝人姚宣。他的真名叫钟馗,“馗”字是神话。因为他对“邪灵”的表达,捉鬼的故事被附加到了后来的人才身上。胡应麟指出,钟馗捉鬼的传说“建于六朝以前”,所以姚宣取名钟馗是为了辟邪,南北朝时期叫钟馗的人很多,可能都是基于此。
明代杨慎、清代顾、赵翼根据《李周考》资料,认为所谓钟馗由“钟馗”演变而来,方言中有“长三尺,钟馗第一”,“齐人称椎为钟馗”等说法。“钟馗”是利器——椎,“大圭”是古代帝王的祭祀仪式。上端形似脊椎骨,故云“大圭与钟馗为第一”。齐人说话慢,把“椎”的发音拖成两个音节,就成了“钟馗”。古人把脊椎骨作为战斗的利器,所以后汉书《马融传》把它描述为“钟馗之斧”。“盖古人以椎追鬼,若惊则听”(《日知录》卷三十二)。南北朝时,许多人取名钟馗或钟馗,是希望所有的鬼都像钟馗一样受到恐吓,钟馗是古人用来刺死鬼的武器。这种意义最终演变为唐代个性化的“钟馗”。近年来,随着秦汉时期出土的大量文献证明,古代流行用脊椎骨杀鬼。比如秦简牍《日书》中,人被哀鬼缠住,却能“刺桃敲心,不来”;西汉帛书《五十二病方》也记载了用铁椎杀鬼治病的神奇。因此,有人认为顾对钟馗起源的解释是可信的。
对钟馗的研究有很多独到之处。但是纵观古今人们的说法,应该说钟馗的起源在中国民间文化史上还是一大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