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拉姆遇害到张培萌家暴,层出不穷的家暴根源在哪里?
书中有一段对家暴的描述,好像是在说下午茶:是机械的、套路的声音。没有咒骂,没有哭泣,没有哀求,没有突然的喊叫,只有对称的击打和被击打,只有某种僵硬的东西反复击打身体的拍打声...
这里明明描述的是令人恐惧的殴打场景,却隐藏了女性的情感属性,甚至是作为人的特性,我们仿佛在看一个死去的物体。施虐者对待受害者是一颗对死者冷酷无情的心,受害者在愈演愈烈的家暴中犹如一潭死水。.......
根据联合国调查组织的数据,估计全球有35%的女性遭受过身体或性暴力。多达38%的女性谋杀是由亲密伴侣实施的。
当我们谈到家庭暴力时,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我们都不得不承认这是性别暴力。
所以在昨晚的读书会上,我们致力于寻找家庭暴力的根源,也谈了各自对家庭暴力的看法。
网友担心家暴说法有误。
其实没有必要区分家庭这个词,但是有歧视的嫌疑。只要是暴力,无论其分类、家庭、社会、校园,以及施虐者的年龄和身份,都不应该被法律允许,受伤害者不应该因为她是妻子或母亲、性工作者或法官而失去一些受法律保护的权利。
在柴静的《看见》一书中,有一个单元叫《沉默的尖叫》,她在书中写道:全世界都有难以根除的家暴。没有一种婚姻制度可以承诺幸福,但应该有一种制度可以避免极端的不幸。在家庭暴力预防或惩罚较为成熟的国家,经验表明,只要在第一时间进行适当的干预,90%以上的家庭暴力就不会再发生。
有网友认为这是社会不平等的性别规范和男女刻板印象造成的。
网友ZNJ说:也许我的说法会有歧义和不恰当,但我还是想站在家暴施暴者的角度说点什么。我觉得大部分有家暴行为或倾向的人,都是人生失败的人。不仅仅是家暴,所有有暴力倾向的人其实都在通过暴力向外界传递一种自我保护的信息。
他们也是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某种“暴力”的受害者。家暴的特殊性,我认为是恋爱关系有一种占有和归属。强势的一方会不自觉地默认自己“拥有”对方,这是恋爱中的一种正常状态。但当关系的强弱不平衡时,这种“占有欲”就会演变成“为所欲为”。不可否认,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处于男权社会的关系中。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妇女仍将被列为弱势群体。
但我想说的是,女性的这种弱势地位,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对男性的压迫。不是每个男人都是有爱心的人,而是一段关系中的给予者。但当社会强调女性的弱势时,就不自觉地固化了男性的强势。男人一定要坚韧,承受一切,不允许眼泪,脆弱,敏感,这些都是人性固有的。
所以我认为,家暴的根源在于性别(或关系)的不平等,在于社会对性别的刻板印象。这是一张多米诺骨牌,一层接着一层,越过男人,然后越过女人。我不敢说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暴力这个人类社会最长久的问题。但就家暴而言,我觉得打破对性别的偏见,踢出对女性的偏见,还是我们力所能及的。这不仅是在帮助女性,也是在解放男性。
网友XZ也有类似的观点:我觉得家暴的根源主要是大男子主义和女性的弱势。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男人是一家之主,“三从四德”等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男人不可动摇的地位培养了男人的霸气。
女性的弱势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在家庭中缺乏决策意识;二是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识;三是整天忙于家务,不愿参与社会的意识;第四,男人的错误往往被迁就。久而久之,男性的大男子主义和女性的软弱给家暴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虽然我没有见过也没有经历过家暴,但是我认为面对家暴,我们应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无论是父母对孩子的体罚,还是另一方的夫妻暴力,其实都是违法的,那么为什么不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呢?如果还想维持这段婚姻,可以找当地妇联或者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调解。你必须让施虐者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并发出严重警告。如果他再家暴,就必须离婚。如果施虐者也想维持这段婚姻,他会和你一起努力弥补。
有网友认为,家暴的根本原因在于施暴者本身存在严重的人格问题。
网友。都说家暴的源头是施暴者自我人格的不完善。长期以来,人类社会对男女的性别认同和标签也是暴力的温床。双方的关系是不对等的,童年不快乐的影响也是不对等的。在家人紧张,社会关系紧张的时候把情绪放在家人身上。
自我人格不完善的人是不会去爱的,缺爱的人大多精神不健全。伯格曼的《秋天奏鸣曲》中的母亲虽然在音乐演奏上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但她的一个女儿身体残疾,另一个从小敏感、懦弱、渴望爱情。
似乎母亲给她的爱,只是在外在的名声压力下“伪装”出来的。“你知道他爱不爱你。”母亲从不考虑女主的需求,一段被外界认可的关系和女儿觉得从未被爱过的感情形成了敏感脆弱的性格。就像这样,小说中的女主被母亲嘲讽虐待。缺乏爱的人没有自信,性格软弱,而性格软弱的人最容易受到暴力的伤害。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也形成了胆小、懦弱、敏感的性格。我妈也虐待过我,尤其是我情绪泛滥的时候。我的小学经历了四年的同学骚扰和校园暴力。
小说中,女主人公受到母亲和丈夫的家庭暴力。亲密关系中的爱情演变成了家庭暴力。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受害者要不断完善自己。当出现地位不对等的情况时,双方的水平(认知、成绩、能力)要尽可能平衡,不能互相依赖。我们不能在对方态度好转的时候,原谅并抛弃一切。女性应该勇敢地捍卫自己的利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网友青哥也认为:我觉得家暴的原因主要是家里施暴者的个人和个人性格缺陷。比如边缘型人格,反社会型人格,不善交际型人格。而性格的形成,和他成长的环境,也就是出身的家庭有关。在家庭中,严重缺乏爱和没有爱的沟通,导致他一方面不知道如何去爱,另一方面也不知道如何用语言去沟通。所以,随意做吧。他开始的时候完全是在发泄情绪。
我认为根除家庭暴力是非常困难的。以前这是包含在家庭琐事里的,被打的人无处申诉。现在,家暴被判刑了,应该遏制了。但是为什么会有呢?因为我没听说过有家暴的人,真的受到法律制裁。比如疯狂英语的李阳。
家暴让一些人活得特别有尊严,特别恐惧,特别屈辱;别人在他们之上,好像是他们的主人。这太荒谬了。因此,法律必须介入。当然,全社会都要参与、监督、举报。而那些有家暴倾向的人,有关方面也要给予心理疏导,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清醒的认识,对法律有所畏惧。这样,这种现象可能会逐渐得到改善。
有网友认为,家庭暴力不仅是对伴侣的暴力,还有父母对孩子的暴力,而这种暴力是最残忍的。
网友黑三说:
蔡康永说过一段话。爱是把我的心放在你手里。你用最强大的武器控制着我最脆弱的地方。受伤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家庭是避风港,也是最脆弱的地方,因为每个人都把心放在里面。
但是伤害不等于暴力。家暴其实是一种精神和力量上的严重伤害和侵害。
在我看来,最不能容忍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家暴。这种家暴会直接把他们关于世界和自己的价值观压垮或者变形或者碾碎,无异于摧毁一个灵魂。
网友苏苏分享了她在暴力环境中成长的经历。
她说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父母经常吵架打架,很频繁,所以哥哥姐姐们都会有一些自信,至少我是这样的。我会比较敏感,因为从小到大我都要观察家里的氛围,看看父母是不是又错了。长期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让我有了一些东西,比如:讨人喜欢的性格,敏感,害怕失去爱情。父母之间有争吵,但他们很爱我们三个。
我深深地意识到这些事情对我的影响,所以我理解同样在类似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我也相信一个人的性格和他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有一段时间哥哥和嫂子吵架很多,我小侄子才1岁。他只会静静的看着,我会很心疼的抱着他。我真的不想让我心爱的侄子有和我一样的痛苦。
网友Psyche分享的更具体。他认为家庭暴力的根源是:
1,无尽的退让:据说只有0,无数的家暴。只要开始,找到内心发泄的快感,就停不下来,一发不可收拾。但是,被害人容易原谅、软弱退让的本质,使得加害人得不到严惩,犯错的成本太低。热烈的感情换不来动物忏悔的心,只有变本加厉的折磨和破坏。
2,经济不独立:家庭中总有一方要做出更多的牺牲,或照顾老人,或照顾孩子,早早放弃事业。生活中,我没有办法,只能要钱,但是出去挣钱的那个不理解经营家庭的艰辛,只看到家用的消费和与社会脱节的另一半,厌恶渐渐在生活的琐碎中生根发芽。
3.人格不独立:当受害者受到伤害选择离开的时候,身边有太多的人在讲和,太多的人在帮他权衡利弊,却没有人安慰他的精神创伤。尤其是在有皇位继承的家庭,嫁出去的女儿变得无助,孤独无助感也让女性变得胆怯,极度缺乏安全感,害怕改朝换代后会孤独。
也有网友分享了自己阅读《灿烂千阳》的内心感动。
网友张俊寿分享说,人的一生中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日子,一个是我们出生的日子,一个是我们找到人生意义的日子——马克·吐温。
当马里亚姆高高举起铁锹砸向拉希德时,她突然想到,这是她第一次决定自己人生的轨迹。
不幸的是,这个决定为她的生命画上了悲剧性的句号。
这个悲剧最可悲的是,它本来就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悲剧,没完没了。
事实上,在马里亚姆和拉希德结婚之前,拉希德已经有了妻子。和妻子的命运一样,想来和玛丽也没什么不同。玛利亚姆继承了这个悲剧,在她之后,有一个年轻的莱拉继续继承了这个悲剧。
在阿富汗动荡的社会背景下,这样的悲剧不会止于某个人。
玛丽亚姆忍受了拉希德的严厉批评和暴力长达二十七年,这一次,她决定不能让拉希德从她身边夺走任何东西。
她的牺牲,为莱拉的人生改写了一个全新而生动的剧本,悲剧就这样结束了!天亮了!
跳出轮回的人,最终都会成为伟大的人。
说到底,社会环境并没有更好。但是莱拉已经能够抛开新仇旧恨,带着希望勇敢的活下去。
她经常会梦见玛利亚姆,梦中的玛利亚姆会带着温暖的微笑对她说:亲爱的莱拉,请不要难过。
网友凌说:看完《灿烂千阳》,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为生活在战火中的阿拉伯妇女,也为千千千万个温顺得近乎卑微的玛利亚。
玛利亚姆从小听妈妈说“包容”是女人的天性,却陷入了被欺负被虐待的命运。这种无休止的让步与其说是她性格上的弱点,不如说是她对生活世界极度绝望和无助的结果,因为几十年来,她无处可去,只能服从和侍候她的丈夫Ashid。
小说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玛利亚姆对莱拉从嫉妒到同情的心理转变。无论是《金锁记》中刻薄犀利的曹,还是《半生缘》中助人为乐的曼璐,命运悲惨的弱者在权力面前往往采取欺软怕硬的态度,弱者不敢向强者挑战,只能把怨气发泄在比自己弱小的人身上。
但在《灿烂千阳》中,受辱的玛丽·亚姆本可以把多年来所受的羞辱转嫁给莱拉,但她没有。莱拉的出现给了玛利亚姆一个反抗暴力的理由。善良的人不一定会为自己揭竿而起,但可以为珍惜自己的人牺牲自己。
弱者一旦勇敢起来,就会焕发出耀眼的人性光辉。马里亚姆人格中的高贵也在这一刻闪耀。虽然玛利亚姆死了,男人统治的社会不容忍她的挣扎,但因为她的帮助,莱拉和她的孩子将获得重生。总有一些人,无论生活如何辜负了他们,他们仍然保持着善良和良知。马里亚姆的生命不再毫无价值,而是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
以上都是网友分享的,但是经过大家的讨论,基本可以总结出所有家暴的原因。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家庭暴力,尤其是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无论是过去的文化习俗、宗教习俗,还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女性都处于弱势地位,导致女性很容易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并延续至今。
有害的性别规范和刻板印象不仅是这种历史习惯的延续,也是当今社会家庭暴力的根源。在这种不平等但普遍存在的文化规范中,男性被要求拥有主动权、控制权和支配权,而女性则顺从、乐于助人、乐于助人。
专家经过多年研究发现,有大量证据表明,社会建构的性别规范在男性社会化过程中具有以下特征:重视等级制度、具有攻击性、追求权力和尊重、过度情绪化。
这些规范可以建立起一种彻底的虐待文化,比如早婚,童贞观念,女性被当作生育机器,男性发泄情绪的私密对象。家暴自然就成了这个概念的衍生品。
社会环境对家暴的宽容甚至纵容也是家暴出现的重要原因。可以说,因为家暴是历史遗留问题,或者说是文化规范的衍生物,所以由来已久,人们并不感到意外。
就像成龙可以说自己出轨后犯了全世界男人都会犯的错误,张培萌也会说运动员荷尔蒙比较高,报警后再完美的受害者拉姆也不能幸免。每一个冷漠的旁观者都在为家暴的屡禁不止推波助澜。
男女权力和资源分配不均,甚至法律的偏差,都是女性在家暴中无法自我保护的原因。比如女性生育保护无法落实,职场性别歧视一直存在,女性经济能力弱。......
加拿大暴力问题委员会得出结论认为,虐待妇女的根本原因是妇女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不平等。比如女性收入低于男性,她们在家里的工作被低估,很少有政治家是女性,这些都是女性成为暴力目标的原因。
当然,从生理上看,男女体力的差异,体力的悬殊也是女性成为家暴受害者的客观原因。男性不仅可以凭借身体优势实施暴力,还可以考虑家庭环境的隐蔽性和夫妻关系的私密性,而不用担心后果。
就像拉姆的报告以家庭事务为由被忽视一样,女性家庭暴力既缺乏社会环境的关注,也缺乏足够的法律保护。
一项研究发现,许多女性忍受家庭暴力,甚至维持长期受虐待的关系,原因有以下三点。
经济依赖是主要原因,他们没有经济能力养活自己和孩子,只能选择默默承受。
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念让女性普遍认为离婚是可耻的,甚至担心公共暴力会让她们成为耻辱的象征,因为现实是暴力离婚的女性更容易受到舆论暴力的伤害。
没有其他的保障,尤其是法律和社会人群的支持,女性只能被困在四面墙中默默哭泣。
所以,要想真正根除家暴问题,必须认识到暴力就是暴力,任何暴力都需要受到法律的惩罚,法律必须成为强有力的背景和保障。
女性必须享有平等的继承权,平等的受教育权,从根源上消除职场性别歧视。只有男女真正实现平等,女性的经济自主和人格独立才能得到提升。